为什么不要让自己变得焦虑(一个人焦虑的根源)

作者 | 樊登读书 · 六月安夏

主播 | 樊登读书 · 一凡

为什么不要让自己变得焦虑(一个人焦虑的根源)(1)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樊登读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今天给大家解读的是一本反内耗奇书《清醒》

助你摆脱工具主义,活出真实自我。

前几天朋友圈有人感慨:

过得太焦虑了。躺平有负罪感,想卷又卷不动。还有谁和我一样吗?

一看评论,满是唏嘘。

有人说在体制内挺安逸,可看到网上各种论调,便去折腾创业,结果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有人说工作还不错,但发现朋友兼职赚了钱,就去学着找路子,反而影响了主业业绩。

有人看到同学买车买房,自己却一无所有,于是没日没夜加班,把身体折腾得到处毛病。

我们在时代的大潮中亦步亦趋地追赶,仿佛稍有迟疑,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成年人。

到头来却发现:

一个盲目拼命的人,永远无法摆脱迷茫和焦虑。

就像布林克曼在《清醒》里写的:

接受现在的自己和如今所拥有的,而非无休止地成长和适应。

少和自己过不去,人生的诸多内耗,便会随之四散。

为什么不要让自己变得焦虑(一个人焦虑的根源)(2)

为什么不要让自己变得焦虑(一个人焦虑的根源)(3)

高估自己,是人生灾难的开始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本来是团队功劳,他却大言不惭,将所有原因归结于自己的才能。

明明在借势平台,他却得意忘形,觉得自己到哪儿都能做出成绩。

有些人在过度的自我激励中,丧失了对现实的清醒,所以满腔热忱,冲锋陷阵。

直到撞得头破血流,才发现:

这世上的事儿,不是你相信行,就能行的。

布林克曼说:人常常会认为自己比现实中更聪明、更有能力,或更高效。

人生最大的陷阱,不是没有能力,而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1993年,陈凯歌斩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一时间风头无二。

彼时的他器满意得,于是拿着40万,邀请编剧芦苇一起筹备电影《风月》。

经过仔细考虑,芦苇对剧本提出了许多专业的改动建议。

但陈凯歌内心膨胀,完全听不进,并转头找了王安忆。

王安忆虽脾气温和,可对于剧中不合适的地方,仍会商量探讨。

然而,陈凯歌觉得自己的想法不会有错,于是将伙伴的良言全部抛诸脑后。

结果就是,一意孤行的《风月》最终没能过审,投资人也赔的血本无归。

就连陈凯歌自己也说:“那是我犯错的一个阶段。”

尼采说:

要对自己保持绝对的诚实,不要自欺欺人,对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要有清楚的了解。

真正的智者,不会妄自尊大,更不会不自量力。

一名登山运动员准备多年,终于远赴西藏,只为一举登顶珠穆朗玛峰。

为什么不要让自己变得焦虑(一个人焦虑的根源)(4)

前期都很顺利,可当他攀登到海拔7000米时,突遇恶劣天气。

虽然满心遗憾,但经过一番专业判断,他决定放弃前进。

许多人为他可惜,他却坦诚回答:“我的确没把握了。”

很认同比尔·盖茨的一句话:

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是成功的两大关键。

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深渊万丈。

人唯有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才能稳扎稳打,细水长流。

为什么不要让自己变得焦虑(一个人焦虑的根源)(5)

盲目跟风,只会徒增内耗

媒体人@梦舒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她有位朋友,本是知名4A公司的首席设计师。

33岁那年,因看着周围人纷纷创业折腾,便效仿辞职,开设起独立工作室。

可真当了老板后,朋友开始后悔。

曾经,他只需要专攻设计,其余创意,文案,行政支持工作,都有专人负责。

如今,却要操心所有的琐碎事务,负担沉重的经营压力。

而随着思考变少,设计时间挤压,他的作品质量明显下滑,甚至多次返工,仍不能让客户满意。

一段时间后,他不仅把自己折腾的精疲力竭,还损害了口碑。

最终,他只支撑了半年,便赔光了几十万,并最终回到了打工人的身份。

为什么不要让自己变得焦虑(一个人焦虑的根源)(6)

布林克曼说:

如今心如止水是一条弥天大罪。如果我们站在原地,而其他人都在前进,那就相当于我们自己在倒退。

现实当中,太多人忍不住观望他人的选择,并因此改变自己的节奏:

人家都读研了,我也要回炉重造;

人家都结婚了,我也得赶紧相亲;

人家都跳槽了,我也得挪动挪动。

却忘了:

从没有什么标准活法。别人的模板,从不该拿来校对我们的人生。

想起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一段讲述。

初三那年,全班都在拼命复习,甚至晚自习结束,都不肯离开教室。

唯有他从不熬夜,每晚准时回寝室睡觉。

其实,并非他不努力,而是他发现,自己一旦熬夜,会严重影响第二天的状态,学习效率反而降低。

因此,哪怕所有人都在熬夜学习,他也果断拒绝。

也正是因为这种清醒,他在中考中出色发挥,最终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萧伯纳说:

不要追随他人的脚步,去自己开路并留下足迹。

保持独立思考,试着在人生中另辟蹊径。

人只有拒绝随波逐流,才能步步为营,收获一个强大而坚定的自己。

为什么不要让自己变得焦虑(一个人焦虑的根源)(7)

为什么不要让自己变得焦虑(一个人焦虑的根源)(8)

真正的清醒:守住自己的节奏

电影《布莱恩的一生》中的主人公,在被宣告为救世主后,对追随者们说:

瞧啊,你们完全搞错了。你们不需要追随我。你们也不需要追随任何人!

你们得自己想想。你们都是一个个大活人!

与其在盲从中迷失自我,不如适时停下,找准自己的节奏和步伐。

分享《清醒》中三点建议:

1.保持理性,而不是迷信直觉

在医学上,有个叫“健康悖论”的概念,它是说一个人越是关注自己,自我感觉就会越差。

布林克曼也表示:

太过审视内心并无意义。反省来反省去,到最后差不多总会让人陷入失望。

在不知何时起,人们开始鼓吹发现自我,遵从直觉。

但事实上,直觉并不能解释和指导一切。

好比:“工程师必备技能有哪些”,“项目是否可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无法靠直觉获得。

聆听内心的声音,但也别屏蔽客观的真相;重视自己的感受,但切勿枉顾长远的价值。

在感性的基础上,加诸理性的判断,如此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2.学会拒绝,而不是违心冒进

湘军合围天京时,面临着悬殊的兵力对峙。

周围人建议分兵速进、一战而决,但曾国藩知道,如果轻浮冒进,必然会寡不敌众,连连溃败。

于是,他果断拒绝了众人建议,坚持稳扎稳打,铁桶合围。

最终硬是一转颓势,成功攻破天京。

布林克曼说:我们需要有能力说“不”,在一个蒙眼狂奔的世界中创造出有秩序的岛屿。

做不到的事,别勉强。不想做的事,就拒绝。

人生的底气,从不靠盲目迎合获得,而是源于守住自己的坚定。

为什么不要让自己变得焦虑(一个人焦虑的根源)(9)

3.回顾过去,而不是幻想未来

在一次公司活动上,柳传志说:“我和别人比没有特别大的优势。那我的优势是什么呢?是勤于复盘。”

他接着解释,自己习惯于回顾过去的工作,并想清楚这是不是正确的路径。

在布林克曼看来:

如果对过去的事情一点都不了解,我们就不可能创造出任何有用的新鲜事物。

从过去的失败中汲取经验,避免重复犯错。

在曾经的成功中总结规律,实现复利效应。

一如丘吉尔所说:“一个人回顾得越远,可能前瞻得越远。”

为什么不要让自己变得焦虑(一个人焦虑的根源)(10)

写在最后

书中有句很共情的话:

从根本上说,人类是脆弱的,没有一个人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强大个体。

生而为人,谁不是心余力绌,举步维艰地活着。

用真实,坦诚的态度,去看待世间的一切,包括自己。

做不到怎么了?我确实不行。

不想卷怎么了?我实在太累。

不亢奋怎么了?我只是现实。

周国平说:

在静与闹、孤独与合群之间,必有一个适合与我的比例或节奏。

希望我们都有底气,拥抱真实的人生。

也希望我们都多一份自洽。毕竟,和自己过得去的,才是世间最清醒的人。

作者 | 六月安夏。努力将平凡的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音乐 | 春畑道哉 - a song for love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