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中见真情的李香君 一曲桃花扇可叹李香君
虽历千百春,艳红相映,问种桃之道士,且不知归何处矣。
老相公又往太平园,看演《桃花扇》么?
正是。
昨日看完上本,演的何如?
演的快意,演的伤心,无端笑哈哈,不觉泪纷纷。司马迁作史笔,东方朔上场人。只怕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盖两三分。
今夜看完全本,又觉如何?
虽怕过了乌衣巷,伤往事,断心肠,秦淮风光,勾引游人醉赏,几度兴亡,且都负斜阳,媚香楼,且遇且访。
鼓板轻轻放,这笑骂风流跌宕,却又催断肝肠,堪叹那儿女娇,姻缘簿,久已勾销。
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哰哰。
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
桃花扇
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
花了二天时间看完了《桃花扇》原本,虽然对夫子庙景区兴致寥寥,但香君故地,还是按书索骥了一翻,追思怀古。
比起相隔不远的乌衣巷,这处故居陈列馆虽在主道上,门口拍照者留念不少,入内参观者就少得多的多,若想躲避夫子庙的人流,只需花上十几元(大众优惠12元)清净片刻,曾经的媚香楼倒成了上上之选。
最晚入园时间晚上九点闭馆十点,吃完夫子庙并不好吃的名小吃,不紧不慢搭配乌衣巷的王谢故里,消食散步也是不错的。
李香君故居
馆内陈列其实乏善可陈,因李香君是八艳之首,便拉来其余七位作陪,搭配些当时的事物善本,也就罢了。
来往游人议论纷纷无非谁最八艳谁最艳之类风流跌宕,不过都是大时代下却羞煞须眉的可怜人。
八艳之名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秦淮八艳。
香君故居其余七位就不展开了以后有机会再补上吧。
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大部分的朝廷大臣麻木得已感觉不到他们所面对的局势,正日益变得内忧外患。
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浓衣翠的绣楼里,却生活着一群对明朝的前途甚感忧心的红尘女子。
位于钞库街中段的媚香楼,就是这些绣楼中的一座。它的主人歌妓李香君,是一个家喻户晓式的人物。其实,在当时的秦淮八艳中,李香君的名气并没有柳如是或陈圆圆那么大。
媚香楼旧址
今天漫步秦淮旧巷,这是唯一一座能找到的绣楼。
也是《桃花扇》的发源地。此剧结尾是虚无避世的悲剧结尾,拿的是才子佳人的剧本,演的是国破家亡的结局,甚至虚无避世都是孔尚任的春秋笔法,历史还要残酷的多。
书中流下两行血泪的耿介忠臣史可法投江自沉,历史上的他扬州抗清,最终尸骨无存,惟剩衣冠。
清军占领扬州以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尸骨堆积如山,史可法遗体难以辨认,不知下落,一年后,其义子史德威以袍笏招魂,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后来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
万点梅花尽是孤臣血泪,一抔故土还留胜国衣冠。
现在的史公祠仍在扬州市内,离瘦西湖不远。
史可法纪念馆内
他的政敌书中的反面人物马士英最终结局并非天打雷劈,亦是殉国而死。
书中游走于清流与权奸中八面玲珑的风流才子杨文骢最终也未能回到贵州故乡退隐,他率众抗击清军负重伤被执,谕降不屈,乃被杀。举家三十余口同时遇难。
至于男主侯方域,书中处境有些类似《围城》中的方鸿渐,你是个好人,却并无用处。
历史上的他其实是配不上为他守节的香君的,
明朝灭亡后,侯方域流落江南,入清后参加科举,为时人所讥:“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晚年失悔此举。
清顺治二年,28岁的侯方域回到归德府老家。由于不甘寂寞,积极为清朝镇压农民军出谋划策,为镇压清初最大的农民起义榆园军起义立下奇功。
靠侯方域献计,清军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张存仁精准地扒开荆隆口黄河大堤,将直隶、山东、河南许多地区化为无人区,杀人以百万计,一举镇压了号称有百万之众的榆园军各部,成功解决了清朝初年的危机。
事后清朝朝廷讳忌提及清军扒开黄河,以水代兵的事迹,并未给予侯方域相应嘉奖。
在35岁时,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事业一无所成,悔恨不已,便将其书房更名为“壮悔堂”,表示其壮年后悔之意。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两部文集《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明志。
清朝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37岁的侯方域因不能做官郁闷在怀和思念香君,染病身亡。
女主李香君,羞煞须眉。
且看第七出 却奁 注(lián)扔掉妆奁。
李(李香君)侯:(侯方域)杨文骢
李:俺看杨老爷,虽是马督抚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在奴家受之有愧,在老爷施之无名;今日问个明白,以便图报。
侯:香君问得有理,小弟与杨兄萍水相交,昨日承情太厚,也觉不安。
杨:既蒙问及,小弟只得实告了。这些妆奁酒席,约费二百余金,皆出怀宁之手。
侯:那个怀宁?
骢:曾做过光禄的阮圆海。
侯:是那皖人阮大铖么?
骢:正是。
侯:他为何这样周旋?
骢:不过欲纳交足下之意。
羡你风流雅望,东洛才名西汉文章。逢迎随处有,争看坐车郎。秦淮妙处,暂寻个佳人相傍,也要些鸳鸯被、芙蓉妆;你道是谁的,是那南邻大阮嫁衣全忙。
侯:阮圆老原是敝年伯,小弟鄙其为人,绝之已久。他今日无故用情,令人不解。
骢:圆老有一段苦衷,欲见白于足下。
侯:请教。
骢:圆老当日曾游赵梦白之门,原是吾辈。后来结交魏党,只为救护东林,不料魏党一败,东林反与之水火。近日复社诸生,倡论攻击,大肆殴辱,岂非操同室之戈乎?圆老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每日向天大哭,说道:“同类相残,伤心惨目,非河南侯君,不能救我。”所以今日谆谆纳交。
侯:原来如此,俺看圆海情辞迫切,亦觉可怜。就便真是魏党,悔过来归,亦不可绝之太甚,况罪有可原乎。定生、次尾,皆我至交,明日相见,即为分解。
骢:果然如此,吾党之幸也。
香怒: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不思想,把话儿轻易讲。
要与他消释灾殃,要与他消释灾殃,
也提防旁人短长。
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拔簪脱衣)。
脱裙衫,穷不妨;
布荆人,名自香。
大义却奁
这一出杨文骢为阮大铖作说客,侯方域几被说动,但是李香君发飙了,劈手就把头上的发簪脱下来了,骂醒了侯方域。变卖了首饰,四下借钱,总算凑够了数,把钱扔还给了阮大铖。
香君的养母李贞丽仗义豪爽又知风雅,虽然有些可惜,但尊重了香君的选择。
而后在第二十二出 守楼
田仰逼嫁时,李香君以头撞墙昏死过去,情急之下李贞丽毅然代嫁。
“香君我儿,好好将息,我替你去了。”
在结婚当晚,李贞丽被田仰正妻所妒,被拉出洞房打个半死。田仰敢怒不敢言,最后几两银子把她发卖给了一个退伍老兵。
最后一次出场,机缘巧合下,她在黄河中救了她的昆曲老师,苏昆生,至始至终,她都是一个善良的人。
一家人离散了,重聚在水云。
言有尽,离绪百分;
掌中娇养女,何日说艰辛。
最后孔尚任给出的结局:妾心厌倦烟花,伴着老兵度日,却也快活。
而她的养女李香君在南京受尽苦难,后躲进栖霞山葆真庵,与昔日秦淮姐妹卞玉京相伴为尼。
栖霞归真
书中便是到此为止,其实侯方域在栖霞山寻到李香君。经过商议,二人携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李香君隐瞒歌伎身份,以吴氏女子妾的身份住进西园翡翠楼。
在这里,她与公婆和睦相处;与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宾,姐妹相称;与侯方域鱼水情深,琴瑟和谐。从1645年到1652年这八年时间里,李香君生活得平安、舒适,也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为幸福美满的时期。
可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侯方域去南京为香君求子、寻亲的时候,她经常担惊受怕的身份问题终于暴露了。公公侯恂知道李香君是秦淮歌伎的真实身份后,当即命令李香君滚出翡翠楼。
后经人讲情,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让她住到离城十五里的侯氏柴草园——打鸡园。那里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凉村落。
而此时得知李香君已身怀有孕,引起婆母和常氏夫人的同情,二人一再向侯恂求情,侯恂才勉强答应派一个小丫头去那里服侍。
侯方域回到归德(今商丘)后,即将李香君接回,住在翡翠楼上。因出身低贱,香君被赶到距城7公里的侯氏庄园(今李姬园)居住。李香君因被歧视,终日郁郁寡欢,日久成病,无奈患上肺痨而死,享年三十岁。
李香君文创
李香君画像
附录: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堂,自称云亭山人。他出生于清顺治五年,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世孙,为人精通儒学,颇通音律,文笔堪佳,曾将《红楼梦》一书题为《风月宝鉴》。
他在青年时曾听族兄讲起南明旧事,便去考证。其中大部分事在正、野史上都能找到,只有李香君血溅诗扇、杨龙友画为桃花的故事没有笔录,只由杨的画童向族兄讲起过。
孔觉得血画桃花这事新奇可传,便想写一部《桃花扇》,但他当时还没出仕,认为自己阅历不够,便四处博采遗闻,最后只写了个大纲。
后来康熙南巡到山东曲阜,特行祭孔大典以笼络汉人,孔尚任负责接待并为之讲解《大学》,之后受到了破格提拔,出任国子监博士。
他受宠若惊,一心效忠,可惜一出仕就被派往淮阳去治了四年的水。孔作为文人刚接触社会现实的一面,觉得一介书生做民用工程是委屈的,便起了宦海沉浮之感。
同时,他接触了一些主张复明的汉人,并收集了许多民生疾苦的素材。后来他回京继续做教员,常有不得志之感,写戏的事一拖就拖了十几年,都没什么兴致写了,再次动笔是因为自己早年提及要写这么一出戏,便总有朋友问起(比如户部侍郎田雯每次见面都要问),所以他不得已开写,一共改了三稿,直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夏才成书,那时他已年过五十。
《桃花扇》在音律上受了满洲宗室红兰主人的指导,书成后被各家王公传抄。因为太过流行,秋天之时宫内也传人急要剧本来审。总持国家法纪的左都御史李木庵特意买了戏班来演,名唤“金斗班”,此班唱《题画》一折最妙。其余各家戏班也常请孔去品评,所到之处高朋满座。数月后,孔却被直接罢官了,之后一直不得起用。
他心思日重,感叹前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
孔尚任四处游历后,他发现借阅他文章的人虽多,却没有人读完,就想一把火烧了算了,却又转思“天下大矣,后世远矣”,姑且等待。
最终,他选择了归隐,抑郁而终。后人多认为孔之罢官是因为《桃花扇》剧本有煽动反清的嫌疑,但这出戏一直盛行,从未被清廷禁止。
曾与孔尚任合写过另一部传奇《小忽雷》的顾彩曾改写《桃花扇》,将结局改成了生旦大团圆,孔觉得也不错,但还是更喜欢自己虚无避世的悲剧结尾,正如他在《桃花扇小识》中所写:“人面耶?桃花耶虽历千百春,艳红相映,问种桃之道士,且不知归何处矣。”
林语堂《为香君题诗》:“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气义照耀千古,羞杀须眉汉子。香君一个娘子, 性格是个蛮子,悬在斋中壁上,教我知所管制。如今天下男子,谁复是个蛮子,大家朝秦暮楚,成个什么样。子当今这个天下,都是骗子贩子,我思古代美人,不至出甚乱子。”
余怀《板桥杂记》:“李香身躯短小,肤理玉色,慧俊始转,调笑无双,人名之为香扇坠。”同书又记述:“香年十三,亦侠而慧”
下段为书尾跋摘录于此。
《桃花扇》着文于明末乱世。从“圣主”崇祯、“野军”李自成、“贰臣”吴三桂、大帅多尔衮到后来在夹缝中求生的福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治世之道。孔尚任正是从一盘乱棋中寻求章法,独具匠心地将个人之悲喜付与了一场桃花。
《桃花扇》全本一共出现了四十三次“桃花”,除却借用桃花在古典文学中常见的爱情与飘零之意,它还指向了另一个意象——桃花源。
侯方域在第一出戏里没有直入青楼,而是去听说书,为什么?因为比起“情人”,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文人。
柳敬亭在说书开头便引李白的:“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而在结尾处又化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误处,问俺渔郎。”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因为进无过于李白,直唤脱靴;退无过于陶潜,采菊东篱。
李、陶二人所代表的,正是历代文人在庙堂和江湖之间进退的极致理想。人总会艳羡比自己更自由的人,所以我们在追忆魏晋风度、大唐风流之时,明朝人也同样在羡古。
尤其对于生于清朝初年的孔尚任来说,这种纠结是贯穿始末的——他作为孔子的直系传人,自然有复兴汉文化的使命感。这要求他恪礼教、通世俗,因为儒学本身就是一套政治思想工具,强调的是治世育人的准则。
可孔尚任的天赋不在于此。从他丰富有趣的行文中,我们能看到超越礼教的人性、朝廷之外的江湖。孔尚任无法挣脱时代和家族,又无法摈弃天性,所以只能一边骂清谈误国,一边向往魏晋的山。
所以在结尾他先掐灭爱情,继而又补了一出“余韵”。
何为余韵?这最后一出虽然还在讽刺清廷,却保留了一层情的味道:你看深山之中,说书人仍在说书,唱曲人仍在唱曲,可以想象书贾仍在制书,画师仍会作画,此所谓爱情可断“革命友谊”长存。其实何必分这么清楚呢?孔尚任遗憾的不是前朝旧情难忘,而是在决定向新朝效忠后,并未被重用。
于是才有了柳敬亭唱“一叶扁舟桃源路”,有了蓝瑛的桃源图和侯方域的题词,有了复社成员在“武陵桃洞”一般的监狱里赏月。
直到最后张薇拿着图,从“世内桃源”松风阁,一直退到了世外的栖霞山里。所有人兜兜转转,还是走不出那个延续了千年的中国式“理想国”——桃之夭夭,逃之夭夭。
《桃花扇》尊古,却又能写出新意来,打破了三个古典传奇的套路:首先,它放弃了传统英雄美人大团圆的结局,死的死,分的分。
其次,存在灰色人物,即大忠大奸之中,有很多非脸谱化的人,比如墙头草杨龙友:八面玲珑,四处讨好,功利算得最清楚,偏偏为人又有情趣,竟能想到以血画桃。
再如反派一号阮大铖,作者没有因为他叛国就否认了他在戏曲上的才华,反而留足了空间来表现他投错党羽的无奈,并设置了不同人物来一步步侮辱他,使他最后的黑化变得符合情理,产生了弧光。
再比如弘光,这个正史中淫乱无能的皇帝居然也被写出了几分人情——上朝谦辞,下朝敲鼓,看到美人没有霸占,反而赠以书法名家的手抄。其余如马士英奸佞又喜素雅,李贞丽敛财却知分寸,高杰贪生又不怕死,黄得功愚忠而又悲壮。哪怕是两员大将,亦非完人:史可法犹疑难控大局,左良玉自重忽略小节。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反派,都是被时局推着走,这才是真实人性,读着才亲切。
最后,在《桃花扇》里,英雄和美人没有关系。英雄是什么?是“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这段词证明了人为了信仰可以生发出的勇气,且不论这信仰是智是愚,勇气本身便是高贵的。
而与英雄相对的,是男主角的普通——曾经显赫的官二代,却做了个末世幕僚,很忙,很无用。出场时也曾意气风发,后来无力扭转大局,甚至连伴侣都无法保护,最后干脆出家不玩儿了。这种不得志的文人形象,难免有孔尚任的自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