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与滋养的关系(赋能和加持)

赋能与滋养的关系(赋能和加持)(1)

王咏静/文

最近两年有两个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经常会进入耳中,那就是“赋能”和“加持”。讲这话的人一般想表达的意思是希望自己被对方赋予能量,同时也能够给予对方能量,相互赋能,从而进行双方资源的整合。加持一词源于佛学,是希望菩萨以至高无上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给予力量。这些都是表达了人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所产生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和自己所处的人、所处的世界都能够和谐共生,从而在自己身上产生一种神秘的力量。

这几天在教育孩子身上有一些困惑,更有一些烦恼。冷静下来认真的想想,终归到底还是主动和被动、自驱力和外力推动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分析问题要看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从母体里间分离出来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自己生长的力量,自己要拼命使出浑身的劲儿吃奶,费劲儿的在地上爬来爬去,再到由四肢变为两肢蹒跚学步咿呀学语,都是靠自身的力量去完成的。

和一个心理专家聊天,学习了关于和孩子谈心交流的几个要点。一是要指出他自身的优点很多:比如智商高,爱动脑筋爱思考等一切能想的闪光点。不要去给孩子贴一些自身的标签,如“笨死了”,“你是猪啊”等等,小孩子对自己还缺少基本的认识,你这样讲了,他就会给自己假设上是这种类型的人。二是告诉他父母相信也非常认可他的这种优秀品质。对他并没有从失望到绝望,会不抛弃不放弃。三是分析现在的情况不尽人意需要改变,是需要力量的。一种办法是自己心生力量,去改变一些不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另外一种办法是父母去帮助他,通过改变环境改变外界的客观条件去激发本能中战胜困难的力量,两种办法让他自己选择。

这种情况同样也适用于组织管理。当一个组织甘于平庸、不思进取没有强有力的自驱力的时候,就会出现大量的人浮于事,拖沓推诿的现象。相互抱怨指责、产生所谓的内耗。一般组织内的个体组成成员都会希望自已被赋能被加持,希望自己正坐在一辆高速行驶的车上,一路坦途,一路好运。这种美好的想法自然无可厚非,但是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健康的组织,一定是具备目标一致、步调协调、团队高效协作的能力,能够不断调整磨合齿轮,迭代加大核心驱动马达,靠自身的驱动力适应社会的发展节奏,方能不断地前行。

心情的“晴”与“阴”也要靠自己调整。每个人都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时候,在人生漫漫长路上也会有顺境或者逆境,路过高峰还有低谷,面临着阳光灿烂也会有至暗时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喜欢苏轼这种勇往直前、超脱潇洒的的精神,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也许一觉醒来,又是“山头斜照却相迎”的一片美好景色呢。

要想被赋能和被加持,被命运垂青,被幸运光环笼罩,最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我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具备自身成长的力量,方能在这片土壤,随万物生长。

相信向上的力量。

相信相信的力量。

祝你自身充满力量!(王咏静 文/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