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茶馆(茶馆在这里诞生)

来自:前线客户端

真实的茶馆(茶馆在这里诞生)(1)

正在写作中的老舍

老舍在北京的故居主要有两处。一处位于新街口北大街的小杨家胡同8号(原小羊圈胡同),他在这里出生并且度过了童年时光。另一处是灯市口的丰富胡同19号。1949年后,老舍一直居住在这里,直至离世。

老舍生在北京,一生中又多次离开北京。为了求学,他曾在伦敦大学当中文讲师;为了抗战,他跟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武汉、重庆。然而,不论在哪儿,他的心始终在北京,他的笔也始终没有离开过北京。

1949年,老舍回到北京,暂时在北京饭店居住,等待政府分配住处。但对老北京人来说,独门独院才有家的味道。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老舍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获准在北京买房的作家。据资料显示,老舍以一百匹布的价格买下了丰富胡同19号。

真实的茶馆(茶馆在这里诞生)(2)

丰富胡同19号

从灯市口西街拐进丰富胡同,走不远就是老舍故居。今天,这里已被改建成老舍纪念馆。这是一座简朴的北京旧式小院,连房带院占地300平方米,在四合院中算是规模很小的。

纵览回忆老舍的文章,每一个到过老舍家的人,描述他家的样子,几乎都先从两株柿树和满院鲜花说起。老北京人种树讲究春华秋实,柿子树又寓意“事事如意”,于是老舍请人到西山移植来两棵柿子树。每逢深秋,两株柿树丹红满枝满挂,煞是好看。小院也因此命名为“丹柿小院”。老舍夫妇还在院中养了300盆菊花,品种近百,植物园中的品种也不过如此。

真实的茶馆(茶馆在这里诞生)(3)

老舍故居

四合院的正面三间是客厅,西耳房和东耳房分别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以及夫人胡絜青的卧室兼画室。

书房极小,只能放下一张书桌,一把椅子。老舍别出心裁,请人在屋墙上打了洞,大书橱深嵌其中。背靠书墙,面朝满园芬芳,就在这个斗室之间,他写了《龙须沟》《茶馆》等三十多个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

老舍是名副其实的人民艺术家。据作家黄秋耘回忆,老舍的小院里总有些不寻常的客人。他们大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老舍告诉黄秋耘,这些人有的给行商当过保镖,有的在天桥卖过艺,有的当过“臭脚巡”,都是他作品中的“模特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每一篇传世之作,都是老舍交了真朋友才得来的。

真实的茶馆(茶馆在这里诞生)(4)

1963年4月2日,老舍看《茶馆》排练后与导演人员交谈

“老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治艺精神,也让人难忘”,据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梁秉堃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艺先后排演了老舍6个剧本。老舍心里有了个创作想法,便找我们来谈谈‘看看这能不能是个戏?’等到动笔,只要写出一幕戏,就打过电话来说:‘来几个人听听啊?’全剧完成,更会到剧院来,还要开个座谈会听意见。这时,老舍一边吸烟,一边在小本上记着什么。”梁秉堃介绍,1956年,老舍为了宣传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写了一出话剧《秦氏三兄弟》。曹禺、焦菊隐等人听老舍读过这个剧本后,认为第一幕第二场在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其他几幕不太精彩,建议老舍就以第一幕第二场为基础,改写一个新戏。茶馆这样一个地方,作为戏剧场景,有可能反映出中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变迁。老舍听从建议,三个月后新作脱稿,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话剧《茶馆》的由来。

来源:综合《晚晴》杂志、人民网、《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内容作者:陆杨编辑:李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