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好几年了还能3d打印种植牙(掉了的牙有望再长出来)
如果你在6岁前拍过牙片,大概会发现自己颌面部区域像是一个牙齿堆积出的“多牙怪”。1岁到6岁,20颗细碎的乳牙如雨后春笋,6岁以后32颗恒牙伺机而动,一个一个顶替掉乳牙的位置。然后随着衰老和疾病,再一颗颗永远失去。
现在,人们似乎能够触摸到“长出”第三副牙齿的希望。
4月21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田卫东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基于干细胞的牙再生研究”项目,获得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目前,团队对干细胞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和机制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经在猴及小型猪的颌骨里成功再生出具有咬合功能的牙齿,表明这项实验取得了初步成功。
找到“种子”“土壤” “种”出动物牙齿
“无论男女,不分老幼,牙齿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田卫东说,牙髓病、牙周病和牙缺失,是人类发病率最高的口腔疾病。龋齿、创伤、牙周病等口腔疾病会造成牙列的缺失,不仅影响美观,更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甚至是预期寿命。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田卫东。
目前,临床上治疗牙病多采用填充材料、种植牙等技术,但人体对“外来异物”的天然“抗拒”会对治疗效果以及长期预后产生影响。那如果是利用人体自身细胞进行修复和增殖呢?
自1961年被发现以来,干细胞一直是再生医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这是一类具有无限制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只是人们可能对来自于脐带血、胎盘的干细胞和骨髓移植甚至是美容修复的干细胞这类词汇,更为熟悉。
牙源性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中的后起之秀。长久以来,掉落的牙齿一直被认为是无用的,但实际上牙齿里存在具有自我更新修复能力的干细胞,也就是能够生成牙的结构并发挥功能的关键因素,又叫做种子细胞。
“(基于干细胞的牙再生研究)形象地说,就是先要找到牙齿组织再生的细胞‘种子’。”田卫东解释说,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好的种子才能有好的收成。
其次是要找到适宜“种子”生长的“土壤”,也就是牙本质基质成牙诱导微环境。
人的肝脏切掉一部分都可以再长出来,牙齿为什么不可以?目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团队对干细胞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和机制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经在猴、小型猪的颌骨里成功再生出具有咬合功能的牙齿,表明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
↑田卫东带领团队成员做实验。
“牙再生”的干细胞从哪儿来?干细胞是怎么“长”成牙齿的?田卫东解释说,干细胞并非是单一的,就像牙齿的结构和功能不同,需要不同的干细胞“生成”。“类似团队,细胞和细胞之间会相互作用,只靠单一细胞发挥作用是不能够实现预期功能的。”田卫东举例说,牙齿里不同的组织结构,例如牙釉质、牙髓、牙周膜,都有它们自己的功能和作用。牙髓中富含血管、神经,为组织提供营养,这与没有“生命意识”的填充材料不同,是“活”的,“比如牙根要稳固,为咬合力量提供支撑。”
那么,生长出牙齿的干细胞从而何来呢?田卫东解释说,牙齿和心肝脾肺肾一样同为人体器官,但却是人体内如此特殊的存在,因为它有二次替换的机会。
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多种牙源性干细胞,分为牙髓相关干细胞和牙周组织相关干细胞。牙髓干细胞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牙源性干细胞,通过拔除乳牙、智齿和正畸牙都可以获取,而乳牙的牙髓组织主要存在于牙根和牙冠中。
其实,并非只有牙齿里提取到牙源性干细胞才能作为牙齿生长的“种子”。田卫东解释说,人们熟知的脐带、骨髓等提取的干细胞,甚至是抽脂手术后从脂肪中也能提取适宜的干细胞。随着再生医学发展日新月异,还有更多的干细胞被发现、使用。“很难说哪个种子是最好的,但肯定会有更好的。”田卫东说。
目前,实验室已经在猴、小型猪的颌骨里成功再生出具有咬合功能的牙齿,“猕猴这种非人灵长类大型动物,实验结果更接近临床应用。在科技创新转化时,我们一定要验证安全性、有效性。”
牙髓病、牙周病和牙缺失,是人类发病率最高的口腔疾病。利用干细胞功能组织模块化构建,从单个功能的实现到最终“培育”出一颗完整的牙齿,田卫东说,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和目标。
↑田卫东带领团队做实验。
万丈高楼平地起。从基础研究、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到投入临床转化应用,田卫东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人类要实现‘种牙得牙’还有难度,但我们毕竟在一步步前进。”
来源: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