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为何如此短暂(越是读西晋历史就越会体悟)
谢鲲(281-324)
谢鲲的父亲是个儒家,官拜国子祭酒(即国立儒学院院长)。但是到了谢鲲,变成道家了。
史书上说他:好《老》《易》,不修威仪,有高识;
能歌善鼓琴。因此而受到太尉王衍的注意。
史书上说他:不徇功名,无砥砺行,居身于可否之间,虽自处若秽,而动不累高。
意思是说,谢鲲既没有远大的志向,又不洁身自好,总是处身于暧昧不洁的境地,但在其言行举止当中,自有一种高远的意境。
这是如何做到的,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谢鲲参与到官场的时候,已经是八王之乱的高潮期了。
他“行为艺术”的成名之作,便来自于在两位王爷幕府中的两次受辱:
长沙王乂掌控洛阳城中朝政的时候,有人使坏,诬陷说他要投奔城外敌势力。
司马乂听信了,就要用鞭子抽他。
谢鲲也不辩解,解衣就罚,毫无忤色。
既而司马乂又把他放了,谢鲲也没有幸运之色。
随后,太傅东海王越听说他的名声,把他征聘为属官,但是谢鲲为人不拘小节,让书童替他取官方文件,违反了规定,又被东海王把他开除、轰走了。
当时,名士王玄、阮修等人觉得谢鲲刚来就遭到如此贬斥羞辱,都为他鸣不平,跑到谢鲲家去安慰他,
没想到谢鲲却在家里弹琴清唱,完全没当回事。于是大家莫不叹服。
【按:谢鲲这不是不可荣辱,而是不在乎荣辱。】
但是,谢鲲的风格,与别的西晋名士相比,要外向放浪得多,史书上记载他最放浪的一件事情是:
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爬墙头前去调戏,被美女一飞梭打过去,打断两颗门牙,遭到时人嘲笑。
谢鲲听了傲然道:掉两个牙又怎样,“犹不废我啸歌。”
【按:谢鲲的行为,可以和阮籍醉酒在美女老板娘身边睡觉做个比较。
二者的区别在于:阮籍好色而不淫,行动中“不守礼”,心中“守礼”;
而谢鲲好色而淫,行动中“无礼”,心中“也无礼”。
从这个意义上讲,阮籍的放荡是有操守的(外圆而内方),
谢鲲的放荡是无操守的(外圆而内圆)。
但是,谢鲲此行为的重点不在“不守礼”,而在“不动心”,这又包涵两层意思:
第一是对自己行动的后果------被打掉两个门牙------不动心;
第二是对外在的“毁誉”不动心。
不动心,所以也才会对两位王爷的羞辱不在乎。】
谢鲲人生的最精彩之处,还在于南渡避难以后,与王敦的“纠缠”。
王敦是王导的堂兄,晋室南迁以后,掌控着东晋最大的一股军事力量。
当晋元帝试图限制他的权力的时候,王敦就想造反了。
谢鲲一渡江,就投身到豫章王敦幕府之下。
王敦觉得他是名士,对他也礼遇有加。
但谢鲲后来发现王敦有反心,也知道劝不住,就优游寄遇,不屑政事,成日与毕卓、王尼、阮放、羊曼、桓彝、阮孚等放浪派酗酒。
谢鲲曾经去京都,晋元帝司马睿的太子(后来的晋明帝)接见他,问曰:“舆论认为您的声望与庾亮在伯仲之间,你自以为如何?”
谢鲲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意思是:庾亮可授之以朝廷大任,他的行止足以做百官的典范。这一点我不如庾亮。但是“一丘一壑”,庾亮不如我。
“一丘一壑”,代表山水,表示意境高远。
但,游山玩水,为什么就意境高远?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到分析东晋名士的时候再行讨论。
另,奇怪的是,谢鲲既然知道王敦有不臣之心,去首都为什么不直接留下来?还要再跑回王敦身边去?】
后来,王敦要发动叛乱了,对谢鲲说:“晋元帝身边的刘隗,是个奸佞小人,会危害江山社稷。我要清君侧,您以为如何?”
谢鲲说:“刘隗确实是个祸害,但是他的危害只不过是城里的狐狸,仓里的老鼠。”【按:意思是不必如此大动干戈。】
王敦大怒:“你就是个庸才,不懂大局。”随即把谢鲲免职,但是又不放走他,想借重他的声望,挟持他一起下江东发动叛乱。
【注:晋室南渡以后,晋元帝是个弱主,皇权不振。刘隗是晋元帝试图振作皇权的重要棋子,但这不仅触怒了王敦,也触犯了很多大臣的权利,所以王敦要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摘除他。
谢鲲显然是站在维护皇权一边的,这是个大是大非问题。
他劝阻王敦的办法就是把刘隗的“危害”说得轻一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王敦兵临健康城下,又感叹说:“从此我就是个乱臣贼子了。”
谢鲲说:“哪里哪里?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啊。”
【按:王敦虽然是乱臣贼子,但心里还是有皇权正统观念。
这是中国两千年以来的“政治正确”,深深埋在人们心底。】
王敦发起政变之初,还想着一旦把持朝政以后,用周伯仁、戴若思两位名士为宰相,收取人望。
等到攻进首都,又问谢鲲:“近来人情何如?”
鲲对曰:“您发兵的初衷,虽然是为了保全江山社稷,但是您的作为,还是没达到很高的境界,如果用了周伯仁和戴若思,大家才会放心。”
但是,谢鲲还不知道,当日,王敦实际上已经把二人抓住杀掉了。
【按:周伯仁和戴若思,不仅是东晋朝廷人望所在,而且是拥戴皇权的代表人物。
如果能维持二人在朝廷的地位不变,则几乎等同于王敦此行“清君侧”的政治效果基本没达到。
对此,谢鲲是想哄着王敦,让他失算。没想到王敦对此是心知肚明的。】
参军王峤因为王敦杀掉了周伯仁,而大声抗议,王敦又要杀掉王峤,群臣没人敢说话,只有谢鲲出面劝阻,王敦才罢手。
王敦做了一番所谓的“清君侧”的工作以后,直接要回到自己的驻地武昌,却始终不见皇帝司马睿。
谢鲲劝王敦说:您清君侧,建立了巨大的功勋,但是天下人心还是不服您。如果您能去朝拜皇帝,化解君臣之间的芥蒂,这样天下人才会服您啊。”
王敦说:“我去朝拜,你能保证我的安全吗?”
谢鲲说:“我今天上朝拜见皇帝,宫中秩序井然,看起来很安全。您如果去朝拜天子,我愿意陪着您去。”
王敦勃然大怒说:“就算我把你们全都杀了,又有什么了不起!”随即挥衣而去,始终没去朝见皇帝。
【按:谢鲲这是想最后再为皇帝保全一点面子,维护一点君臣之礼。而王敦既不想顾及这个面子,更在乎个人安危,怕遭暗算。所以,拒不接受谢鲲的邀请。】
谢鲲跟着王敦的大军回到武昌,王敦任命他为郡太守,他莅政清肃,百姓爱之。但不久就死掉了。
评论:
王敦军权在手,一通杀伐,皇帝毫无还手之力,群臣无可奈何,且敢怒不敢言。
谢鲲在其中,也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他所作的事情,基本上无关大局。
而我们的看点,只在他的态度和表现,即:
一方面,与其个人私生活方面的表现不同,谢鲲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个有原则有态度的人,反对王敦的一系列作为;
另一方面,他又没有犯言直谏,“螳螂挡车”。而是在不与王敦撕破脸的前提下,又能时进正言。
在《庄子•人间世》中,庄子讲了三个寓言,全都是如何面对暴君恶人,如何在保全自己的同时,还能导君以善、匡扶正义。
其中的心法曰:“就不欲入,和不欲出”。颇为微妙,难以解读。
前面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照搬照抄谢鲲劝阻王敦的大量细节,就是要通过这些细节,仔细玩味其中所隐含的庄子心法。
在我看来,这种心法就是两个东西:第一,有诚心;第二,没有成心。
所谓有诚心,在此案例中,就是谢鲲对皇权正统这个大是大非问题,始终保持一种真情、本心。
所谓没有成心,就是出乎本心,依循情理,该说的话说了,该做的事情做了,但是不强求一定要达到某种结果,不以身殉道。殉了也是白殉。
这大概是就是庄子“就不欲入,和不欲出”的意思了。
忘了在何处看到一个说法:做事不要那么有执念,反而能有“水到渠成”之功。
可惜的是,谢鲲没有让人见到他的功效,来彰显这种心法的效力。
作者:专栏《探寻魏晋风度的心迹》主讲人——徐华
更多精彩讲解,进入专栏观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