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经济框架会成功吗(印太经济框架启动)

​美国总统拜登日前正式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文莱等13个国家成为初始成员,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印太经济框架会成功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印太经济框架会成功吗(印太经济框架启动)

印太经济框架会成功吗

​美国总统拜登日前正式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文莱等13个国家成为初始成员。

“印太经济框架”,到底是什么?要做什么?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空头支票”?

从公开报道来看,“印太经济框架”目前还没有公布具体方案,只设定了四大类别:公平和适应性强的贸易、弹性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和减少碳排放、税务和反腐败。其中在公平和适应性强的贸易方面,又设置了劳动力、环境和气候变化、数字经济、农业、监管透明度、竞争规则和贸易通畅性七个子领域。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明昊说,虽然美国围绕印太经济方面提出了总体性的原则和目标,但在不同议题领域,参与的国家、谈判推进的速度和策略、执行的力度都不同。总的来说,在“印太经济框架”的执行机制方面,拜登政府倾向于更多采用“一国一策”、灵活磋商等非正式的执行机制,而不是建立一个类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那样的正式协定。

分析人士认为,“印太经济框架”本质上是美国对华开展经济竞争的工具,不过该框架存在两个“先天不足”:

第一,在这个框架下,美国并不会向其他成员国开放市场。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副代表莎拉·比安基4月底在解释印太经济框架时明确表示,该框架“不包括谈判市场相互开放的议程”。

这意味着,即使加入了这个框架,也不能让本国商品能更顺利地进入美国市场。这对其他成员来说,无疑是无利可图的“空头支票”,很难引起足够的参与热情。

正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索利斯所言,只有在谈判中向对方开放市场,才能说服相关国家接受高水平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标准。但是如果谈判桌上什么筹码都没有,新兴国家很难接受那些可能需要在本国付出高昂政治成本的规则。

第二,印太经济框架是以拜登政府签署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进的,无需经过国会批准。在此情况下,一旦拜登任期结束,该框架就面临“朝令夕改”的风险。

这并非没有先例。特朗普上任伊始就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其上任总统奥巴马的努力功亏一篑。

“狼来了”?

印太经济框架是否将对中国造成极大威胁?未必。

印太经济框架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东盟国家。官方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中国与东盟贸易出现逆势增长。2021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额达8782亿美元,同比增长28.1%。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4836.9亿美元,同比增长26.1%;自东盟进口3945.1亿美元,同比增长30.8%。目前,东盟仍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说,事实证明,中国同东盟合作具有强大韧性与潜力。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双方合作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激发更多需求与市场。而以排他性为出发点的印太经济框架,显然与地区一体化和全球化大势不符,很难给地区带来持久的红利,注定难以有效推动。

“印太经济框架试图把东盟作为围堵中国的突破口,最后很大可能将事与愿违。”许利平说。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对东盟国家来说,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而不是参与围堵中国,更符合自身利益。

尽管如此,中国也不能对“印太经济框架”掉以轻心。

许利平指出,印太经济框架由覆盖不同议题的多个模块组成,签署国无需加入所有模块,但必须同意所加入模块的所有条件。这实际上就是由美国制作“菜单”,各国来“点菜”,以价值观和规则为核心,建立独立于中国的关键供应链体系。

他认为,如果按照印太经济框架的逻辑,未来中国在经济安全环境方面将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可能面临以过高环保和劳工标准衡量,受到更多“妖魔化”或污名化的挑战;另一方面,西方以半导体为核心的关键供应链体系将对中国形成越来越多的挤压,这可能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冲击,造成更多的“卡脖子”难题。

赵明昊也表示,当前中国的内部压力和外部环境,和当年奥巴马政府推动TPP时已经大不相同。因此,不能忽视印太经济框架带来的挑战。面对冲击,中国唯有进一步深化国内改革,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实,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才能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大国经济竞争。

(gcy 来源:国是直通车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