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生平(历史上有好几个魏文帝)
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两汉其实是一汉。汉后有魏,这魏却不止一个,就连瓦岗李密建立的国号,也叫作魏,我们称之为西魏,在李密之前曹魏之后,还有一个魏,我们叫它北魏,是来自嘎仙洞的拓跋鲜卑建立的。虽然是鲜卑政权,但却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汉化,就连皇帝也改成汉姓“元”了。
将拓跋鲜卑全面汉化的北魏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谥号孝文皇帝。为了区分魏文帝曹丕,我们一直称拓跋宏为魏孝文帝,其实按照传统习惯,我们也是可以称之为魏文帝的,就像我们把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叫做汉文帝而不叫孝文帝、把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叫做汉武帝而不叫孝武帝一样。
这样看来,历史上不止一个魏,甚至西魏也不止一个,文帝更是不止一个,拓跋宏的孙子元宝炬建了个西魏,他最后居然也谥号文皇帝。
咱们不管历史上有几个魏文帝,咱们今天要说的就是两个:魏文帝曹丕和魏孝文帝拓跋宏,这两个人都曾逼自己的弟弟七步成诗,曹植的七步诗家喻户晓,曹植的结局尽人皆知,而拓跋宏之弟拓跋勰(这名字让人想起鞋拔子)的七步诗却没几个人注意,拓跋勰的儿子后来当了皇帝,就更是鲜为人知了。
其实我们从《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曹植跟正史中的并不完全一样,他并不是无辜受哥哥欺负的纯粹文人,政务军事水平不高,但野心却不小,也是个嚣张跋扈的官二代。他之所以被曹操取消了继承人资格,除了出征前烂醉如泥(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还有僭越“擅开金马门”。
曹植所做的“七步诗”,不不仅仅是我们熟知的那四句,而是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当然曹植也没有被哥哥曹丕迫害致死,曹丕死了六年,坟头上的树都长得很粗壮了,曹丕才于魏明帝曹睿太和六年(232年)安然辞世,享年四十一岁,算是曹操卞夫人所生四大嫡子(丕彰植熊)中的长寿者了:曹丕四十岁,曹彰三十五岁,曹熊早夭,只有曹植算是过了不惑之年。
说完曹植,咱们该来说说北魏这位文帝——孝文帝拓跋宏了。
在历代帝王之中,拓跋宏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皇帝。《魏书》给予拓跋宏高度评价:“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至夫生民所难行,人伦之高迹,虽尊居黄屋,尽蹈之矣。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
拓跋宏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所作所为,本文不再赘述,咱们重点说“人伦”,也就是他跟弟弟拓跋勰之间的故事。
拓跋勰在魏高祖孝文皇帝一朝,历任侍中、将军、光禄大夫、中书令,受封彭城王,位高权重,深得哥哥拓跋宏信赖,又怎么会像曹植那样也做了七步诗呢?这件事在《魏书·列传第九》中有记载。
话说拓跋勰受封彭城王就藩之后,经常闷闷不乐:皇帝哥哥的生母李夫人被赐死(北魏把汉武帝传下来的规矩,子贵母死),自己的生母潘夫人死后也没有追封,倒是那个文明太后(拓跋宏祖母冯氏)指手画脚获得挺滋润。
不怕没好事儿,就怕没好人。彭城王拓跋勰在封地郁郁寡欢,这消息就传到了拓跋宏那里,拓跋宏马上请弟弟进京跟自己一起喝酒聊天打猎。在打猎过程中,就发生了“七步成诗”事件。
当时哥俩来到一片大松林,拓跋宏诗兴大发,也不知写了些什么,还让人拿给弟弟看:“我做这首诗,虽然不止走了七步,但也差不多了,你咋样?”
这时候拓跋勰离拓跋宏也就十来步,他马上表示:“我七步就行”。于是拓跋勰一边往哥哥身边走,一边沉吟,果然七步成诗:“问松林,松林经几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
拓跋宏哈哈大笑(高祖大笑曰):“弟弟你这是骂我呢(汝此诗亦调责吾耳)!”
拓跋宏对弟弟的诗进行了点评:“我兄弟才华横溢,比曹子建强多了,曹子建七步成诗格局太小,我弟弟这首诗气吞山河。曹丕当年嫉贤妒能不肯重用自家兄弟,这才有了三马食槽江山易主,我可不会那么干,我要把弟弟留在身边委以重任!”
不但重用弟弟,拓跋宏还专门下旨追封弟弟的生母:“弟勰所生母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勰祸与身具,痛随形起,今因其展思,有足悲矜。可赠彭城国太妃,以慰存亡。”
这下子拓跋勰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臣闻兼亲疏而两,并异同而建,此既成文于昔,臣愿诵之于后。陈思(曹植)求而不允,愚臣不请而得。岂但今古云殊,遇否大异,非独曹植远羡于臣,是亦陛下践魏文(曹丕)而不顾。”
拓跋宏依然大笑,拉着拓跋勰的手,又说了一番肺腑之言:“二曹才名相忌,吾与汝以道德相亲,缘此而言,无惭前烈。汝但克己复礼,更何多及!”
拓跋宏的意思很明白:“啥也别说了,咱们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甩开膀子干吧!”
曹丕曹植,拓跋宏拓跋勰这两对兄弟,都是君臣关系,都是饱读圣贤之书,为人处世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据史料记载,拓跋宏一直对拓跋勰很好,但是这两个魏文帝让两个弟弟做了两首七步诗,哪一首更胜一筹呢?这就有请读者诸君来做评判了……
参考史料:《汉书》《三国志》《魏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