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调查小结和感想(职业道德现灰色地带)

编者按:前不久,某地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收受回扣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职业伦理的关注。近年来,从医生、教师到银行职员、出租车司机、导游等,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频现职业伦理“灰色地带”。

职业伦理,也称职业道德。所谓的“灰色地带”,是指游走在职业伦理边缘的一些行为;有些职业伦理失范行为甚至戴着善意的面具,实际是一种伪善行为。这种现象会降低职业公信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安全感、信任感。

职业道德调查小结和感想(职业道德现灰色地带)(1)

明明是错,为何还要去做?

——职业伦理现“灰色地带”调查(上篇)

半月谈记者 王劲玉 王菲菲

“大家都这样干,那就没什么”

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的张晓伟(化名)在读研究生期间就体会到医生这个行业的“奥秘”。

自己的研究课题没有申请到国家资助,这不仅关系到他能否顺利毕业,而且面对自己倾注许多心血的研究,他舍不得放弃。于是,在相关人士的帮助下他找到某医药公司。

“这家医药公司给了我10万元的研究经费,我顺利完成了研究,之后在知名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时多次提到该药厂的名字。”张晓伟说,自己觉得在没有学术造假的基础上,对帮助自己的人有所交待,也没什么。

类似这种行为,不少人觉得并没有对行业或者别人造成不良影响,即便规定不允许,但只要自己能把握住,不越过“红线”便无不妥。

张晓伟告诉记者:“工作后外出参加的许多学术研讨会都需要医药公司赞助,只不过有的赞助是有严格监管的,是单纯的学术赞助,而有的赞助则只是以此为幌子贿赂医生,这需要自己有辨别力,不要把灰色变成黑色就好。”

“就像药代请吃饭一样,大家都去,那就没什么,要是只请你一个人,那就得考虑清楚能不能去。也有药代曾经送给我一个苹果电脑,后来发现他只送给我一个人,就马上退了回去,如果是科室每个人都送,那我也就接受了。”张晓伟说,有些医院会把非正常渠道得到的收入在科室均分。“大家都拿一份,那就没什么。”

在太原市一家医院工作的刘大夫则表示,如果自己不踏足“灰色地带”,就会被视为无能。不久前,他利用周末带着母亲去医院免费做了一次CT检查。“我用空闲时间给自己家人服务,只是占用医院的仪器,也没有对别人造成影响,况且别的医生也会这么干。医生本来就辛苦,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家人,这么做也算是对家人的补偿,并且家人提出来,如果办不到会显得自己很无能。”

“把机会给自己亲近之人是人之常情”

在某银行做支行行长的刘越(化名)对职业“灰色地带”有不一样的理解。“别人找你帮忙、你找别人帮忙,有些事情是不是符合规定没办法界定,所以必然会有‘灰色地带’。”

刘越说,比如发放贷款,有朋友拿到一个好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一下,有亲戚急需资金,你对他足够了解,在权力范围内帮助一下,这些都无可厚非吧。

刘越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几年前因为他发放的一笔不良贷款,被上级部门查出,即将给予处分。贷款者正是自己的朋友。他打电话把那个朋友臭骂了一顿,并让他赶紧想办法做续贷,避免发生不良。后来,他朋友通过抵押房产做了续贷,刘越也没有被处分。

“假如那是一个陌生人,这笔钱就只能是不良了,而且如果他不还贷,通过强制手段也只能收缴他的房产,非常耗时耗力。正因为我和朋友之间除了正规的制度,还存在人情,所以才使得事情没有进一步恶化。”刘越说,“银行放贷不会任人唯亲,但在同等条件下,把机会给自己亲近之人也是人之常情。”

“我违规,只因制度‘不近人情’”

事实上,很多行业和领域都存在“灰色地带”,即使是象牙塔内也不例外。

某大学教授郭强(化名)向记者讲述了高校中的“灰色地带”。“有个学生快毕业时还有三科挂科,按照规定,需要延期一年才能毕业,这对一名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个时候有位朋友提出让我帮忙,我就悄悄找到相关科目的老师,对这个学生的考卷重新批阅,勉强让他通过考试,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

郭强说,自己的做法和学校的相关规定肯定不符,但这么做也没有伤害其他人的利益,对这个学生却是巨大的帮助。“我违规,只因制度‘不近人情’。”

事实上,在有些人看来,一些规章制度过于严苛,对其不认可换来的是对“灰色地带”的亲近,甚至有人觉得“制度会改变,我们现在不合规的做法以后可能就是合规的”。

在郭强看来,有些“灰色地带”是无法避免的。“我的学生提出来要考我的研究生,让我透露一些专业课的相关考题,甚至他已经猜出来我会考哪些题,毕竟他比别的学生更了解我,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办?总不能骗他说这些考题不会考吧,况且也只有自己的学生才最契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所以我就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帮他一把。”

职业道德调查小结和感想(职业道德现灰色地带)(2)

以错为对、以错为荣:职业伦理失范亟须整治

——职业伦理现“灰色地带”调查(下篇)

半月谈记者 王菲菲 王劲玉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不少行业都有游走在职业伦理“灰色地带”的人员。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让人有空子可钻。令人忧心的是,此类行为的蔓延影响了职业公信力,败坏了社会风气,让公私不分、随意越界、投机取巧等行为大行其道,一些人甚至以错为对、以错为荣。

伦理失范导致职业公信力缺失

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的李大夫深谙医生这一行业的“门道”。“收红包、接受医药代表吃请、接受资助进行学术研究、被资助出国参加学术研讨会……有些事情规定不允许做,但大家都这么干,也就相当于默许了;有些事情没有明确规定,便成了大家心知肚明的‘自由地带’。”李大夫说。

不仅是部分医生,少数教师也被认为游走于“灰色地带”。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一些教师本该在课上讲的内容不讲,让学生去参加自己的课外班;一些教师甚至暗示学生家长送礼。

事实上,还有一些行业存在伦理失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外出旅游,导游是一个重要角色,但一些导游通过夸大宣传甚至欺骗的方式,吸引游客消费,从中赚取回扣。

一些银行职员泄露客户信息近年来广受诟病,有内部人士指出,银行内部对于“内鬼”并没有太多有效的办法。虽然也有一些制度约束,比如设定权限、不通过邮件传输数据等,但相关业务主管或统计人员仍然可以轻松拿到客户信息。

“套路”那么深,还能相信谁

随着诸多职业伦理失范问题频繁被曝光,人们不禁惊呼,满满都是“套路”啊!

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高学德看来,中国社会还带有熟人社会的特征,人们习惯于按照关系远近、根据人情法则来决定如何和别人打交道,因此容易出现公私不分、假公济私等行为。

“现代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伦理规范不再是熟人社会的人情法则,而是与陌生人交往时的规范要求。”高学德说,这就要求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得每个职业群体都有明晰的行为界限。“职业行为约束机制不健全,违反职业规范代价太小,使人们容易游走在‘灰色地带’。”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周斌认为,在制度有待完善的情况下,现代职业分工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职业伦理失范有了发生的可能。

而一些人认为行业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存在不平衡心理,或者对个人利益过度追求,也会促成职业伦理失范。如面对有偿补课的指责,有教师这样说:“在校外为学生开小灶,既有家长强烈要求的原因,也有自己改善生活的考虑。”

此外,受社会风气影响,一些人存在法不责众的思想,认为“别人都这么干,为什么我不能”“我要不干就是傻子”“不这么干就不合群”。

很多职业失范行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不仅会给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带来危害,而且会带来社会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如果总是处于一种警惕心态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算计和提防,大家都会很累,也很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周斌认为。

标本兼治铲除“灰色地带”

不久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认为,降低社会的不安全感是社会治理和社会改善的重中之重,有助于社会信任和社会稳定。

有关专家认为,重塑职业伦理,铲除“灰色地带”,需要标本兼治。

首先,完善制度,加大对伦理失范行为的约束和惩治。周斌指出,对影响公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职业伦理失范行为必须予以严惩。

其次,从相关部门到各个单位,必须加强监督。专家指出,有些人明知道违反规定还是去做,就是因为做了之后没人追究,如果管理者对这些行为能真正做到明令禁止、严格查处,这些人便不敢再犯。重塑职业伦理不能仅靠自律,还必须完善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

第三,一些领域确实存在高强度工作和收入不成正比问题,因此,除严惩失范行为外,还要加强正面激励,如思想情感激励、收入激励和组织激励等。而对于一些市场主体的伦理失范行为,则要通过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使失范者无立足之地。

此外,重塑职业伦理,建立社会信任,还需要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加强诚信建设,强化人们对职业的正确认知,培育职业精神。这一点,不仅要在入职后进行,而且要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学、大学的职业指导教育课程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