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墓碑铭(王国维在奔丧途中悲痛地写下首蝶恋花)

在两宋的2000多个词牌里,有多少人和笔者一样,最爱的就是《蝶恋花》?

关于这个曲调的命名缘由,文史专家们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最初是唐代的一种教坊名曲。在这个词牌下,两宋有太多的经典词作,也留下了多个千古名句。苏轼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成为了后世安慰失恋者的名句;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成为了表白金句。

王国维墓碑铭(王国维在奔丧途中悲痛地写下首蝶恋花)(1)

遗憾的是,随着词作的没落,到了近现代很少有文人再写出高水平的《蝶恋花》了。正因如此,本期要和大家说的这首《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就显得格外令人珍视了。

这首词的作者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近现代文坛,文化名人不少,但真正能称得上"国学大师"的人物却是少之又少,王国维是其中最厉害的之一。正如郭沫若所言,王国维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本期这首《蝶恋花》,就是现代文坛里的一道经典之作,我们来读一读:

《蝶恋花》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王国维墓碑铭(王国维在奔丧途中悲痛地写下首蝶恋花)(2)

这首词写于1906年,当时王国维的父亲去世,他从京城赶回老家奔丧。在归途中,他悲痛地写下了这样一首凄美之作。全词从开篇凄美到结尾,很有水平。

词的上阕,写的是词人在途中看到他人的离别。首句一开篇就为全词定下了悲情的基调,词人引入秋霜、西风、瘦马、残月等4个意象,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异常凄美的秋景图。

王国维墓碑铭(王国维在奔丧途中悲痛地写下首蝶恋花)(3)

而"一曲阳关",又将这幅图不限定眼前,一曲还没有唱完,远行的人就已经缓缓离去。马车声夹杂在送别阳关曲里,让它变得更加凄凉。在这上阕中,并没有用一个"悲"字,但一句一曲,一句一事,句句都透着悲凉之意,这就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

词的下阕,笔锋一转,由写景写到抒情。已经在外漂泊多年的词人,看着路边的芳草,心中感慨万千。然而这样的浮生如梦,却让他不知如何表达,最后只能发出这样的感叹:"人生第一耽离别"。人生最难的,就是这"离别"二字。为何"自是浮生无可说",就是因为离别之苦太深。

王国维墓碑铭(王国维在奔丧途中悲痛地写下首蝶恋花)(4)

为了加强语气,词人在下阕中用了"换尽"、"依旧、"自是"等多个副词,让它读来颇有感染力。而最后的这个"耽"字,要意指的是沉浸其中,可见伤感之甚。

纵观这首词,确实是很有水平的,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现代人写的《蝶恋花》。王国维在此词中,展现了其极佳的文字运用能力及意境渲染能力。

王国维墓碑铭(王国维在奔丧途中悲痛地写下首蝶恋花)(5)

首先,从语言上来说,通篇都在写"悲",但却并不用相关的字眼,一系列副词的运用,让这种悲藏在字里行间,不著痕迹却又感人至深。其次,从意境的渲染能力来看,王国维最擅长的就是将各种景物做加法,层层铺垫,层层递进,字里行间的感情也层层升华,直到最后一笔道出"第一耽离别",一气呵成。这种写词的能力,非一般现代文人所能及。

当代学者周策纵曾这样评论这首词:"殆东山零雨之余绪,亦近于太白",指的是从抒情方面来看,这首词的笔锋与李白很接近。虽然笔者认为这话多少有些夸张了,但也足见大家对其的推崇。

王国维墓碑铭(王国维在奔丧途中悲痛地写下首蝶恋花)(6)

29岁的王国维,就已经具备了写这种高水平词作的能力,确实让人赞叹。可惜或许是因为半生飘零,再加上文人式的多愁善感过甚,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流露了太多的失意和苦闷,所以他在世时这些作品并不为当时人所推崇。而一生的落拓,也最终导致其自沉昆明湖的悲剧。大家平时会读王国维的作品吗?欢迎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