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

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1)

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2)

今日

时报君与您一起读报

《教育时报》9月27日

↓↓↓

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3)

标题新闻

■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部选出

■ 致信祝贺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强调,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

国家禁毒委员会、教育部联合部署开展秋季开学毒品预防教育活动

本报讯为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禁毒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巩固学校毒品预防教育成果,近日,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2年秋季开学在校学生毒品预防教育“五个一”活动。

通知要求,各地要结合正在开展的“禁毒宣传进万家”活动,科学阐释毒品概念,深刻揭示毒品危害性、伪装性和迷惑性,广泛传播毒品预防知识和防毒技能,积极开展禁毒法治教育,统筹推进好在校学生毒品预防教育“五个一”活动,即参观一次禁毒展览、开展一次禁毒主题班会、开展一次禁毒知识答题活动、开展一次禁毒作品征集活动、观看一次禁毒题材影视作品或文艺演出。

通知强调,各级禁毒和教育部门要以开展在校学生毒品预防教育“五个一”活动为抓手和依托,全面清理整治校园安全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切实防范毒品进校园。要加强组织领导,详细制定活动方案,实现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全覆盖。

(时闻)

教育部、全国妇联:将学讲普通话延伸到家庭

本报讯 为将学讲普通话延伸到家庭,在全社会营造推广普通话的良好氛围,9月23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办公厅 全国妇联办公厅 关于开展“小手拉大手学讲普通话”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提出,各级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组织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开展“小手拉大手”儿童和家长普通话学习教育活动,开展妇女“普通话 职业技能”培训。各级妇联要将普通话培训融入妇女文化科技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融入“巾帼讲堂”等活动中,带动妇女学讲普通话,大手牵小手,营造家庭学用普通话的环境。

通知指出,各级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结合落实中华经典诵写讲工程、实施经典润乡土计划,结合全国校园节庆日诵读等工作,抓住“六一”儿童节、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等时间节点,举办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诵读,家庭共读一本书,家庭读书日等普通话推广活动。各级妇联要将学用普通话融入家庭教育工作、校外教育相关工作。各级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妇联要充分利用好结对帮扶机制,开展“校对校”“园对园”“家对家”帮扶实践,要充分发挥大中小学生作用,开展大中小学生推普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助力妇女儿童学习普通话。

通知提示,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宣传,讲好“小手拉大手 学讲普通话”故事。各级妇联组织要结合开展文明家庭社会宣传,通过主题宣讲、风采展示、故事分享、演讲比赛等形式,生动展现“小手拉大手 学讲普通话”的成效,在全社会营造学用普通话的良好氛围。

(时闻)

■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 教师的教学能力测评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探查,还要发挥促进教师自主研习和引领区域教研方式转型的功能

■ 从2006年以来,郑州市区有近4万人次的教师参加了达标评优活动的笔试,另有近4千人次的教师参加了市级评优活动

区域推动教师成长的深度探索

——透视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评—研—训一体化教研机制”

□ 本报记者 杨智斌/文图

9月17日早上八点半,当记者在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王祎君的带领下,来到郑州市第47初级中学的一间教室外时,看到20多名老师正聚在一起翻阅着手里的资料,还不时进行着交流。

记者环顾四周,发现这些老师中有刚入职没几年的青年教师,也有看起来已经从教多年的资深教师,他们在周六的早晨来到学校,是为了参加“2021—2022学年郑州市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的笔试。

“今天进行的笔试,是我们整个‘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接下来这些老师还要经过基本功测试、优质课展示的比拼和筛选,最终脱颖而出的人,将有机会代表郑州市参加全省优质课的评比。”王祎君向记者介绍。“达标评优活动”是郑州市教学研究室建构的“评—研—训一体化教研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这一环节的具体实施。这一教研机制自2006年开始,到今年已经进行了16年。

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4)

在郑州市第47初级中学考场,老师们胸有成竹地准备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笔试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凸显,区域教研方式亟须转变,多年努力,探索出助力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域教育要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品质,实现减负提质,必须扎扎实实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区域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很多区域教研活动未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采访中,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孙红保告诉记者,区域教研活动通常分两类:第一类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自主研习活动(以下简称“研”),即教师个人或群体根据自身能力短板,自主提出问题、主动学习研究、积极实践反思,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第二类是以区域教研员为主导的培训指导活动(以下简称“训”),即教研部门基于特定主题开展的区域性教师培训、指导、交流活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教师的自主研习活动,属于教师主动成长的自发行为,区域教研员只是间接参与或者不参与。培训指导活动则主要由教研员、学科专家、骨干教师“唱主角”,教师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偶有互动。长期以来,虽然这两类区域教研活动一直并存,但相互之间沟通、关联很少。

“很多学科教研活动在确定主题时,往往是基于学生学业质量分析、课堂观察、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等,对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缺乏科学、全面、直接、有效的探查工具,因而造成教研主题与教师发展需求脱节,出现经验化、片面化的倾向,从而导致教研活动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记者问及传统区域教研活动的问题和缺点时,孙红保说。

从2006年起,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就根据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及国内外同行的有效做法,依托郑州市“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着力解决传统区域教研活动的问题。

2012年,孙红保开始主要负责该项目,他结合郑州市实际情况,带领团队以改造、重构“传统区域性优质课评比活动”为切入点,研制、开发了基于区域教师发展需求的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工具,并借助测评结果的大数据分析,全面、准确地探查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5)

郑州市小学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现场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再结合定期、常态化的教师能力发展需求调研,为学科教研主题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以评价为引领,创新教研方式,持续加强区域教师能力测评(评)、教师自主研习(研)和教研员培训活动(训)的内在一致性,经过16年的实践探索,最终提炼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研—训一体化教研机制”。

“‘评—研—训一体化教研机制’的核心在于借助教师能力测评这个‘桥梁’,积极发挥其测评及结果分析的导向作用,对教师自主研习和教研员培训指导这两类教研活动的主题确定及开展方式进行主动干预、有效引领,持续强化‘研’‘训’活动的内在一致性,从而有序、有效地促进区域教师专业成长。”孙红保说。

年轻教师成长迅速,资深教师学习主动,老师们说,每次参加都是一次新的提高

9月17日上午,离开郑州市第47初级中学后,记者跟随王祎君来到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在学校的阶梯教室里,记者观察到,有几十名老师正在聚精会神地答题。“本来应该是让报名本次笔试的教师在同一个考点考试,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了保证老师们的安全,我们此次特地安排大家在本校参加考试。”王祎君说。

教师教学能力测评作为“评—研—训一体化教研机制”的核心模块,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是依托“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来实现的。测评内容涵盖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技能、学科教学能力表现三个维度。

“活动”分学科实施,包括达标与评优两个阶段:达标阶段主要包括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测试(笔试)、学科教学技能测试(教学基本功测试)两个环节,评优阶段主要包括学科教学能力表现测试(郑州市优质课评比)及之后的省级、国家级优质课评比。

“为了保证不同能力水平教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发展,郑州市的达标评优活动还根据教师专业技术职称(A级:中级职称以下教师;B级:中级职称及以上教师)对同一学科不同能力水平教师进行了分层测评,各环节间采取逐级过关的方式进行晋级。”王祎君说。

教师的教学能力测评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探查,还要发挥促进教师自主研习和引领区域教研方式转型的功能。但教师的自主研习、教研部门的培训指导都要有时间上的保障,因此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举行的达标评优活动将测评的三个环节(笔试、基本功测试、优质课评比)分散到三个连续的学期中,而非集中进行,从而为区域开展指向问题解决的“研”“训”活动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采访中,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田冰说:“我们的达标评优活动是对‘传统优质课评比’的改造和重构,从之前只关注参评教师当下的教学能力现状,到全过程、全方位关注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成长。每一轮次的达标评优活动历时1.5学年,加上之后的省级、国家级的优质课评比,正好两年为一周期,与省级、国家级优质课评比活动的节奏保持一致。”

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6)

赵雪(中)带领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地理教研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为了充分了解“评—研—训一体化教研机制”对教师的影响,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一线教师。来自郑州某学校的樊凡(化名)老师2018年第一次参加郑州市“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笔试就未能通过。“当时的这个结果对自己的打击很大。但现在想想有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由于参加笔试的时候,我只教过七年级,也没有提前熟悉八年级的教材,更没有对课标进行认真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这就让我在考试的时候看着试卷上的很多问题不知道如何下笔。” 樊老师说,那次笔试之后,她在日常教学中除了研究教材,更是对照郑州市教研室事先公布的测评内容领域深入研习,认真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在2020年第二次参加笔试时,她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测评。

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的地理教研组组长赵雪老师,已经是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和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的获得者了,而在9月17日举行的笔试考场中,记者依然看到了她的身影。

笔试结束后记者问及她选择再次参加笔试的原因时,赵雪说:“这次我参加的是B层次达标测试,是为之后的高级教师评审做准备的。我能获得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得益于前些年我在A层次测评逐级过关中的成长。那时我也失败过,但我能在失败中总结教训、不断学习,提升能力,最终顺利过关,达到了省级、国家级层次。我这次参加的B层次测评,是帮助老师们从‘熟练教师’进阶到‘成熟教师’的。试题出得很灵活,新课程指向很清晰,没有背诵记忆内容,更多考查是老师对学科教学的认识,非常符合我们这个层级教师的能力水平,让人感觉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16年辛苦探索,成果丰富,未来,将有更广阔的推广前景

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对于区域教育发展来讲系统性地、持续性、规模化地推动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更是一个重要的、现实的问题。如何通过体制创新来破解“如何发展教师教学能力”这一难题是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实际问题。

“随着多轮次、多阶段教师教学能力测评与分析数据的积累,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各学科正有序地将‘精准掌握的教师教学能力问题’转化为下阶段教研活动主题,从而解决了长期以来区域教研活动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需求相互脱节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区域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教研方式转型提供了广阔前景。”孙红保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郑州市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的范围已覆盖全市1400多所中小学近6万名教师。

从2006年以来,郑州市区有近4万人次的教师参加了达标评优活动的笔试,另有近4千人次的教师参加了市级评优活动。依托达标评优活动,郑州市基本实现了对区域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初、中级教师教学能力的普测。

通过活动的开展,郑州市一方面发现、培养了一批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另一方面通过测评及时发现了区域教师教学能力中的弱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提升,有效促进了全市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教研品质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7)

抓住开考前的每一分钟,复习、巩固

“以2019—2021这三年为例,郑州市就有96名教师荣获河南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55名教师荣获国家级优质课和基本功评比一等奖,在省级、国家级舞台上彰显了郑州教育风采。” 孙红保告诉记者,目前,郑州市“评—研—训一体化教研机制”在省内外已有许多推广应用基地。在省内,如许昌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正在通过“三步走”的策略积极推广应用我们的“评—研—训一体化教研机制”。原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评价部的高燕老师也在深圳市配合教研室开展了这一机制的推广和应用。通过郑州市,以及省内外实验区的推广与实践证明,“评—研—训一体化教研机制”是一条以评价引领区域教研员、学科教师相向而行,“研”“训”活动共振提升,大规模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8)

■ 我的带班方略

■ 聚焦终身成长的核心思想,师生、家校社群策群力,共同构建“个人成长小目标,班级发展大循环”的班级发展总目标

■ 未来教育,学校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要寻找如何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一股合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 用一辈子的时光和我的孩子们慢慢前进、步步成长,我的世界只需一间教室这么大

慢慢前进 步步成

——蜗牛班“追优揽胜”之旅

□ 陶岚

20年的班主任工作之路,我带的班并不多,总共有5个。从第一个班级开始,我就开始用心写教学随笔,并收录在我的《师说微语》中,现在已经11本了。我欣慰地告诉自己:“初心始终未变,我的世界只需一间教室……”

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9)

慢中有“理”,为班级建设定目标

20年来我的育人理念一直未变:坚持用自己乐观饱满的工作热情去影响学生;坚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独特的自己;坚持向周围的同行者学习,用专业的知识、以服务者的态度,传递着教育温暖。

我现在带的蜗牛班共有学生36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5人,他们大多居住在学校附近社区。该社区位于郑州市比较繁华的地段,居住和学习环境较好。其中,家长受教育程度本科以上的占比50%,有固定工作的占比58%,独生子女占比42%。在后来进行的家访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无论家长受教育程度如何,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都很重视。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行为习惯养成,以及沟通协调能力都是教育者应该重点关注的维度。我观察发现,班上学生行为习惯参差不齐,如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善于沟通的孩子大多来自多子女家庭,他们能很好地包容、理解他人。

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仁善、睿智、健康、优雅”的优胜学子,在我校“优”教育哲学的引领下,基于班情,我将“心中有爱、谦虚乐学、坚持锻炼、言行有礼”确定为班级育人目标,并在不同学段将目标又进行了细化。

如“坚持锻炼”这个维度:1.低年级。要求热爱体育运动,并掌握简单的运动动作;会玩1—2项体育运动游戏;懂得尊重对手,赢了不骄傲、输了不气馁。2.中年级。要求能坚持一项体育项目的锻炼;运动中身体协调;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懂得2—3项体育运动规则。3.高年级。能在集体竞技中体会合作的力量;通过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掌握3—4项体育运动技能,其中一项成为特长项目。

聚焦终身成长的核心思想,师生、家校社群策群力,共同构建“个人成长小目标,班级发展大循环”的班级发展总目标。结合总目标,根据学情和班情两个方面,分别制定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低段目标——构建人人爱班、团结进取的班级;中段目标——构建凝聚个性、赋能成长的班集体;高段目标——构建美好他人、追优揽胜的成长共同体。

在班级发展大目标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有动态的成长小目标:“一人一目标,一周一成长”。

慢中有“策”,让班级建设系统化

围绕班级目标,从外优环境布置到内化班级文化,蜗牛班衍生了以下育人策略:

一、建设班级文化,践行文化育人

精神文化聚人心。班名来历——《牵着蜗牛去散步》这首诗,真正体现了“慢慢前进、步步成长”,这不就是我一直追求的教育愿景吗?蜗牛班就是这样诞生的!班级愿景——蜗牛不仅仅是班级的象征,也成了班集体精神的化身。根据班名,我们针对蜗牛精神共同确定了班级愿景:“慢慢前进”总会“步步成长”。蜗牛“慢慢”也成了我们班的吉祥物。

环境文化润人心。走进蜗牛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后墙上的一列急速行驶的“蜗牛号”高铁。目标站:“追优揽胜”。这也是我们学校的核心育人理念“追优揽胜”的象征。这列“蜗牛”高铁沿着书籍铺成的轨道前进,象征着是知识让这群小蜗牛远行;高铁车头为全班师生合影,一节节车厢代表一个个小组,高铁下面是班级活动的照片,其意义为合作共赢、目标一致,唯有如此高铁才能开得快、开得稳。

后黑板的左侧被孩子们称为:“蜗牛明星树”,上面粘贴的是班级每周闯关小榜样照片;后黑板右侧,贴着蜗牛班每日常规图谱,帮助学生一目了然牢记规定时间点应该做什么事;教室后门,有“蜗牛教室任务领取牌”,上面写满了孩子们领取的各项工作。

另外,教室里除了有非常多的绿植,还有班级小乌龟、白玉蜗牛等。这些小生命的陪伴,让生命美学融入了这间朝气蓬勃的教室。

制度文化入人心。我的班级我做主,每一年的第一节班会课我都会和学生一起商议并制订班级公约。蜗牛班也不例外,从一年级的小声说话,到二年级的学会倾听,三年级的我们可以说、我们可以做……通过班级公约的制订,小蜗牛们主人翁意识更强,也渐渐有了规则意识。

每个学生课桌的左上角都贴有周目标达成卡,“一人一目标,一周一成长”。通过细致评价、全面反馈,我和老师们帮助学生达成一个个目标。每个月,我们会召开蜗牛成长分享会,学生分享目标闯关成功经验,组成团队激励鼓舞没有闯关成功的孩子,下个月再接再厉,切实达成了本班的发展目标:构建“个人成长小目标,班级成长大循环”的班级成长共同体。

二、开展主题活动,彰显活动育人

在这间教室里,一只只“小蜗牛”通过“华容道闯关”“魔方升级赛”“棋行天下”等室内活动启智润心;通过“花球大课间”“快乐篮球”等室外活动强身健体;通过“见证百花奖”“关爱母亲河——参观黄河博物馆”等感受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走进三全食品厂”体验河南现代企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倾听小麦专家雷振生的事迹,明白谁才是我们应该追逐的偶像……从低年级的小活动到中高年级的系列主题活动,由室内到校外,走出去、请进来,一个个活动中,学生分享了体会、收获了成长,蜗牛班在每次活动过后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风貌:温暖、团结、互助、奉献。在螺旋上升的活动实施中,班级的界限逐渐模糊,班集体的凝聚力慢慢形成,成长共同体已见雏形。

三、开发班本课程,凸显课程育人

在“双减”的号召下,蜗牛班立足于学生的需求,聚焦班级育人和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了以综合性为主、融合各学科技能、增强知识与生活联合的创造性班本课程。

2017年,为引领初入校的小蜗牛们以地域生活为中心进行探索,《河南娃儿》班本课程应运而生;2018年,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我们关注环境保护,开发了《万物皆有灵》绿色班本课程;2019年,聚焦脱贫攻坚,《寻找大富翁》理财课程让孩子们认识金钱;2020年,疫情肆虐,我们的《珍爱生命》课程诞生了,面对生与死的拷问,“逆行者”用行动向孩子们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2021年,我们用《呵护一粒米》劳动课程,致敬离世的袁隆平先生……班本课程解决了班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将要到来的2022年蜗牛班将继续开发班本课程《和祖国一同成长》。

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实现了社会资源的课程化和课程建设的资源化,让学生走向社会,也为更多的班级提供了实践的案例和样板,蜗牛班以创新的姿态领跑。

四、构建“家校社”三级联盟,落实协同育人

在蜗牛班的家长会上,我通过对本班学生周目标、月分享、学期汇总的数据分析,把握家长会的教育活动契机,组建“蜗牛父母读书成长营”,引领家长朋友不断朝专业性家庭教育方向迈进。在此基础上,我还建立了“陶岚老师”喜马拉雅教学电台,通过电台不断分享蜗牛班的成长故事;个人微信公众号“寻一桃花源”,每一篇教育教学文章都获得了极高的点击率,获得了家长们的热烈好评。

业余时间,我通过社区公益活动,走进社区,组织家长们参加“陶岚老师正向教养”家庭教育课程,将自己所学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变成活动、游戏、场景等形式,帮助家长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教育,借助“读书分享”“平台互动”“家校课程”,让家长更懂教育,也能找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办法。

同时我也会邀请社区的宣讲员,到学校里给同学们做安全教育讲座,比如如何防盗、如何照顾老人等,还组织同学们定期去老年公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对社区人员还是成长中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些活动也让我确信:未来的教育一定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要寻找如何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服务中不断发展,形成新的成长共同体。

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10)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蜗牛散步,慢慢前进,步步成长

慢中有“爱”,为学生全面成长奠基

在多年的带班育人中,我深刻认识到,一个行为不良的学生,也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学生,他们需要在教室里,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要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必须处理其行为背后的内心信念。

我用“儿童错误行为目的表”来判断儿童错误行为背后的真实信念;用每周进行的“非常班会”调动全体学生的“参政”热情;用“后果体验”强化孩子们的规则意识;用“特别时光”纠正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用“非暴力沟通”方法,让学生愿意听、愿意学;用“赢得合作四步法”赢得孩子们的心;用“启发式提问”引发学生自我教育;用“共情”化解孩子们的负面情绪。这些借助儿童个体发展心理学课程总结出来的工作方法,让我在构建和谐班级的过程中,品尝到了“育人”的快乐。

如今班级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家庭作业认真完成、书写端正。他们每个人至少擅长一到两种游戏项目,团队协作与规则养成意识已经深入人心。2022年元旦,学生更是自编、自导、自演了“蜗牛迎新年”元旦联欢会,还设计制作了恩师邀请卡、节目单、家校协同发布倒计时视频,整台联欢会让我泪眼蒙眬——这些年的付出没有被辜负。

与孩子们平等做朋友,真情地陪他们走一段成长的岁月,我要用一辈子的时光和我的孩子们慢慢前进、步步成长。我的世界只需一间教室这么大。

(本文系2021年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教育部推介的典型经验。作者系第四届河南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小学组第一名、郑州市金水区优胜路小学教师)

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11)

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12)

■ 德育大

■ 思政课教师培育体系缺乏接续性和渐进性,不同学段教师的角色和职能定位亟待明确

■ 思政课教师在协同工作时要尊重各个学段的差异性,做到既“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又使其不孤立、不零散、不脱节

■ 要从关注操作“怎样做”的层面提升至“为什么这样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考探究,提炼个人的教学主张与教育思想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师资培育开始

本期研讨嘉宾:

蒋占峰 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组长、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献甫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省实验小学校长

魏巍 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新乡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帅民

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13)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0部门近期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再次明确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8月,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举办了2022年度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推进会暨骨干教师培训班。

办好思政课需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先从师资培育开始。那么,贯穿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培育工作究竟怎样开展更有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如何更好地实现协同成长?近日,记者邀请我省3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各类学校思政课教师培育存在温差、偏差、时差、落差等问题

教育时报:就您的工作经验和观察发现来看,目前各类学校思政课教师培育体系中存在哪些不足或短板?

蒋占峰: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思政课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思政课教师培育体系的现状仍然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有所脱节。

一是思政课教师培育体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一体化培育的管理机制尚未完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二是思政课教师培育体系缺乏接续性和渐进性,不同学段的培育目标需要体现层次性和科学性,不同学段教师的角色和职能定位亟待明确。三是思政课教师缺乏一体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尚未形成,一体化的学科素养亟待提升,一体化的知识储备亟待夯实。

王献甫:就我个人的工作经验和观察发现来看,目前各类学校思政课教师培育体系中确实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思想认识上有“温差”。思政课教师培育一体化的意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思想还没有统一到位。二是贯彻落实上有“偏差”,存在思政课教师培育一体化的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对一体化内涵的理解不到位,有的把本学校各学科的培训,包括一些常规性的思政课建设都列入一体化培育的内容框架中去了,这是偏差。

三是各学校在执行时有“时差”,各类学校在教师培育推进的节奏上有的快、有的慢,导致效果参差不齐。现在高校率先动起来了,在高校的引领下,其他学段学校也应该快步赶上。四是贯彻进度有“落差”,各类学校的工作推进与顶层设计的期待还有落差,学段之间、学校之间也存在落差。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创建好一体化的机制平台,用好一体化的机制平台,形成思政课教师培育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大格局。

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14)

创新形式,把思政课上“活“

魏巍:我认为,在一些中小学还存在着思政课教师培育的“重智轻德”现象,这里的“智”指的是教师的教学成绩,即在考核评价时依然注重学科分数和升学率,这导致在培育思政课教师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如何教好课”的实操性技能指导,而忽视了对思政课教师的视野格局、情怀人格的淬炼,以及对思政课教学本质的研究。这看似务实,却忽视了思政课的基本价值。

而一些师范类高校,对于思政课专业的师范生的培养更多的是理论层面的指导,确切地说,是缺失实践的纯理论的传授。据我了解,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思政课专业教师不知道中小学的思政课教材的内容,不了解其教学方法,培养的“准教师”很多是行动的“矮子”和“跛脚”。“重智轻德”与“重理论缺实践”是其最大的不足之处,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育提供了一体化推进的新思路。

实现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育,大中小学要进行科学分工

教育时报:为更好地实现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培育,大中小学应该如何进行科学分工,既体现差异性,又体现协同性?

王献甫:我认为,优化培训、集体备课这两个方面是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

先说优化培训。我们知道,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领头雁,应当承担起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我们中小学要充分利用片区高校丰富的教师、教研资源,充分开发多种培训形式,例如请进来、走出去、联合举办培训研修等,使其真正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区域协同作用,夯实思政教师的理论基础。

再说集体备课。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小学应积极主动建立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备课联盟,针对教材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跨课程、跨学段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同一主题,四个联合”系列活动(联合举办培训研修、联合开展教学研讨、联合组织教学展示、联合实施实践研学),打通各学段之间的研修壁垒。

同时,要体现差异性和协同性。思政课教师在协同工作时要尊重各个学段思政课内容的差异性,做到既“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又统筹兼顾,使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育不孤立、不零散、不脱节。

蒋占峰:构建“大师资体系”,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要实现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培育,大中小学要进行科学分工。

高校在科学研究、教材编写、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各中小学要依托属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挖掘利用高校各方面资源,明确高校在思政课教师培育体系中的引领地位。

中学处于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中段,是贯通衔接小学和大学阶段的重要环节,要激发中学教师的教学科研潜力,使其在培育体系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小学在思政课培训体系中要发挥实践优势,注重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与中学和大学加强交流沟通,同向同行,形成合力。

思政课教师培育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大中小学各学段统筹协调培训目标、组织领导、资源配置等,还需要实现培训主体、培训要素、培训时间和空间等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育格局。

魏巍:目前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师资培育方面的设计与实施还未实现实质性的突破,即在岗在职思政课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和思政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职前培养还未实现打通和一体化培育。我建议师范类高校与中小学校加强交流互动,建立由一线教学名师与高校专业课教师组成的师资培育团队,充分发挥实践优势与学术优势,强化协同、优势互补,助力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培养。

我本人主持的名师工作室一方面承担着省级名师、骨干教师的培养任务,另一方面还关注思政课“准教师”,即师范生的培养,常年参与河南师范大学的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并与其初步达成了合作培养协议,即工作室的一线名师承担部分教法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实习指导,让未来的思政课教师在与名师面对面中,学到实践“真经”。

思政课教师要增强自豪感和荣誉感,主动融入,不断成长

教育时报:从您的工作角度来看,在师资的一体化培育整体框架内和实施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该如何主动融入,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育人水平?

蒋占峰:近年来,河南省为打造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大练兵、大比武、大展示、大提升”活动、建设名师工作室、开展“一月一主题”集体备课等措施,实现了一体化衔接贯通、一体化培育成长。

思政课教师可谓是生逢其时,要具有时代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全身心投入每一次思政课教师的集中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善用其他学科、其他学段的知识理论来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互相印证;密切联系现实,多用我们党在河南百年奋斗中的伟大成就、感人事迹、典型案例来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思想厚度、情感温度和现实观照度,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黏合力。

同时,要在促进交流融合上下功夫,和不同学段的教师互学互鉴;践行“大思政”教育理念,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统一,聚合各方力量,同向而行、同频共振。将“河南特色的一体化”和“一体化的河南特色”相统一;大胆探索创新,紧贴时代脉搏、紧跟潮流热点,探索使用AI、VR、云互动、元宇宙等新理念、新形式、新方法、新案例,讲好每一节思政课。

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15)

建好建强师资队伍,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魏巍: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一要增强专业情怀,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做一个有信仰、有人格魅力的思政课教师,用良好的师德修养和精神品质引领学生、影响身边的教师;二要坚持学习与研究,尤其是有一定经验和积累的骨干教师,要从关注“怎样做”的层面提升至“为什么这样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考探究,提炼个人的教学主张与教育思想,努力由思政课教学实践者成长为思政课教育的引路人和前行者,让更多的同行受益;三要制订个人的发展规划,规划要全面且可行,包含专业成长的多个层面,如课题研究、专业阅读、教学突破、教育写作等,并以坚守执着的姿态去执行,进而实现清晰、全面的专业发展。

王献甫:河南的思政课建设将会有哪些新变化?小学生的启蒙式学习怎样更有趣?初中生的体验式学习怎样更生动?高中生的常识性学习怎样更扎实?本科生的理论性学习怎样更深入?研究生的探究性学习怎样更开放?需要全省所有的思政课教师给出新的答案,思政课教师任重道远,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育工作刻不容缓。那么,思政课教师应该如何主动融入,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育人水平呢?

一是要提高站位,在认识和落实上突出一个“高”字。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应当给自己定一个高标准。

二是要展望未来,设定发展目标,突出一个“远”字。我们应当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具创新性、更具民族认同感、更具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

三是要打破学段壁垒,在一体化建设上突出一个“共”字。也就是说我们大中小学的教师要有共同目标、共同行动,要大手拉小手,积极主动构建研究共同体、教研共同体、课程建设共同体和资源共享共同体。

四是要埋头苦干,在思政课建设中突出一个“长”字。现在我们的一体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日常抓,要苦干、实干、常干、长干,久久为功。

五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在日常工作中突出一个“实”字,围绕一体化的主题,每一步都需要精心布局,运筹帷幄;每一步都需要谋定后动,蹄疾步稳;每一步都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育人水平。

中小学教师“职称新政”,都突破了啥?

招才引智,河南诚意满满!

教育早报5月25日(教育时报9月27日)(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