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是什么家族(三毛原来本姓蒋)
三毛是民国时期三大著名漫画形象之一,与叶浅予的王先生、黄尧的牛鼻子齐名。在《三毛流浪记》里,这个头顶光光顶着三根毛发的小孩,孱弱、赤贫,却又正义感十足,是底层儿童的典型代表,很能激起民众对于那万恶的旧社会的憎恶之情。
据张乐平回忆,他依稀记得是在1935年春夏之间创造出三毛形象的,并说刊于上海《小晨报》。经后人努力核实,实际上最早发表在7月28日《晨报》的另一种副刊《图画晨报》第161期。刊时,画报的中缝同时登出消息称:“王先生别传因作者卧病暂停两期”。因此,接下来的8月4日第162期上也是以三毛为主角的两幅四格套色漫画。
最近我有些不自量力,想利用上海图书馆庞大的晚清民国报刊数据库,试着再次检索,看能不能发现更早的三毛。某日下班后花费一小时之功,居然“有幸”找到《时代漫画》1935年第16期里有题为《未来的主人翁:蒋三毛爱国未遂》的一页八格漫画,当浏览整本,几乎不敢致信:竟是4月20日出版的。兴奋之余,我立即将此“新发现”向张慰军先生报告,心中不免暗自得意。然而高兴了不到五分钟,又发现1936年26期的《时代漫画》也有同名的漫画,打开图像,竟然一式一样。这不可能。于是再度浏览,终于搞明白,原来是厂商在数字化加工过程中,误将26期里的部分页面,阑入16期,造成了双包案。
就这样,我企图改写历史的小小心思,转瞬间化为了泡影。可我倒也没有气馁,收拾心情,细细打量那几幅早期的三毛漫画:起初三毛似乎是个调皮的城市小孩。他会趁着长胡子老爷爷假寐之时,拿剪刀剪下长须,粘在自己颌下,惹得老爷爷跳脚大惊。他也会突发奇想,看见抽屉里的剃须刀,联想起自己没有胡须,便捉了只公鸡,抱着给它剃毛。他还将礼帽套在一个白色圆瓷瓶上,用毛笔绘出老爸的形象,并兴冲冲拽他来“献宝”。还有一次,他吹响喇叭召集比自己更小的群孩,叫来黄包车,举着一面“旅行团专车”的旗帜招摇过市,并“成功”吸引警察注意……总之很有点无厘头,展现出一个半大孩子天真无邪而又机智且捣蛋的一面。
《蒋三毛爱国未遂》的内容大异其趣,描述三毛看见街上的招贴画,一头猛虎正张开血盆大口,扑向象征着华夏大地的中国地图。细看构图,老虎已作势将整个东北三省衔入口中。三毛见此气不忿,吹起小喇叭喊来群孩,大家齐心协力,手执长刀长枪,将画中的虎扯下,好一通扎刺劈砍。却被警察制止,将众孩捆住,可怜的三毛被揪住头发,倒拽而去。最终都被锁进木笼,笼框边接了水管,予群孩以水浇之刑。笼子上还有一块牌子,上书八个大字:“捣乱分子特此示众”,这就与先前招贴画上的十六字宣传语:“国难严重,凡我同胞,一心一德,匡救时难”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的意味昭然若揭了。
据说蒋介石有一鲜为人知的外号,就叫蒋三毛。又听说张乐平原先画的只是一个光头小孩,画好后仿佛若有所缺,遂在头顶添上三根毛,小孩形象顿时生动了不少。这恰与《世说新语》里“颊上三毛”的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到头上三毛,早年多呈挺立状,略似埃尔热笔下的丁丁那头向上翘起的短发,远不如日后的迎风摇曳,变幻多姿。
当遍翻三毛早期形象之际,忽又从1937年5月至7月的《新闻报》上发现一种《三毛别传》,是替白玉牙膏所作的八格广告漫画。粗看其线条、笔触均与张乐平原作相近,却署为吉民仿作。转至1938年9月,上海《导报》仍有同题漫画,而张乐平早在一年前即以满腔热情,与上海的一批画家同仁组成漫画宣传队,他任副领队,离沪北上南京,举办画展宣传抗日。以后漫画队在桂林兵分两路,张乐平担任其中奔赴前线的队长,转战于苏、鄂、湘、徽、浙、赣、闽、粤、桂等地,直至抗战胜利。可见吉民的确与张乐平无关吧。犹有甚者,这或许还是三毛形象被人盗用的最早案例呢,留待研究者进一步探讨。(祝淳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