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意义(信息技术发展如何激发教学理念革新)

新华网北京9月18日电 日前,由新华网、优学教育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基础教育信息化论坛”在京举办,本届活动以“‘科教融合’驱动教育新发展”为主题,围绕课程改革、规范校外培训等基础教育领域热点,探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背景下的教育服务供给模式、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治理模式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意义(信息技术发展如何激发教学理念革新)(1)

伴随着网络教学环境的改善,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条件日渐夯实。信息技术在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科教融合”给学校和培训机构各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在本场活动的圆桌对话环节,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副校长、高中部校长黄鹏,十一学校一分校副校长章巍,立思辰大语文执行总裁赵伯奇,文新学堂CEO 张玲君展开了探讨。

章巍认为,“技术”与“教育”间的关系就像是一个DNA双螺旋图形的两条线螺旋。当教育超越技术,则教育出的人才能很好地引领技术的发展并助力社会发展;反之,如果“教育”落后于“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走出校门后则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难于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变革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要求,如果教育不紧跟步伐,将导致孩子在可见的未来难于立足于社会。这也说明了外界的技术环境带给学校教育的压力特别大。在谈到学校在“科教融合”中所面临的挑战时,章巍表示,区别于培训机构转型的灵活性,学校教育就像一艘大船,教育结构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以及教学组织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因而面临的挑战性要更强一些。

黄鹏认为,与其说是“互联网 教育”不如说是“教育 互联网”,教育应该放在前面,教育是核心,这更符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黄鹏认为,教育绝不会发生突变,不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教育一定是渐进式的变化,教育的变革过程中不能丢掉对学生价值观、情感、人际交往的教育,这在学校教育中也应占重要比重。再过五年、十年,学校的形态空间会发生巨大变化,但学校不会消失,教师队伍还是教育改革和科教融合的重要力量。

张玲君表示,对培训机构来说,师资是很大问题,文新学堂也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优质资源公平化,将优质资源三四线城市,这也是科技推动带来的创新。

赵伯奇认为,为了给全国各地的孩子提供更有意思的语文课,利用科技造福更多的孩子,立思辰在全国多个城市、县城设置学习中心,给学生提供优质的语文课,并把线上的课程在线下更具象化,让更多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章巍表示,科技在高速发展,学校教育必须应时而动。首先,学校育人方向的转变。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点也正是跟社会的技术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从知识导向变成素养导向,才有可能使孩子具备面向未来的能力。其次,课程内容的改变。将STEM课程、人工智能等课程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第三,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时代,学生拥有丰富地获取知识的途径,老师无法单纯扮演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的角色,教师的定位将成为学习数据的分析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第四,教学方式的变革,今后,传统拘泥在教室、束缚在学科里面的学习形式会变得越来越少。学校的教育怎么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创造更多元的学习方式供学生选择,这是学校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黄鹏认为,学校的老师应该跳出本学科的圈子,从老师的角度来讲,不仅把学生带进这个学科,更重要的是,把学生从这个学科里面带出来,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学科内的应试和死记硬背。

赵伯奇认为,教育本身不应该是一个单学科的教育。他举例说,语文课不应该只是语文课,不是文字课,它应该是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甚至艺术等各个方面无所不包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的培训不应停留在应试阅读、写作,而是让孩子们在语文内涵和学习能力上有所提高。立思辰课程设置中会从每节课的时代背景入手、再讲到故事中的人、涉及的人物生平、流传作品等,激发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张玲君表示,在互联网时代下,老师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心态也很重要,积极改变,培训机构要不断的调整方向,应用备课平台以及题库平台不断革新,这个时候对老师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

学校在变,教师在变,课程在变,育人方式在变,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目标不能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具备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