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章大道至简(道德经第三章导读)
第三章
无知不争章
第一段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①。(见,xiàn,呈现,招摇)
第二段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第三段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②不敢为也。
第四段 为无为,则无不治。
【版本校订】
①使心不乱:帛本作“使民不乱”,王二本作“使民心不乱”,河本同王本。此处强调“心”不乱,而不是“民”不乱,是心学而不是治理学。
②智者,知者通,王本作“知者”,据王二本。
【章名释】
无知不争章:无知即无分别智,是“知不知”,无贵贱利害的心则不争。
【义理】
上章破分别心,提倡无分别的平等心。平等心是无为心,清静心,具有强大的感知现象背后的本质,感知本质的本质的能力。老子把大成万物归于“无为”的巨大力量,这是与世人的“公理”背道而驰的,甚至被当时的其他智者认为是荒谬绝伦。人分分秒秒都在为,离开为人生就毫无希望了,社会就毫无希望了。但是纵观人类思想史和文明史,世人的“公理”总是会被超越的,因为这是小逻辑的“公理”。几千年来,“无为”这个违反俗谛的理念不断冲破俗知俗见,今天的普通人也会讲“无为”,这是大逻辑对小逻辑的胜利。无为法则是贯穿整部《道德经》的,也渗透到华夏精神文化中,人们不再对无为法则感到不安,反而是安定心灵,发现宇宙真谛的一把钥匙。宇宙大成万物不是依靠有为法,而是依靠无为法,上章阐述这一点,此章再次重申这一点。无为法如此重要,如何理解无为法成为一种新的要求,成为对人类智力的新挑战。人们开始思考无为法,并用理解有为法的方式去理解无为法,于是蚊子叮铁牛,无处可入。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章),“为学”是分别智,“为道”是无分别智。分别智能够入有为法,却不能入无为法。世人的知都是分别知,看见牛有角,就生出兔无角的妄知,有无相生、高下相倾都是这样的妄知。世人以为分别就是知,其实无分别才是真知,分别是浅知。“知之浅矣,不知深矣。知之外矣,不知内矣”(庄子《知北游》),看见牛马而不被牛马的形障碍,能够洞穿而过,直达本质和究竟本质,这叫能入,这是最深刻的知。无知是所知能知对立消尽,于是真知现前。真知混而为一,不知美丑贤愚,不知贵贱利害,一际平等。《道德经》要消灭争的根源,恢复和的太平世界。擒贼先擒王,分别知就是争的根源。分别引起贪心,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的分别无穷无尽。分别源于能知(分别器官)和固化的心(徼心),若无能知则无分别,若无固化的徼心则无分别。能知无,分别无,固化无,则宝玉与顽石无异,心地清静。心地清静,则明白四达,真谛了然于胸。
上章破认知上的八种分别有为相,此章再破行为上的三种分别有为相,要获得“心不乱”的定力。只有破了认知上和行为上的分别有为相,人类文明的和--不争才会最终实现,野蛮--争才会最终消除。老子深知心的能量最大,把徼心逆转为妙心才是文明的出路。老子提出了修心的无比重要性,要从有为心逆转为无为心,从分别心逆转为无分别心,这只真知的“蚊子”才能叮入铁牛般的真谛。老子于是提出“虚其心”的四句修心口诀,习者都会受益。
此章分四段。是上章破分别智的延续,指导如何修心,然后进一步提出无为就是大为,治世不是依靠个别贤人,而是人人恢复无为的清静心。
【释句释词】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争”就是和性的修复,是探索“道”,探索宇宙第一因的现实目的。老子认为和性人人具有,完好无损,但因被分别有为心所遮蔽。儒家和墨家都是主张尚贤的,老子的“不尚贤”似乎针锋相对,其实是要超越。乱世太需要贤人来拯救,但贤人只能救世于一时,周公是中国古代最完美的人格,又处在当政的位置,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德教,但德教依然衰落了。《道德经》可以看作是周公德教的拯救者,“德”是对周公德教的念念不忘。贤人的欲望没有消尽,分别有为心与常人无异,因此还是带病的医生。老子是要断根,不是修修补补。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侯王分别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这才是盗贼多出的根源。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直接点出欲望的危害,而欲望是分别心所引发。本来万物玄同,玉石不二,一旦分别就争夺四起,方寸大乱。“心不乱”才是出路,修心迫在眉睫。见:心不见。
是以圣人之治。
圣人治世以“心不乱”为第一要务,不是让警察埋伏在作案现场,当场捉住盗贼,而是让人对宝货没有贪心。王弼《老子指略》说:“绝盗在乎去欲,不在严刑”,“不害其欲也,使其无心于欲也”,说的很透彻。以无为心看待宝玉与顽石无异,以平等心观待大自然的一切。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精彩纷呈,北冥的鲲终将化而为鹏,扶摇而上九万里。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这是修心四句口诀,“虚其心”是核心。人们的心充满分别,充满念头,充满欲望,被念头牵着往东往西,有人比喻为人是欲望的奴隶。一旦把心中的念头驱逐干净,一念不生,则真正的心灵自由就到来了。僧肇说“虚其心而实其照”,心灵中清静无念,则智慧的光芒就四射出来。人们的心原来是“实”的,被念头充满,急需清空,给真智留出空间。人们的腹原来是“虚”的,一个念头也没有,而且含藏生命的营养,把食物混而为一,不作分别,这是道眼中的实。老子第49章说:“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的心是向内收的,而世人的心是“注其耳目”,耳目像水流一样向外奔注。二句是对心的贬斥和对腹的赞美。后二句是消除有为心,令内心如坚骨一般坚强。这里腹、骨是比喻,不是吃饱肚子,形体强健。
无知:无分别智,圣人的超然大智;无欲:无念;民,通“人”,普通人;智者:巧智者。
为无为:圣人以无为为为。上章提出无为法则,这里进一步阐述,认为无为本身就是为,能够大成万物而无心。
【译文】
第一段译文:
切勿崇尚贤能者,让人世间产生高低贵贱,从而争竞不断,无法脱离野蛮。切勿崇尚宝物,引诱世间产生盗窃宝物的盗贼。切勿睁开分别眼,被勾魂的尤物扰乱内心,使世人的心从此狂乱,失去清静。
补充译文:世间的伊尹、周公这样的贤人令人赞叹,但只能够使几十年获得些微安定,公平正义遥不可及,世人需要的是久久大劫的安定和公平正义。世间崇尚贤人,贤人也是带病的医生。要铲除争斗的根源,修复已经惑乱的心,使世人摆脱欲望的勾引和奴役,心灵重获自由。伊尹、周公都是值得世人称颂的大贤人,五百年难得一见,世人更应该称颂无为的大圣人,安住在“致虚极,守静笃”的定中。
第二段译文:
圣人使人不争,对治欲望的安心法门是四句口诀:心中空无一物,肚腹含藏营养;不求建立功业,唯有强健筋骨。
补充译文:妙心虚静,一念不生;真身藏道,遍满虚空;心志恬淡,无欲无求;万化不变,道力无边。圣人以身体四相作为比喻说法,圣人轻视心,因为心是妄心,产生八万四千分别妄念。圣人重视肚腹,因肚腹含藏真实营养,混而为一,毫无分别。圣人轻视志愿,因世人的志愿追逐外在功利。圣人重视筋骨,因筋骨支撑生命体,生命体需要真实的支撑,肉质筋骨无能为力,唯有内在的精气神。世人听闻此段经文,勿要错会经义,以为圣人只求肚腹饱食,筋骨强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弱其志而强其定力。
第三段译文:
圣人修复并圆满世人无分别的无上智慧,一念不生,欲念顿尽,虚极灵妙之心彻照宇宙万法真相。世间智者即使巧舌如簧再也不敢显露出来,因为修证并圆满无上智慧的觉者已经是一面明亮无比的镜子,世间巧智者将原形毕露。
第四段译文:
践行无为是最伟大的事业,乱心和乱世都可以彻底对治。
补充译文:认识无为是宇宙真际中最伟大的力量,从无中成就一切。把认识无为、践行无为作为人生最伟大的事业,让人人都修复并圆满无分别妙智,心地清静不乱,则此世界井然有序,不治而大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