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妙解万无一失(周恩来妙解万无一失)


周恩来妙解万无一失(周恩来妙解万无一失)(1)


1962年11月,为增强国防力量,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图为1963年4月,周恩来和专委会成员贺龙、聂荣臻、张爱萍等在中南海


  1966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钱学森等我国著名的核科学家都参加了此次会议。

  周总理首先做了一些背景介绍。当时,我国虽然研制出了核弹,但有的国家却攻击我们“有弹无枪”,意即我国虽然有了核弹,却没有相配套的运载工具。这次会议的目的,便是请钱学森等科学家探讨解决所谓的“有弹无枪”问题。

  会上,科学家们集思广益,并与周总理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周总理听取了科学家们的意见建议后,打电话向毛主席请示。放下电话,周总理说:“毛主席同意我们的方案,并赠给大家十六字指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后来,钱学森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这条十六字指示,我们每次试验都要讲,检查很严格,所以才很少出事故,很少伤亡。当然,也不是说绝对不出事故,因为总有没有认识到的事物。”可见这十六字指示,对科学家们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在当时,听到周总理传达的指示,在场的科学家陡然觉得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有人甚至倒吸了一口气,许多人都因为这“万无一失”的标准而感到深深的压力。毕竟,核弹的相关科学研究工作难度极大,不确定因素很多,要做到绝对意义上的“万无一失”,是几乎不可能的。

  周总理敏锐地察觉到了科学家们的面部表情以及心理变化,他的一席话令在场的科学家们如释重负,思想负担一扫而空。周总理解释说:“什么叫万无一失?把想到的、发现的,都认真解决了,就叫万无一失。没发现的、解决不了的,是吃一堑长一智的问题。打枪还有卡壳的时候呢,别说导弹了。放心吧,只要认真做了,出了问题,领导来负责,我周恩来负责。”

  周总理的睿智早就在世界范围内传为美谈。这一次,周总理以敏锐的观察能力,捕捉到了科学家们的心理变化,于是他巧妙地解释了“万无一失”的含义,成功化解了科学家们的压力,堪称又一次经典之语。


(来源:《学习时报》2019年12月2日 作者:侯坤 原标题为《周总理巧释科学家压力》图源:国防部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