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技术工人成才成长(你的名字为何闪着光)

激励技术工人成才成长(你的名字为何闪着光)(1)

陈行行

激励技术工人成才成长(你的名字为何闪着光)(2)

关改玉

激励技术工人成才成长(你的名字为何闪着光)(3)

胡兴盛

激励技术工人成才成长(你的名字为何闪着光)(4)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青年就业技术工人】

“用手把土样和水混在一起,我怕做不好。”

“会和面么?”

“会!”

“会和面就行。你把土样想象成面团!”

中铁十七局安庆项目中心试验室里,新来的试验员正在向前辈请教如何做土工击实试验。

实际上,这位“新人”试验员来头可不一般,她是已在中铁十七局工作13年、人称“钢轨女神探”的关改玉。这位“全国三八红旗手”“最美职工”等诸多荣誉称号加身的 “老员工”缘何成了“新人”?

时间回到2021年年底,那时的关改玉已是全国铁路探伤领域的资深人员。就在此时,她作出一个让所有人深感意外的决定——调换岗位,去做一名试验员!她的内心笃定,“不为别的,就为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在公司的支持下,关改玉如愿开始了在试验室的工作。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基数虽大,但高技能人才、复合型技能人才用工缺口依然较大。”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薛晓萍分析道。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5年来,技术工人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青年佼佼者,他们锻造自己、百炼成钢的故事鼓舞着身边的人。“技术工人”这个称谓曾被前辈们赋予钻研、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而这群年轻人给这个称谓带来了不一样的内涵,包括眼界、勇气和永不停歇的科学探索。

1.不断走出舒适圈,拓展职业生涯无限可能

“让人想不到”的事,在关改玉的职业生涯里,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这位铁路探伤的行家里手,她的职业起点,竟然是一名“坐办公室的”。

2009年,关改玉来到中铁十七局集团铺架分公司,成为海东项目综合办公室的一员,主要负责协助项目综合管理和宣传工作。项目刚刚成立,各个岗位都缺人,尤其缺铁路探伤工。关改玉主动请缨,参加探伤培训。

“女孩做探伤不合适吧?”“背着重装备走这么多路,身体吃得消吗?”“坐办公室,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图什么啊……”

面对杂音,关改玉没有多想,心无旁骛,专注技能学习。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十七局首批获得国家资格认证的探伤工,也是分公司唯一的女探伤工。

谁说女子不如男?关改玉用实践证明,女孩一样能做好探伤工作。12年铁路探伤生涯,关改玉徒步探伤近2000公里,严寒酷暑,风雨无阻。

而今,从“老师傅”变为一名“新人”,关改玉仍虚心学习、工作积极主动。从资料编纂到工地试验,她活跃在试验室各项工作中。从文员转变成“钢轨神探”,再转变为试验室新人,关改玉把一次次转型的成功,归功于自己敢于挑战自我、乐于提升的精神,也感恩公司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自《方案》实施以来,全国各地企业都结合自身实际,推出各项针对技术工人职业成长的政策制度,鼓励工人向综合性技能人才方向发展。”薛晓萍认为,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逐渐成为共识,关改玉的同行们迎来了更好的机遇、更高的平台。

面对新岗位,关改玉充满信心:“这是一项新挑战,但我很享受这个挑战自我的过程。”

2.学习型的技术工人才能走得更远

一张中级维修电工证书有什么用?这对于很多汽修技术工人来说“无关痛痒”。

但对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高级技师陈行行来说,他学生时代考取的这张电工证,影响了他一生的职业发展。

2005年,陈行行在山东省机电学校学习的第二年,无意中在教学楼的小黑板上发现了中级维修电工培训考证的报名通知。这条通知面向的是电气专业的学生,而非陈行行所在的汽修专业。抱着“艺多不压身”的想法,他报名参加了培训。

陈行行利用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加紧学习,最终考取了中级维修电工证书。许多同学对他拿到这个证书不屑一顾,“考到了又有什么用呢”。可谁都没有预料到,短短一年后,现实就让了质疑他考证无用的人大跌眼镜。

陈行行在课业学习上格外努力,两年就完成了三年所有课程,他想提前进入山东技师学院学习。可学校招生办的老师给了他否定的答复:他既没有参加高考,也没有中专毕业,不具备报考资格。

就在一筹莫展时,他脑海中突然闪过那张电工证。“我有证啊,我是中级工啊!我赶紧给招生老师打电话,他说中级工就有资格报考了。那几天我高兴得都睡不着觉。”陈行行讲起当时的情形依然激动。后来他顺利通过考试,进入山东技师学院深造。

这次经历,让陈行行深刻意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学习’,一个多么普通、尽人皆知的道理啊,可又有谁把这几个字真正做到。”他在成长之路上逐渐体会到,“只有不停学习,才能永远站在技术的最前沿。会学习的技术人才,才能走得更快、更稳、更远。”

2011年,陈行行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工作。在研究所前辈的求知精神和浓厚学习氛围的感染下,陈行行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新技能、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充实自己。

技师、高级技师、特聘高级技师——不到6年,陈行行“攀登”到很多人终其一生达不到的顶峰。2018年,年仅28岁的陈行行被评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开挂”的人生看似一路“飞奔”,实则一步一个脚印。陈行行大国工匠之路的奥秘其实就是朴实的两个字:学习。

3.蛮干不如巧干,事半功倍的秘诀在于探索

去年11月的一个清晨,在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83厂的车间会议室里,胡兴盛正和创客团队在晨会上讨论最近气密性检测装置改进的项目进度。

“就差这一步了,气管接头怎么总是密封不严呢?”项目的进度一直很顺利,可就在即将完成改装时,卡在最后这一个环节。

“散会吧。”良久的沉默后,大家回到各自岗位。可胡兴盛却没有停止寻找解决方案。

20岁出头的胡兴盛是科工二院283厂创客团队的骨干成员,也是工厂的“创新小能手”。一参加工作,爱观察、爱思考的他就加入了负责攻关技术创新的创客团队。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队伍,专门解决生产上“积弊已久,却习以为常”的问题。

一日,他无意中听到工友们谈论工件气密性检测方式“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听者有心,胡兴盛立刻上报,改进气密性检测装置随即提上工作日程。

“年轻人聚在一起的优势就是‘脑洞大’,想法多。”胡兴盛和团队成员纷纷建言献策,他们决定把数字化等技术运用在这一工序当中,提高检测效率。

说干就干。几经尝试,团队最终确定使用机加工平面检测工件,并用数控机床保证平面度。

就剩气管接头的问题了。胡兴盛在车间的“设备丛林”里踱步,大脑飞速运转。猛然间,他发现眼前一台设备的管道接头竟和检测装置的有些相似。他赶紧走上前去仔细观察,认定这个接头就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可团队成员无人知晓这个接头叫什么。费了一番周折,遍寻网络,他们终于买到了这个学名叫“快拧PC接头”。气管接头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从此,工件气密性检测这道工序“手动单件检测”的低效状态成为历史,他和团队研发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实现了工件大批量同步检测,测试效率提升300%。

胡兴盛认为,年轻人获取信息的能力强、思维活跃,又在学校里接受了较为系统和现代化的技能培训。作为青年技术工人,理应发挥自身长处,大胆创新,把自己的所见所学运用到生产场景中。

“我很自豪我是一名产业技术工人,也可以像奥运冠军一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创造价值,发光发热。”胡兴盛说。

(本报见习记者 殷泽昊 本报记者 彭景晖)

(本期选题支持:任欢 王美莹)

来源: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