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西湖西堤(颐和园西堤六桥)

颐和园的园林区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景区组成。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的一只余脉,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金代的时候称为金山和金海,元代的时候称为翁山和瓮山泊,到了乾隆年间,改为万寿山和昆明湖。万寿山的形状像个展翅的蝙蝠,昆明湖的形状像个寿桃,寓意为“福山寿海”。

颐和园西湖西堤(颐和园西堤六桥)(1)

昆明湖的面积占颐和园面积的四分之三。关于昆明湖的名称,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汉武帝派去前往印度一带的使团,在昆明国滇池受阻,汉武帝决定兴兵讨伐。为了一举征服昆明国,便在京城长安西南挖掘的巨大的昆明池,以象征滇池,用来操练水师。乾隆皇帝为了标榜自己同汉武帝一样,为治理国家的明君,开疆拓土的英主,便将西湖改名为昆明湖,也曾在昆明湖上检阅水师战船。

昆明湖两岸分为西堤和东堤。西堤是乾隆皇帝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整个西堤给人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百姓情趣,游览其间,让人心旷神怡,悠然自得。

西堤有六座桥。最北面的一座是界湖桥,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重新修建。因为它位于昆明湖、西湖、后湖的交界处,所以称为界湖桥,界湖桥也是昆明湖北端的入水口。

颐和园西湖西堤(颐和园西堤六桥)(2)

豳风桥。“豳风”二字出自于《诗经·七月》。描绘的是西周豳地百姓,农耕蚕桑的生产劳动场景。清漪园时期,这个桥原本叫桑苧桥,慈禧太后因为忌讳谐音“丧主”,就改为豳风桥。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避讳咸丰皇帝奕詝的名讳而改名。

颐和园西湖西堤(颐和园西堤六桥)(3)

玉带桥。玉带桥是西堤上唯一的一座高拱形单孔桥,高高拱起的桥面像个随风飘舞的玉带,因此得名。东西两侧的桥身上,还有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对联,和“玉带桥”三个字。玉带桥是帝后从昆明湖乘船去玉泉山的必经水路。

颐和园西湖西堤(颐和园西堤六桥)(4)

镜桥。名称出自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桥上有一座小亭子,为八面重檐攒尖顶。如今的镜桥是建国后,根据残留的柱基重新建造的。

颐和园西湖西堤(颐和园西堤六桥)(5)

练桥。为单孔石桥。名称出自于南朝诗人谢朓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练”是指白色的丝织物,以形容湖面平静如练。

颐和园西湖西堤(颐和园西堤六桥)(6)

柳桥。是西堤六桥中最南面的一座,也是颐和园中唯一的五孔石桥。名称出自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柳桥晴有絮”。因为西堤上柳树成荫,柳桥就掩映在柳条下而得名。

颐和园西湖西堤(颐和园西堤六桥)(7)

在练桥和柳桥之间的建筑,是景明楼。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国库空虚,已经无力再修建了,所以直到1993年才在原址上重新修建。景明楼的名称出自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诗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颐和园西湖西堤(颐和园西堤六桥)(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