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著名两大弟子(他是汉语拼音之父)

在我国的语言学领域,周有光是个极具分量的名字,你可能没听说过他,但绝对因为他的研究探索而深受其益,他同时被尊为我国“汉语拼音之父”。

但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得此赞誉的周有光在语言学方面并不是“专家”,而是一名业余爱好者。晚年接受采访时,周有光也笑称,自己当时一腔爱国的热情,国家说有需要,那就义无反顾地试一试吧,这一试,便结出了这样一枚让人震撼的“硕果”。

沈从文的著名两大弟子(他是汉语拼音之父)(1)

周有光

一贫如洗却考上名校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其曾祖父曾在朝为官,家资颇丰,但不久遭逢变故,家族从此开始衰败,到了周有光这里已经是一贫如洗。

17岁时,周有光考上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如果科举仍在,考上了这所学校,大概跟中状元也没两样了。圣约翰大学在师资教学等方方面面的条件在当时都是一等一的优秀,但有一个缺点,学费极贵。周有光当时便打算去另一所免费的学校就读为家里减轻负担,但姐姐不希望因为经济问题耽误了弟弟的天赋,于是坚持借钱也要让周有光去入读。

沈从文的著名两大弟子(他是汉语拼音之父)(2)

周有光

上海圣约翰大学

周有光于是带着这股殷切的期盼进入圣约翰大学。这也为他日后在语言学方面的贡献奠定了基础。这所新式的学校不仅鼓励学生信仰自由,言论自由,思想更可以天马行,无边无际。许多中国著名人物都是毕业于该校,例如顾维钧,林语堂,贝聿铭,宋子文等,钱钟书之父,古文学者钱基博还曾在这里教授国文。

周有光回忆,学校的所有授课,除了国文和历史,都是全英文的,连门房都会讲英语。

沈从文的著名两大弟子(他是汉语拼音之父)(3)

周有光

学习经历一波三折

他入学第一天,学校给每人发了一张卡片,上面不仅有自己的中文名字,在中文名字旁边还有一个姓名的罗马字拼写,并且叮嘱学生,以后所有的作业和文件都要打上这种罗马字姓名拼写,为的就是方便日后按照罗马字母顺序进行学生档案的管理和查找等操作。这是周有光首次接触字母管理法,他立即意识到了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便捷之处,同时也反思到,中文在这个点上很难实现。

于是周有光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以经济学为主修科目,同时辅修了语言学,尤其是字母管理法,这在当时还甚少有人研究,但周有光却对此兴趣浓厚。然而周有光圣约翰大学的学习之路却只维持了两年,便因为“五卅运动”的爆发而告终。

和当时的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不满帝国主义的肆意践踏,周有光和同学们都上街参加游行,但圣约翰大学却阻止大家的行动。不少学生和教师一致认为学校此举与纵容侵略何异?激愤之下,大规模地从圣约翰退学,周有光也是其中之一。

退学后的周有光,成为了重组的光华大学学生,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当时顶顶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之一的张允和,两人于1933年成婚,周有光与沈从文由此还成了连襟。婚后不久,夫妻两赴日深造,周有光本来是奔着经济学家河上肇去的,但去了之后才发现这位大师被捕了。经济学不成,周有光便改学了日文。2年后,周有光中断学业回国。

沈从文的著名两大弟子(他是汉语拼音之父)(4)

左起第四为周有光

经济是主业,语言是兴趣

先是在光华大学授课,后去新华银行任职。抗战时期,转去经济部的农本局工作。抗战胜利后,周有光继续回了新华银行。虽然这期间的工作一律都是经济相关,但周有光对语言学的研究仍然没有中断,业余时间几乎都花在了这上面。

1946年被新华银行外派至美国工作,周有光在完成工作之后,绝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并与当时同在美国的,在语言学上面很有建树的罗常培,老舍及赵元任往来密切。

虽然他自称是“业余”的,但实际在专业程度方面,他丝毫不亚于几个朋友。他自创了一种速记符号,来标注中国的几种方言;同时还编著了《中文十讲》,方便国外友人学习中文,都引起了罗常培的极大兴趣。

沈从文的著名两大弟子(他是汉语拼音之父)(5)

张允和与周有光

与爱因斯坦的往来

不得不提的是,在美国的这段时间,周有光还曾与一个人有过交往,爱因斯坦。一个搞科研的,一个搞经济语言的,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却坐到了一起,缘分实在是妙不可言。

爱因斯坦因为想找人聊天,周有光的好友,与爱因斯坦是同事的何廉便将他介绍给了这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周有光于是两次给这位“最强大脑”当了“陪聊”。

沈从文的著名两大弟子(他是汉语拼音之父)(6)

张允和与周有光

正式转入语言学

1949年,周有光回国,正式开始在语言学方面突起,是在1955年。是年的一天,他突然被通知去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原本以为不过几天就能结束,不料会议之后,负责人却告诉他不要走了,要正式把他请到北京参与这项工作。

周有光急得连连摆手,自己在语言方面,充其量只是个业余的水平,突然要这么慎重地邀他参加这种重大改革性的工作,他忙说自己是外行,担心会把事情办砸了。但负责人却对他有信心的很:这种突破性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这里需要你。

这句“需要”,让周有光推脱不得了,于是他被调到了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从经济领域垮到了语言学上,主要负责拼音方案研究。然而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作。

沈从文的著名两大弟子(他是汉语拼音之父)(7)

张允和与周有光

01 用什么字母做拼音,自创,外引?

经过第一轮的讨论,鉴于中国家大业大,文化又底蕴深厚,决定自创一套字母,称为民族形式拼音。专家绞尽脑汁设想,同时从民间也收集了655种方案,经过慎重的选择,整理和改进,最终提出了6套自创拼音模式以备审核。但到了会议上,6套方案经过进一步研究,却发现都有瑕疵,一时间大家伙儿陷入了僵局。

后来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敲击键盘的声音,灵感突发,不如摒弃民族字母,将26个拉丁字母援引过来。这个方案遭到了不少人反对,当时苏联还派特使过来与我国商谈,希望我国使用在苏联正流行的斯拉夫字母。但考虑到几千万的海外华侨,斯拉夫字母推广不易,这个建议被委婉拒绝了。顶着各方压力,周有光小组决定还是用拉丁字母。

沈从文的著名两大弟子(他是汉语拼音之父)(8)

张允和与周有光

02 使用拉丁字母后,如何确定读音?

周有光所在的小组在此投注了大量心血,经过与世界各地语言的反复比对,拟定了初稿提交审核,但很快被驳回了。原因是,初稿中使用了双字母和变读法。“双字母”是指将两个字母放在一起使用,变为另一个读音,例如,zh,ch,sh。“变读法”是指,一个字母在一个语境下是一种读音,放到另一种语境中会变成另一种读音。审核小组认为过于复杂。

周有光等人于是做了修改,去掉了双字母和变读法,但是一旦这样,26个字母便不够用了,只得另创了5个新字母,再次提交。

这次又被驳回了,新字母是不行的。在与国外交流过程中,我们不能让人家也跟着推广这5个新字母啊。

沈从文的著名两大弟子(他是汉语拼音之父)(9)

张家四姐妹,左起第二为张允和

周有光小组只得再次修改,还是用回了双字母,但双字母要尽量少用,另外关于变读法中的j、q、x要怎么读,又反复讨论了很久。最终确定由“格克赫”(g、k、h)变读”为“基欺希”。

经过一点点的精抠,每个点都反复考量,周有光拼音小组花费3年的时间,在1958年终于完成了这个方案。有很多人不解,26个字母而已,怎么就花了3年的时间去研究,是不是太笨了?

沈从文的著名两大弟子(他是汉语拼音之父)(10)

周有光

3年的时间是值得的

周有光曾对此有过回应,花3年时间还是值得的,就在拼音方案推广后,还有不少热心人士给他们写过相当多的意见,他们都一一仔细看了,但发现这些意见都是早在他们研究时就遇到过也被人提及过的,基本上没有新意。

也就是说,当初他们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做过探讨,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不然如果只是随便做一做的话,一旦出现漏洞,那再来补救就得不偿失了,所费的心力可能就不止3年的时间而已了。

沈从文的著名两大弟子(他是汉语拼音之父)(11)

周有光和张允和

拼音推广以后,中国语言有了一种规范的阅读,更重要的是许多儿童的阅读年龄提前了2年,极大地简化了中国教育普及的难度。周有光因此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但他自己十分不喜欢这个称号,认为埋没了许多同他一起奋斗的同事的功劳。

参考文献:

《回忆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

《周有光自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