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火对心脏有什么影响(心在五行属火)

五行属火对心脏有什么影响(心在五行属火)(1)

心五行属火

【解剖位置】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

【形态】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

【五行阴阳属性】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

【心系统】包括:心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心与小肠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别称】心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一)生理特性

1.心主通明

【定义】心主通明,见于《素问•气穴论》王冰注:“目以明,耳以聪,言心志通明,迴如意也。”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别称】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称为“阳脏”或“火脏”。

【生理】《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心为火脏,烛照事物,故司神明。”心以阳气为用,心阳有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的作用。心阳必须与心阴相协调,维持心主血脉与藏神的正常功能,才能使心脉畅通,心神清明。

【病理】

①心阳不足,失于温煦、鼓动,既可导致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又可引起精神委顿,神识恍惚。

②心阴不足,失于凉润、宁静,则可导致血行加速与心神不宁,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症。

2.心火宜降

【少火】人身之火,又称“少火”,即生理之火,具有温煦脏腑、养神柔筋作用的阳气。

【分类】人身之火有君火、相火之分。

①君火:心为君主之官,故称君火。

②相火:相对君火而言,肝、肾为相火。由于肝与胆、肾与膀胱、心包络与三焦具有脏腑表里关系,故胆、膀胱、心包络、三焦从之,亦称相火。

【生理特性】心位于人体上部,其气升已而降。“君火欲降,水运承之”(《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本病论》)。

【机理】君火暖炽,下行以温肾阳,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心肾两脏的水火阴阳平衡协调。若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可出现上热下寒、阴阳失调的病证。

(二)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定义】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

【内容】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心主血

a.心主行血:

【定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

【依据】人体脏腑组织以及心脉自身,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

【血液运行】血液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心的搏动作用尤为重要。

①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心阳激发心的搏动,心阴抑制心的搏动。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均匀,血液正常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②若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或心阴不足,或心阳不足,均可导致血液运行失常。故《素问•五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b.心生血:

【定义】心生血即所谓“奉心化赤”,指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其化为血液,须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作用。

《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可见,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

(2)心主脉

【定义】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脉】“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

《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心脏有节律的搏动,脉道通利,血运流畅。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心者……其充在血脉”,即是针对心、脉和血液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系统而言。

【血液正常运行因素】

①心气充沛②血液充盈③脉道通利。其中心气充沛又起着主导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

【生理病理】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从心胸部感觉、面色、舌色、脉象反映出来。

①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则心胸部舒畅,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质淡红,脉和缓有力。

②若心气不足,推动血液无力,可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无华,舌质淡,脉虚无力。

③甚则气虚血瘀,导致心脉痹阻,可见心胸部憋闷疼痛,面色紫暗,舌质瘀斑或青紫,脉细涩或结代。

④心血亏虚,则心悸心烦,面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等。

2.心主神明

【定义】心主神明,指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功能。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人身之神】

①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②狭义之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③心主神明,既包括广义之神,又包括狭义之神。

【意义】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

【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正常,各脏腑功能协调有序,则身心康泰。神驭精气,并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而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所化之气为脏腑之气,脏腑之气则推动和调控着脏腑的功能。因此,心神通过协调各脏腑之精气以达到调控各脏腑功能之目的,故被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

【功能】心还具有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和各种刺激并做出反应,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这一复杂的精神活动实际上是在“心神”的主导下,由五脏协作共同完成的。故情志所伤,首伤心神,次及相应脏腑,导致脏腑气机紊乱。

【关系】心主血脉与主神明密切相关。

①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而心主神明,又能驭气以调控心血的运行。

②病理状态下,两者也常相互影响。如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可致心神失常,而见精神恍惚、心悸失眠等症;心神异常,亦可影响心主血脉功能。

(三)系统联系

1.心藏神

【五神脏】中医学将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分为神、魂、魄、意、志,此五者又分藏于五脏,称为“五神脏”。《素问•宣明五气》:“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为五脏所藏。”。

【精神活动】精神活动与五脏有关,但都发于心神,以心为主宰,故称“心藏神”。心藏神强调心对各种精神活动的统领。

《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神失常,可波及他脏诸神产生变动。所以,“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2.心在志为喜

【喜】喜,是心对外界刺激应答而产生的良性情绪反应。

【喜产生的基础】心血、心气充沛,心阴、心阳协调,是产生喜乐情绪的内在基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的功能,故《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

【喜乐过度影响】

①可使心神受伤,如《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②从心主神明的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神气过度亢奋可使人喜笑不休,神气不足可使人易于悲哀,如《素问•调经论》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③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所以《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愁忧恐惧则伤心。”。

3.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体,即五体;脉,即血脉。心在体合脉,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脉与心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心主血脉。

【华】华,外荣。全身血气皆上注于面。

【表现】《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面部色泽,可以反映心血、心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强弱,故称心之华在面。

①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色红润光泽。②心气不足,可见面色白;③心血亏虚,则面色无华;④心脉痹阻,则见面色晦滞;⑤心火亢盛,则见面色红赤。故《素问•五藏生成》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4.心在窍为舌

【定义】心开窍于舌,指舌为心之外候,也称“舌为心之苗”。

【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表达语言。

①《灵枢•忧恚无言》说:“舌者,音声之机也。”。

②心的经脉上通于舌,《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

【基础】舌主司味觉和语言,均有赖于心主血脉和藏神的生理功能。

①《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②《灵枢•五阅五使》说:“舌者,心之官也。”。

【生理病理】

①心主血脉、藏神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②若心血不足,则舌淡。

③心火上炎,则舌红生疮。

④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⑤若心主神明的功能失常,则可见舌强、语謇,甚或失语等。

5.心在液为汗

【汗】是五液之一,是津液经阳气蒸化后,由汗孔排于体表的液体。

①《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心气、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故称心在液为汗。

②《素问•宣明五气》有“五脏化液:心为汗”之说。

【来源】心主血脉,心血充盈,津血同源,血中之津渗出脉外则为津液,津液充足,化汗有源。

【生理功能】心以主血脉和主神明为基础,主司汗液的生成与排泄,从而维持了体温的相对恒定及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

【病理】

①汗出过多,津液大伤,必然耗及心气、心血,可见心悸之症。故又有“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

②汗由津液所化,津液是气的载体,大汗可大量耗散津液,致心气或心阳无所依附而亡失,出现心气脱失或心阳暴脱的危候。

【汗液生成排泄的影响因素】汗液的生成与排泄又受心神的主宰与调节,故情绪激动时可见汗出现象。《素问•经脉别论》说:“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6.心应夏

【阴阳属性】夏季是一年之中炎热的季节,属阳中之阳的太阳。

【应夏】心为火脏,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与夏季相通应。

【规律】人体的阳气有着随自然界阴阳升降而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规律。

①心脏疾患,尤其是心阳虚衰的患者,其病情多在夏季缓解。

②阴虚阳盛之体的心脏病和神志病,又往往在夏季加重。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身热……能冬不能夏。”。

【指导意义】

①从预防角度看,中医养神理论重视因时调摄,主张在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尽量延长户外活动时间,使人的身心符合阳气隆盛状态,使心的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发挥生命的潜能。

②从治疗角度看,中医学提出了“冬病夏治”理论。如阳虚性心脏病在冬季易于发作,而在夏季阳气隆盛之时给以适当调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附】心包络

【定义】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属脏】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为表里,故心包络属脏。

【功能】古代医家认为,心为人身之君主,不得受邪,所以若外邪侵心,则心包络当先受病,故心包有“代心受邪”之功用。

《灵枢•邪客》说:“心者……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病理变化】明清温病学派受“心不受邪”思想的影响,将外感热病中神昏谵语等心神失常的病理变化,称之为“热入心包”或“痰热蒙蔽心包”。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即是心的病证。心与其他脏腑一样,亦可受邪气侵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