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玩游戏其实是真实的(孩子拿手机玩小游戏)
闺蜜在朋友圈“晒”了张照片,2岁的儿子拿着手机一款小游戏,没想到评论分成了两大阵营,风格截然不同。
同样家有小朋友、年轻一代的家长大多呈包容状态:“666,2岁就能玩这么利索?”“这款益智游戏好用吗?值得推荐不?”
上了年纪的亲戚却普遍留言,“别让孩子玩手机,对眼睛不好”。有的热心长辈看到她的动态,二话不说在对话框里转来几篇文章《手机对宝宝的视力影响有多大?这组数据,让所有家长都沉默了》、《那些沉迷游戏的孩子,后来都怎么了?》……
巨大反差的评论现场,让人觉得好笑又无奈。为人父母,一面担忧着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一面又不得不接受越来越发达的科技,正在越来越紧密地参与到了我们生活之中。我们想摆脱掉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但很少人能真正做到“苦行僧”般的断电生活。
既然如此,不如我们来认真探讨一下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利与弊,家长究竟要如何取舍。
一、不可忽视电子产品的危害
过早过量接触电子产品,对孩子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有可能产生危害。1999年美国儿科学会建议,2岁以上的孩子才可以接触电视等多媒体。2011年美国儿科学会再次重申了1999年的建议。
一方面,长时间看电视,易提高孩子患近视几率
人体眼球的直径影响着人们的视力,直径太短则会形成远视,直径太长就会造成近视。
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时由于眼球直径较短,所以会呈现远视状态,也就是育儿百科书上常说的有几百度“远视储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眼球也会随之发育,每年直径都会增长一定长度,在5岁左右视力会接近成人水平。
除开病理性原因,如果婴幼儿保护视力不当,直径增长过快,在5岁之前就会快速消耗“远视储备”。也就是说,年龄还没长到成年,眼球直径就已经达到了成人水平,但孩子身体还在继续发育啊,眼球直径当然也会继续增长。没有了远视储备,接下来就只能向近视发展。这也是为什么18岁以前,近视特别容易发生,反而成年以后视力水平会稳定的原因。
长期盯着近处用眼、刺激的光线等,极易产生视疲劳,都容易导致眼球直径增长过快。了解了近视产生的主要原理,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不合理的使用电子产品,容易提高孩子患近视的几率。
另一方面,过早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易损害低龄儿童产生注意力和社会认知
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危害很直观,但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发展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美国华盛顿大学儿童行为学研究专家克里斯塔基,多次对婴幼儿看电视进行跟踪研究。研究表示,1-3岁的幼儿,每多看1小时电视,在学龄期就会多10%的可能损害注意力;而只要电视机开着,不管有没有人看,大人和小孩之间的各种语言形式都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儿童社会认知发育迟缓。
为什么会损害注意力?
孩子一出生就拥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所以刚刚出生的婴儿,会被没有接触过的脚步声、关门声、熟料袋响动吸引去注意力。因此,低龄儿童的注意力十分短暂。
但人类的大脑同样强大,当一种信息反复传入宝宝的大脑时,就会被储存在脑部空间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库”,因此也就对这些熟悉的事物不再有兴趣。
这个过程不断吸收知识的过程有利有弊,能让儿童专注在自己感兴趣事情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不再容易被简单的东西吸引走注意力,但也只有更加新鲜的东西才会重新唤起他们的关注。
电子产品能带来强烈的刺激感,快速切换的画面和夸张的声光,对宝宝而言无疑充满了新奇魅力,尽管他们还看不懂,但是注意力早就牢牢被吸引住。
长期接触这样的强烈刺激,就很难对课本保持注意力,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学龄期的孩子,玩游戏全程关注,一旦投入到学习中却变现得无法集中注意力了。
为什么会损害社会认知?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科学家认为0-2岁的孩子处在“直接行动思维”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区分电子产品呈现的内容与现实的区别,会让孩子对社会认知产生误解。
换个简单易懂的说法,电子产品虽然可以提供各种生活场景的模拟,但却无法提供孩子真实的互动,而2岁前的孩子必须通过与真人互动,才能够学习到与人交往的真正技巧。
举一个例子,许多早教类的动画片会教孩子握手,但是不需要现实中的孩子去互动。低龄宝宝在遇到真需要握手的场景,却没有在实际中互动训练过,就无法将握手人的意图和动画片里联系在一起。长期接受电子产品给的早教,而缺乏父母真实的教育,就会让孩子的社会认知和行为都产生偏差。
二、接受电子产品的积极作用
由于存在可能产生的危害,育儿领域的专家普遍认为,2岁以前的孩子不宜接触电子产品。但是,2岁以后的孩子想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实在不现实。作为现代化科技的骄傲,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及延伸而来的电子游戏,对孩子就百害无一利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高科技的电子产品能提供便捷服务,多媒体教学是教育趋势
一方面,教育器材能提高老师课堂效率,只要老师提前准备好教案,就能做好生动地、易于孩子吸收的课堂教育。早在十多年前,很多中小学就引进了电视、投影的多媒体教学器材,如今甚至在幼儿园中都得到普及。
另一方面,各种依赖于电子产品的新媒体平台,能使知识迅速传播。以前在线下很难报上名师的班,要么太贵,要么学生太多挤不进去。现在依靠高速传播方式,无论是老师办班,还是学生报办,都容易实现。
其次,电子游戏的体验过程,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思维
这个说法并不是耸人听闻,这是美国记者格雷格·托波根据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在《游戏改变教育》一书中提到的。他认为,玩游戏需要基于“提出假设-探索世界-做出反应-反思结果-重新探索-改进结果”的循环。
而学生学习的过程,恰恰也是一个寻求反馈、然后针对反馈采取行动的过程。学生们得到的反馈越多,越能激起学习兴趣,完善学习内容,适当的游戏能够培养孩子这样的思维方式。
格雷格·托波用更加形象的联系,解释了这个过程。他认为玩电子游戏的体验感与弹钢琴类似,需要孩子运用大量的综合能力。钢琴被视为最容易弹出声音又最难精通的乐器。当人按下一个键时,钢琴会立刻反馈出声音。但想要练就出色的弹钢琴技巧,却需要大量的练习。
电子游戏和钢琴具备同样的反馈机制,在人操作的一瞬间,就会立刻出现反馈。孩子们接触上手电子游戏特别容易,但在游戏过程中想要达到精通的水平,就需要运用观察力、注意力和创造力,不断去尝试改进游戏方式,达到与探索科学一致的过程。
很多家长试游戏为洪水猛兽,怕孩子沉迷其中影响正常生活。由于对新鲜事物的影响未知,老一辈容易对电子游戏妖魔化。其实,理解电子游戏的本质,就会发现与下围棋、踢足球、弹钢琴等兴趣特长没有多大差别。
三、家长可以怎么做?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就像大家都清楚围棋代表高智商的竞技运动,如果家里有围棋天赋的孩子,我相信大多数家长会选择支持。但是要知道,围棋需要孩子长期静坐,并低头盯着棋盘思考,同样有可能引起孩子近视,甚至是颈椎问题。
由此可见,家长在面对电子产品的时候,也不应该只看到负面影响,就一杆子“打死”。我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对待它。
1.分阶段,控制孩子使用时间
0~2岁的宝宝,最好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
2~3岁的孩子,最好每天控制在30分钟之内;
3岁以上,可以与孩子商量一个共同接受的时间,但一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也不宜超过45分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孩子因为近距离看东西太久,而导致近视。
只要养成习惯,孩子会把合理接触电子产品当做日常生活一部分,不会过分依赖,也不会刻意回避。
2.分产品,正视不同APP的作用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依靠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早教、益智游戏、竞技娱乐游戏等APP,只要孩子一接触手机或平板电脑,无论是什么类型的APP,都会被孩子接触到,家长想瞒也瞒不住。那么,我们对不同的APP,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一味认为早教类就要多使用,游戏类一概拒绝。
早教类
翻看市面上早教类的APP,包括汉字启蒙、英语启蒙、数学启蒙、故事、绘本、童谣音乐等内容。这类APP较多地面对低龄儿童,用新颖、丰富的形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起到一定的启蒙教育作用。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启蒙式的早教APP有很强的替代性,完全可以被内容更加丰富的绘本、图书替代。家长可以借助早教APP,把它视作一种工具,但不应该完全依赖它们。家长言传身教、与孩子产生真实互动,才是最有效的早教形式。
益智游戏类
还有一些益智游戏也是专门针对孩子们开发的,例如找不同、简单的数字游戏、填色涂鸦等等。同样,丰富的载体和形式,能够立刻引起孩子的兴趣,游戏提供的反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孩子眼手协调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为了确保孩子健康用眼,需要家长牢牢把握时间。
竞技娱乐游戏类
除了针对孩子们开发的游戏,更大的游戏是面对成人开发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上了小学的孩子对可以运用策略的成人向游戏更容易感兴趣,早教类的益智游戏已经很难满足他们智力发展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尤其需要关注孩子玩游戏的内容,引导他们不要接触过于血腥暴力的游戏,以免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仍要密切关注孩子接触时长。
3.家长的示范和陪伴不可少
犯罪心理研究专家李玫瑾教授,在针对青少年教育问题的讲座上,给各位家长传达了一个观念: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出现问题的不是电子产品本身,而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当一个人的感觉体验十分单一,就会对某件事物痴迷。如果生活充满趣味,孩子不会沉溺于电子产品。
这就是在告诉家长,给孩子充足的陪伴,多提供电子产品以外的体验,让他们生活充满乐趣,便不会沉迷电子产品,而家长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最有效。
我家小宝的爸爸,坚持在做的一件事情,让我非常佩服。那就是从孩子1岁起,他就坚持每天下班吃完晚饭以后,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拿着书本在孩子面前看书。小宝可以坐在客厅自己玩自己的玩具。
慢慢地,小宝觉得爸爸全神贯注的看书,书本是一个有趣的、充满魔力的东西,于是经常要挤在爸爸怀里,要他带着读儿童绘本。
从3岁开始,我们允许小宝每天看一集动画片。一开始他兴高采烈地每天期待这个时间,有意思的是,没过过久他不想看了。问他想干嘛?他找出新买的绘本,要我念给他听。
根据我的判断,对于他目前来说,电视虽然很新颖,但也不太懂复杂的动画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再加上之前早已习惯和父母读书的氛围,父母有声有色的对着他讲故事,让他觉得更有参与感。
对育儿问题思考越多就越发现,家长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起琢磨教导孩子的方法,来得更为重要。害怕孩子沉迷电子产品不可自拔,不妨思考一下自己在孩子人生中,起到了怎样引导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