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敦煌建筑(唐代建筑风貌从敦煌壁画看到和想到的)

中国建筑历魏晋而至隋唐,发展到了极盛期,精华荟萃,优秀的作品大都集中在两都长安、洛阳。

当时的长安城,布局严谨,街衢修直,有皇城、宫城、里坊及东西两市。人口一百万,不计大明宫,长安城的面积就达八十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它的建筑艺术,从都市规划到宫殿寺庙等建筑群的布局形制以至单体建筑的结构造型,水平都远远超出于周围各国。流风所及,日本和朝鲜竞相仿效,遂使以中国为中心的建筑体系在东亚生根,以后又传至越南、蒙古等国。它与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建筑和以阿拉伯地区为中心的伊斯兰建筑鼎足而立,成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雄视东方。

也许是所有事物包括艺术在内的一个普遍发展规律吧,在达到最盛期以后,随之而来的将是一段长时间的因循保守,最后则归于衰败和消亡。以中国建筑而论,这个衰败的标志是在主要的建筑类型上已经程式化、规格化了,无复往日的生动创造;在风格上则日趋纤柔繁琐,无复往日的质朴;在规模上则日益仄陋,无复往日的恢宏。所以我们现在所经常接触到的明清遗物,虽然仍然是那样令人激动,在某些方面如园林艺术还有使人赞叹的发展,但无可讳言,比起中国建筑的盛期风貌来,就总的艺术水平而论,毕竟是略逊一筹了。

顾炎武就直觉地感知到了这一点,他说:“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廓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日知录》)。

他的话是有道理的,以都城来说,唐长安比明清包括外城在内的北京城大出有三分之一;以宫殿来说,仅唐长安太极宫宫城面积就有四平方公里多,而明清紫禁城面积只相当于前者的六分之一而已,比长安的一所离宫兴庆官还要小一些,更不要提长安还有一座和太极宫不相上下的大明宫了;以单座建筑而论,虽然明清的太和殿和与之地位相当的唐大明宫含元殿规模相近约两千平方米,但大明宫的麟德殿由三座殿堂合成,底层面积达五千平方米以上,那却是明清建筑莫敢望其项背的(图一)。从考古资料所得到的上述数字,还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规模上的概念,若要真正体味到大唐建筑的风貌,完整的实物例证才是最好的对象。

西汉敦煌建筑(唐代建筑风貌从敦煌壁画看到和想到的)(1)

图一 唐大明宫麟德殿复原图

但是,由于古代那些破坏性极大的战争和拥兵者的残暴,长约三百年的唐朝留存至今的完整木构却不过两座而已,即中唐的南禅寺大殿和晚唐的佛光寺大殿。它们都在山西五台山,都只是一些中小型建筑;它们周围的环境也已完全改变,看不出原来的总体布局。而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恰正在于有机的群体组合,所以,这两座大难不死的唐构虽然在现在已成了稀世之珍,但却反映不出唐代建筑的完整风貌。

十分值得庆幸的是,在那“平沙落日大荒西”的河西边鄙之地的敦煌,还保存有492座满绘壁画的石窟,其中232座是唐窟,有唐代壁画上万平方米,画出了数以千计的建筑形象,其中有宫殿、阙、佛寺、塔、城垣、住宅,还有监狱、坟墓、高台、草庵、穹庐、帐帷以及桥梁、栈道等等,有许多还是以完整的组群形式出现的,可以明确地显出建筑的群体构图。“礼失而求诸野”,在实物例证如此缺乏的情况下,敦煌壁画无疑给我们的探索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们的缺憾。建筑是生活的记录,对于唐代建筑的研究同时也可以使我们窥见到唐代生活的某些生动方面。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唐太宗《帝京篇》

萧何为汉高祖营建未央宫,穷极壮丽,刘邦发了脾气,质问说:天下还在打仗,胜负都还未见分晓,为什么宫殿要造得这么豪华?萧何回答说:正因为天下未定才更应该如此,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宫殿不壮丽怎么能显出天子的威风?有人说萧何的目的是促使刘邦决心定都关中,这可能有些道理,但更主要的是萧何深知建筑艺术的功用,欲以其宫室的壮丽来震慑人心也。

唐太宗初平东都,为表示自己和奢侈扰民的隋炀帝不同,曾故作姿态,下令把隋宫的“层楼广殿,皆令撤毁”,一时“天下翕然,同心钦仰”(《唐会要》记张元素语),企图以另一种方式来收敛人心。但当帝国一旦稳定,萧何的话就又回响起来了,没有多少年,不但把撤毁的宫殿重新建了起来,反而比隋宫更有过之。长安城一座太极宫还不足,还要再建大明宫和兴庆宫,离宫别馆,遍布关洛,使唐代成了整个封建社会中宫殿建筑的高峰。

敦煌唐代壁画里的宫殿,我们可以首先注意那些表现“宫阙”的画面。在第397窟有两座初唐时绘制的宫阙:中央是宫城正门,上建两层门楼;左右夹建二台,就是阙台,平面向前略伸使整体平面呈一浅“

西汉敦煌建筑(唐代建筑风貌从敦煌壁画看到和想到的)(2)

”字;阙台上各建有一座单层阙楼,其纵轴和中央城楼平行(图二)。盛唐第172窟有两座宫城门,平面都是

西汉敦煌建筑(唐代建筑风貌从敦煌壁画看到和想到的)(3)

形,上有城楼、挟屋和曲折连屋,城下列戟架(图三)。这两图都是宫阙。晚唐第9窟中有一城楼,在城楼前左右各一阙台,台上也有纵轴和城楼平行的阙楼,三座建筑之间以弧形城墙相连(图四)。

西汉敦煌建筑(唐代建筑风貌从敦煌壁画看到和想到的)(4)

图二 第397窟(初唐)壁画阙门

西汉敦煌建筑(唐代建筑风貌从敦煌壁画看到和想到的)(5)

图三 第172窟(盛唐)壁画宫城门

西汉敦煌建筑(唐代建筑风貌从敦煌壁画看到和想到的)(6)

图四 第9窟(晚唐)壁画城阙

可以看出,唐代宫阙是从周汉就有的阙发展来的,并与东汉至北朝盛行的坞壁阙有更密切的传承关系。“阙”之一名,首见于《诗经》。《郑风·子衿》曰:“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说明周时已经有了阙。自东周以至东汉,阙主要都是作为一种礼制性建筑而存在的。形制是两座孤立的台,台上有屋,对峙于宫门、城门、墓道和庙门之前,起标表入口以壮观瞻的作用。大约自东汉中期开始直至南北朝,坞壁大量兴起,在坞门处往往也建阙,它不再孤立于大门外边而是紧挟在坞门两侧,突出它的物质性功能即军事防御作用。坞壁阙在敦煌早期窟中也可大量见到,大都是塑出的,称为阙形龛,双阙中间连有屋顶,但中间屋顶仍低于左右阙,保持有汉阙双峙的构思;少数是画出的,其中有的中央屋顶比双阙为高,显出了以中央屋顶为构图中心的新意匠,为阙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隋唐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趋于安定,同时也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这种在汉代本来是有严格等级规定的阙又恢复了它的权威性而且更加严格了,遂专属之于帝室,而且除个别帝陵有墓阙外,阙都建于宫门处,形成了宫阙独步的局面。

从壁画的宫阙形象我们可以知道,唐代的宫阙总体平面是“

西汉敦煌建筑(唐代建筑风貌从敦煌壁画看到和想到的)(7)

”字形,左右二阙不再象坞壁阙那样与大门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更向前推移出去。这种现象说明阙的防卫性意义又降低到次要的地位,而重新突现了它的礼制性意义。从这一点看,似乎唐阙是汉阙的某种恢复。但历史虽然有可能是相似的却永远也不会重复,由汉至唐,阙的发展也经历着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唐阙在阙台与门楼之间有墙连系着,又特别强调中央城楼,这些都说明唐代宫阙是魏晋坞壁阙的直接发展。高大巍峨的中央城楼位置后退,强烈显示了它在整座建筑中的构图立体作用;左右阙楼位置前伸,与它形成犄角之势,只处于陪衬的地位,三者共同组成了一座极富统一感的建筑整体。在壁画宫阙中,我们还注意到它们的中央城楼大都又各分出左中右三部,左右二部和中部的关系又形成了一个较小范围的统一整体,突出于外的城台进一步加强了它的统一感,人们在远处时更多的是对全景范围的大整体的感受,走近以后,中央城楼的统一构图随之突现,在整个行进过程中,建筑都以其不同规模的完整艺术形象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西汉敦煌建筑(唐代建筑风貌从敦煌壁画看到和想到的)(8)

字形平面拉开了整组建筑的深度,使它比坞壁阙所能控制的空间大大扩张了,再加上它的绝对尺度的扩大,气势当然也要大得多。平面的进退又加强了对立面高低错落的感受,丰富了建筑群的造型。

西汉敦煌建筑(唐代建筑风貌从敦煌壁画看到和想到的)(9)

字所围的封闭空间,本身就具有压抑感,其内界面又是大片墙面,就更使人们感到森严,对人发挥了强烈的震慑作用。汉代人崔豹曾说:“阙……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古今注》),这话虽不免有望文生义之嫌,却也透露了礼制性阙的精神功能作用。人臣至此,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缺点”,而顿起悚惧之心,阙,充分体现了它作为君临天下的皇权象征的意义。建筑就是通过这样的空间造型手段来发挥它的艺术作用的,在这种场合,恐怕象绘画、雕塑等其它艺术的感染作用就不能和它相比了。

从考古和文献材料得知,壁画所示的

西汉敦煌建筑(唐代建筑风貌从敦煌壁画看到和想到的)(10)

形平面宫阙隋唐时是确实存在过的,如东都洛阳宫城正门则天门、唐长安大明宫的含元殿及其左右二阙(翔鸾、栖凤二阁)等都是。隋则天门初唐时焚毁,后又重建仍沿用旧基,开元时改名为五凤楼。含元殿和五凤楼的左右阙,纵轴都和正中建筑平行,也都与壁画相合。这座五凤楼的建筑和名称一直到北宋仍存。以后历辽、金、元至明清,各代宫阙形制基本都追循隋唐,没有太多的发展。遗存至今的午门就是明清宫阙,它也叫做五凤楼。但明清午门左右阙的上部建筑已改为重檐方亭,无所谓纵横轴,且中心城楼也没有突出于外的城台,墙面严整单调,气氛更加威严沉重。

含元殿经傅熹年先生据遗址、文献和壁画详加研究,已绘出复原图,其壮丽辉煌,实可为天下冠(图五)。从含元殿图可以见出它虽然也是一表堂堂,甚至威风凛凛,但却没有更多的森严气息,而显得比较开阔明朗,和明清午门的性格有别。这种建筑性格上的差异是否反映了不同时代皇权思想甚至整个时代精神的变化,是一个颇有兴味的研究课题。顺便提一句,含元殿二阙距离约150米,比午门东西距离大出一半,这又是大唐帝国建筑气魄之一证。

西汉敦煌建筑(唐代建筑风貌从敦煌壁画看到和想到的)(11)

图五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长安太极宫宫城正门承天门的发掘现只及于宫门本身,似可预言在将来发掘其左右部分时也将会有

西汉敦煌建筑(唐代建筑风貌从敦煌壁画看到和想到的)(12)

字形的宫阙基址出现。

对于宫殿内部情况,壁画没有太多的表现,这一方面是因为敦煌壁画是宗教画,意在宣传佛教,若非必需,一般并不表现宫殿;其次是当时一般画家恐怕也不能经常出入于宫殿朝堂之间,无所窥其究竟。只是在观无量寿经变画中,画出了频沙王被阿阇世太子囚禁的未生怨故事,才表现了宫殿内部的情景。未生怨故事画属边幅画,画幅是纵长立轴,盛唐第148窟的未生怨图(图六),用七条水平方向的廊庑把全幅均匀地分为上下七格,格内大都画有一座建筑,或左或右有规律地改变位置。把国王被囚、王后探视、太子肆虐和国王冥想、佛为现身说法等情节分画在各格内。为了避免分格的呆板,所有廊庑都并不通长横贯,它或是被院内的建筑屋顶所打破,或是自身作一些转折,使画面既有很强的秩序感,又不失其生动活泼。因为画面是窄长条,画家放弃了全景的表现,而采取了有组织的再现许多个别场景的办法,仿佛电影的蒙太奇效果,同样渲染了帝宫九重的意境。

西汉敦煌建筑(唐代建筑风貌从敦煌壁画看到和想到的)(13)

图六 第148窟(盛唐)壁画宫殿

来源:《文艺研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