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几大河流的发源地(齐鲁地名探究因其地为肥子国遗民散居之处而得名)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肥城几大河流的发源地(齐鲁地名探究因其地为肥子国遗民散居之处而得名)(1)

肥城地图

【地名由来】

肥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西周时肥族人散居于此,古称肥子国,肥城因此而得名。西汉初设置肥城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现代人大都谈"肥"色变,尤其是女性,大都把减肥当成了终身的事业。谁能想到在二千多年前神州大地曾经出现过一个族群,以"肥"为名呢!

肥城几大河流的发源地(齐鲁地名探究因其地为肥子国遗民散居之处而得名)(2)

肥族系北狄族的一支白狄所建,其族为姬姓,系黄帝后裔。最初聚居于王屋山、中条山附近,国都昔阳(即今山西昔阳)。同属白狄的鼓国也建都附近,唇齿相依。这里山深林密,肥人过着半游牧、半狩猎的生活。其国名"肥",源于其所获野兽肉质肥美。"子"则系其所封子爵。肥子国处于周王畿与晋国之间,北为晋,南为周。

晋立国后,不断发兵出击白狄族的东山皋落氏,从属于皋落氏的肥国被迫东迁,其中一部分到达齐鲁边境。当时齐晋争雄,而鲁国与晋国同出周室,关系较密。同在山东境内的曹国、滕国、陈国等也都是周之宗族,周宗姬姓国在山东多达五六个。而姜姓国只有两个,除齐外,只有一纪国。在政治版图上,姬姓国对齐形成半月形包围。齐国在灭亡遂国后,在遂故地这一齐鲁缓冲带,扶植晋之仇敌肥族(姬姓但非周宗)重建邦国,作为邻邦,用以备御鲁晋同盟。重建的肥子国大约在齐鲁长勺之战后,随着鲁国收复汶阳之田,肥子国遂为鲁所并。通过肥子国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东迁齐鲁境内重建的肥子国,故址即是今肥城之境。《汉书注》等称肥城为"肥子国",应是基于这一段历史。

肥城几大河流的发源地(齐鲁地名探究因其地为肥子国遗民散居之处而得名)(3)

肥城风光

肥城是是"史圣"左丘明故里、"商圣"范蠡隐居之地、"武圣"孙膑屯兵之处,也是闻名中外的"中国佛桃之乡""中国建安之乡"。全市总面积1277平方公里,辖10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605个村(居),总人口99.2万。

肥城几大河流的发源地(齐鲁地名探究因其地为肥子国遗民散居之处而得名)(4)

肥桃

"天上蟠桃,人间肥桃",肥桃因其果实肥大、外形美观、肉质细嫩、味美甘甜、营养丰富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群桃之冠",迄今已有1100多年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室贡品。

肥城几大河流的发源地(齐鲁地名探究因其地为肥子国遗民散居之处而得名)(5)

【寻欢文史】

与肥族相关的地名

肥子国再次迁移后,其遗民一支南迁,后分居于安徽合肥、湖南肥川附近。一支北迁于河北肥如(今河北卢龙),时属燕国;一支后来又由燕经朝鲜半岛到达日本,今日本少数民族"肥人",即是肥子国人的远裔。

【历史沿革】

肥城几大河流的发源地(齐鲁地名探究因其地为肥子国遗民散居之处而得名)(6)

肥城县始置于西汉。二千二百多年来,县境为郡、为县、为镇代有沿革。

肥城置县前,商(殷)时期,地域属青州、徐州所辖;西周时属兖州所辖;春秋时期属齐、鲁两国所辖;战国时期归齐国管辖;秦代为齐郡所辖。

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始置肥城县,属兖州刺史部泰山郡所辖。

肥城几大河流的发源地(齐鲁地名探究因其地为肥子国遗民散居之处而得名)(7)

东汉章帝末年(公元87~88年)撤销肥城县,境地分属济北郡卢县、蛇邱县和东平国富城县。

三国魏(220~265年)至东晋(317年前)归属同东汉。327年(晋成帝咸和二年)后,境地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的济北郡、东平郡分辖。

南北朝宋(420~479年),在原肥城县故城设济北郡,原肥城县境地分属卢县、蛇邱县和富城县,隶属兖州。

南北朝北魏,527年(孝昌三年)复置肥城县,并设东济北郡于肥城县城。

南北朝北齐(550~577年)撤东济北郡,并入茌平县的济北郡,肥城县属之。

南北朝北周,577年(建德六年)于肥城县城置肥城郡。

隋开皇初年,废肥城郡,保留肥城县,属济州辖,隶属兖州。隋末,废肥城县,境地属济北郡管辖。

唐代622年(武德五年)复置肥城县,属东泰州辖,隶属河南道兖州。627年(贞观元年)撤肥城县,境地并入博城县。666年(乾封元年)改博城县为乾封县。668年(总章元年),改乾封县复为博城县。705年(神龙元年)再次改称乾封县。

肥城几大河流的发源地(齐鲁地名探究因其地为肥子国遗民散居之处而得名)(8)

五代(907~960年)境地仍属乾封县,隶属兖州。

宋代(960~1279年)初属乾封县,后属奉符县、平阴县分辖,隶属京东西路郓州。1115~1234年曾在旧肥城设辛寨 镇,境地属平阴县、奉符县分辖,隶属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代1275年(至元十二年)复置肥城县,隶属山东东西道济宁路。

明代1369年(洪武二年),肥城县改属济南府,隶属山东布政使司。

清代初沿明制。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属泰安州,隶属山东布政使司泰武道。1735年(雍正十三年)泰安州升为泰安府,肥城县仍属之。

1913年属岱北道。1914年属济南道。1938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1945年2月属鲁西(第二办事处)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7年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193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初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后属泰西专员公署。1942年10月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鲁豫第六专员公署。1949年9月,隶属泰西专员公署。

1950年5月,肥城县归属泰安专员公署。1958年10月划归聊城地区。1959年7月划归济南市。1961年5月复归泰安地区。1985年3月隶属泰安市所辖。

1992年8月,撤销肥城县,设立肥城市(县级),仍为泰安市所辖。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