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叶底形态如此不同)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

茶友“宫_诺”最近发现一个问题:“上次懂茶帝优选的台湾乌龙茶,泡完之后,叶子是舒展开的;而最近这次优选的老枞红茶,冲泡多次之后,叶底还是卷的,不展开,这是为什么?”

哇!细心到这种境界,真的太难得了!居然能将两种八竿子打不着的茶联系起来。小懂也不敢怠慢。先来看看这两款茶的叶底有何区别?

茶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叶底形态如此不同)(1)

茶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叶底形态如此不同)(2)

▲台湾青心乌龙茶,叶底舒展(懂茶帝供图)

茶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叶底形态如此不同)(3)

茶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叶底形态如此不同)(4)

▲桐木关老枞红茶,叶底微卷曲(懂茶帝供图)

看,的确跟茶友“宫_诺”所描述的一样,台湾乌龙茶叶底完全舒展,而老枞红茶的叶底虽然已经泡开,但仍能看到卷曲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经业内人士的指点,小懂明白了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原料的原因

总体而言,红茶的采摘级别会高于乌龙茶,也就是说红茶的原料更细嫩些,相对而言乌龙茶的原料更粗老些。原料越细嫩,越容易揉捻成形,而越粗老的茶叶,就越难使它蜷缩起来。(注:此处讨论的原因与茶友“宫_诺”所指的案例无关,此案例中乌龙茶采摘较为细嫩。)

打个比喻,年纪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使身体蜷缩起来。而年纪大了,筋骨就没那么灵活了。

2.烘焙的原因

不管是乌龙茶还是红茶,最后一道工序都是干燥,都会用炭火或机器烘焙。烘焙的温度对条索的卷曲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

一般来说,像清香型铁观音、轻发酵台湾乌龙茶的烘焙温度,多在60-70℃;而红茶的烘焙温度多在80℃以上,有些甚至超过100℃。

茶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叶底形态如此不同)(5)

▲岩茶焙火笼(懂茶帝供图)

3.揉捻的原因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都知道,红茶是全发酵茶,而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尤其是茶友“宫_诺”说的这款台湾青心乌龙茶,发酵度只有20-25%。二者在制作时的揉捻程度是不一样的。

红茶的外形要求是条索紧结,这就取决于揉捻的紧卷程度和细胞破损率,所以红茶的揉捻程度一般会比较强(包括时长和力度)。而乌龙茶,尤其是发酵度较轻的乌龙茶,揉捻程度自然要低很多。如果这款台湾乌龙揉捻太多,发酵度就会偏重啦!

不要被台湾乌龙紧结的圆形颗粒迷惑了,这只是乌龙茶的干茶外形而已,经过包揉卷成了颗粒状,一旦遇到开水,很容易就舒展开来了。

亲,知道了吧?这才是两款茶的叶底舒展程度不一样的真正原因所在!

大多数茶叶在制作过程中,都会经历揉捻或包揉的等做形的工序,工艺过关的茶,在经过开水高温冲泡之后,叶片会自然舒展开来,恢复到接近原初的形状。一些揉捻较重的茶(比如红茶等),完全舒展后仍然会稍有卷曲,这都是正常的。

但如果冲泡之后叶底完全摊开如纸、或者紧缩泡不开,那都是工艺存在缺陷的表现。近年来,一些茶厂以高焙火来掩盖茶的缺陷(例如岩茶),对于这样的茶,我们就可以通过叶底是卷曲有活力还是紧缩黑硬来加以辨别。

乌龙茶与红茶的揉捻差异

那么,红茶和轻发酵乌龙茶在揉捻程度上的差异有多大?恐怕很难非常具体地来形容,因为乌龙茶的品类实在太多啦。我们参考农业部组织编写的《茶叶加工工》所介绍的红茶和铁观音的揉捻工序,能大致看出二者在揉捻程度上的差别。

铁观音初揉大部分用35型机动揉茶机,每桶装叶量7-8公斤,每分钟60-65转,揉时3-4分钟。初揉的原则是“趁热、少量、逐渐加压、快速、短时”。将炒青叶趁热装入揉捻筒内,适当加压90秒后,在桶内解块,再加压揉90秒,就可解块上烘。

铁观音的包揉方法有手工包揉和包揉机包揉。如果是手工包揉耗时约3-4分钟,复包揉大约为2分钟。由此可以看出,铁观音前后的揉捻时间,也就10分钟左右。

茶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叶底形态如此不同)(6)

▲铁观音包揉机(图片来源于网络)

茶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叶底形态如此不同)(7)

▲包揉后的铁观音(图片来源于网络)

茶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叶底形态如此不同)(8)

茶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叶底形态如此不同)(9)

▲红茶揉捻(图片来源于网络)

红茶的揉捻时间和次数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揉捻机的性能、投叶量的多少、叶质的老嫩、萎凋的质量、气温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一般大型揉捻机,揉捻时间为90分钟:嫩叶分三次揉,每次30分钟;中级叶分两次揉,每次45分钟;较老叶可适当延长揉捻时间,分三次揉,每次45分钟。

一般中小型揉捻机,揉捻时间为60-80分钟,分两次揉,每次30-35分钟,老叶可适当延长时间。

除了揉捻时长,压力的轻重也会影响红茶的揉捻质量,一般来说第一次揉捻不加压,第二、三次揉捻需要加压。

通过这样一组数据对比,铁观音和红茶的揉捻强度就一目了然了,茶友“宫_诺”提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资料:

《茶叶加工工》,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您答疑,可添加懂茶帝公众号,随时随地提问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