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死前最后一句话(狱中写下绝命诗)
古代许多大文豪,都有名士之风,一些史书也不乏赞誉之词,极力推崇,但是大部分我们很难感受到他们的名士风范,最多心中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哦!竹林七贤,大名士;谢安,大名士。
但真正让风月感受到名士风范的,还当属苏轼苏东坡。
苏轼博学宏辞,名列唐宋八大家,才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堪称顶尖的存在,他没有其他名士的怪癖,也没有故作高深、沽名钓誉,他的名士风范,体现在豁达恬淡、诙谐洒脱的人物性格,更体现在他那无穷的智慧和崇高的精神上。
以上的种种,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在史书之中的简介,而是蕴含在了他的作品之中,通过苏轼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重情重义却又勘破红尘的人生态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事一场春梦,人生几度秋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些朴实无华却又深藏哲理的诗词,使我们能够更加从容地看待人生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当然,苏轼也是凡人,他这些智慧,也是通过人生的经历领悟而来的,他人生的升华,是从一次牢狱之灾开始的。
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宋朝第一起文字狱,发生在了苏轼身上,他也未曾经历这些,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万人敬仰的大文豪,变成一个囚犯,苏轼也曾惊慌失措过,甚至一度想要跳湖自杀,他对即将到来的牢狱之灾,以及最终的审判惶恐不已。
他的儿子苏迈随他赴京,为了方便照顾狱中的苏轼。他们约好,如果朝中有不好的消息传来,送的饭菜中就加上鱼。一日苏迈盘缠用尽,只得去周转资金,于是他委托亲友帮忙送一天饭,但是苏迈忘记嘱咐和父亲的约定,偏偏这位亲友在饭菜中加了一道熏鱼。
苏轼看见这条鱼,吓得够呛,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哪还有什么心情吃饭,赶紧写些什么吧,给亲人们留下只词片语,苏轼心中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弟弟苏辙,因此他写下了一首,在他看来是绝命诗的七律:
《狱中寄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不了因。
子由是苏辙的字,很多人认为这是苏轼故意写出来让宋神宗看到的,但无论苏轼写这首诗,是出于何种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首诗充满了真情实意,他对的弟弟感情,的确是令人动容的。
首联苏轼赞扬了宋神宗,说他是圣主,此次的牢狱之灾,是自己自作自受,怨不得他人。这一联,很大程度是为家人开脱,苏轼一直担心自己的家人受到牵连,所以不得不奉承一些宋神宗,以期家人得到庇佑。
颔联则是遗憾和愧疚,说自己即将去世了,要救赎自己的罪孽了,只是自己一大家子十余口人要拖累弟弟苏辙,这一联没有体现苏轼对生的不舍,却无不显现了他对家人的眷恋。
颈联有劝解之意,他和苏辙兄弟情深,知道自己如果死了,苏辙肯定很伤心。苏轼一度想过自杀,但是苏辙告诉他,如果苏轼自杀,那么他苏辙也不会独活,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料想,如果苏轼死了,对苏辙的打击一定很大。
所以苏轼才说,死有何惧,天下青山,何处不能埋骨,只是可叹以后夜雨孤灯之时,子由你肯定一人独自伤神,想念为兄。
最后一联,苏轼纵情长叹,流露出自己能够与苏辙成为兄弟,虽死无憾的情感,并且还希望能够来生和苏辙再成为兄弟。
他们兄弟二人,年岁相差不大,从小形影不离、朝夕相处,这种感情,甚至还在对妻儿的情谊之上,读到此诗,即便苏轼已作古,但是诗中的兄弟情谊,依旧让人眼眶湿润,何况当时身处这一事件之中的人呢?
苏轼一共写了两首诗,都是给弟弟苏辙的,并且由狱卒梁成带出,据说宋神宗看到这首诗后,感动不已,联想到之前苏辙请求将自己贬官为庶民,以赎兄长之罪,宋神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宋朝祖训,不能因言杀士大夫,再加上王安石、章惇还有太皇太后曹氏等一系列重量级人物求情,苏轼最终得以释放出狱。
经此生死转瞬之事,苏轼得以超脱,从此心灵思想得到洗涤,脱胎换骨,成为了一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人名士,他的作品,也抛弃了之前轻浮意气、针砭时政的作风,而是充满了释儒道的精深教义,如同舍利道藏,令人醍醐灌顶,看彻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