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孩子接受科学启蒙(孩子的科学启蒙不难)

为什么要孩子接受科学启蒙(孩子的科学启蒙不难)(1)

作者:王莉

(家庭教育指导师、生命化教育推广人)

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总是爱问十万个“为什么”。如何呵护孩子宝贵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如何拓展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科学启蒙?如何保护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并进行合理、适度开发呢?这些可能是每一位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和家庭教育指导师,我特别重视对孩子进行科学阅读、科学启蒙的指导。在我看来,科学启蒙不用借助深奥难懂的内容。父母只要把握生活中的契机,就能很好地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多让孩子触摸、体验科学。好玩儿又难忘的经历,一定能让孩子深深地爱上科学。

为什么要孩子接受科学启蒙(孩子的科学启蒙不难)(2)

调动五感,让孩子触摸科学

有这么一句话,大家一定不陌生: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对孩子而言,学习就需要多动手操作,触摸科学。

有一年暑假,我和先生带着孩子俊俊出国旅行,参观奥德赛科技馆。一进入科技馆大门,就看到TOUCH SCIENCE (触摸科学)的字样。俊俊好奇地问:“什么叫触摸科学,科学怎么才能摸得到呢?”

我想了想,回答说:“了解科学知识时,你要多动手做,而且要发动耳朵去听、鼻子去闻、舌头去尝、眼睛去看,把五官都调动起来感受科学的魅力和奇妙,这样就能触摸到科学了。”

在力学专题馆,有一个关于“风”的主题。科技馆用一连串提问来启发儿童:介绍大自然的神奇:你怎么感受到风?风对海面有何影响?树如何对风作出反应?风怎样影响鸟的飞行……

每一个问题,我都和俊俊一起实践:

我摇动力学馆里的巨大风叶,俊俊马上感受到手臂很凉快,那是因为有风掠过皮肤表面;我捧着一本书站在风扇旁边,让风吹动书页发出“沙沙”的声音,让俊俊真切地听到风声;我们仔细观察科技馆的大屏幕,刚才还风平浪静的海面,怎么突然变得波涛汹涌起来,原来是有一股飓风刮过;我又突发奇想,拿出护手霜涂到俊俊手上再扇一扇风,俊俊说:“好香啊!”

就这样,我灵活运用科技馆里的仪器和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让孩子用不同感官触摸“风力”。

接下来,我们又用同样的方法,让俊俊触摸了水力和电力。于是,他看到风影,听到水声,感受到电的热度……一连串的惊喜、好奇、探索和发现,让孩子异常激动!

原来,科学并不深奥难懂,也不高高在上。科学原理就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现象、物体之中。科学知识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为什么要孩子接受科学启蒙(孩子的科学启蒙不难)(3)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从0~15岁划分为4个智力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因此,儿童学习科学,一般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

当我们思考“儿童的学习是怎么发生的”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灌输式、填鸭式培训对儿童的教育效果非常有限。因为缺少实践,只会形成短时记忆、表面记忆,并不能深入到儿童的思维中去。儿童的学习只有与本人的实践连接起来才会真正发生。

所以,我们在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时,要避免填鸭式教育和机械化训练,而应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调动他的五感。一定要摒弃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多给孩子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能够借助具体事物或形象来达成学习。

当然,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会变得很慢—别的孩子在短时间内,能记住很多科学知识,有的甚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们花费了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只是让俊俊接触了风力、水力和电力。而且,他还记不住相关的概念。看起来,这种触摸式的科学启蒙好像得不偿失。

但是我相信,孩子一定对他所触摸到的一切印象深刻,并且能够从动手实践中获得求知的快乐。而获得求知快乐的孩子,会有源源不断的求知欲和内在动力支撑他行走在日后的求学之路上。因为他知道,科学是一件很好玩儿的事,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触摸科学,可以让孩子和科学靠得很近,很近。

为什么要孩子接受科学启蒙(孩子的科学启蒙不难)(4)

为什么要孩子接受科学启蒙(孩子的科学启蒙不难)(5)

创造环境,让孩子轻松学习科学

一些父母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时,喜欢给他读科学书籍,讲科学原理。他们很负责任,而且具有科学启蒙意识,这一点必须点赞。但这样的做法效果如何,可能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特征来区分。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学习与成人不同。他们不是用大脑而是用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通过吸收周围环境的知识和经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吸收性心智”赋予孩子巨大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科学知识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我很赞成蒙台梭利的观点,认为父母要多创造环境让孩子主动学习。在传统教育中,成人决定孩子需要学习什么,孩子记忆及复制的能力是衡量学业成就的标准。于是,教师和父母积极地给予知识,孩子被动地接受。

但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让孩子主动学习而开展。教师和父母扮演着全然不同的角色,即提供适宜的环境与情境,引导孩子从中发现自己的需求;让孩子成为主动学习者,并能发现自身独特的天赋。

延伸到科学启蒙中,就是多创造环境让孩子去体验科学。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最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也最能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很多父母不知道咱们国家有科技活动周。科技活动周是经国务院批准,在每年5月第三周举办的大规模群众性科技活动。自2001年以来,已经连续成功举办20多次,成为公众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品牌性科普活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我们都会带着俊俊和锴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在北京科技活动周,孩子们第一次体验了3D打印。以前只在电视里看过的3D打印,这次可以到现场亲自体验。自己动手打印出一副眼镜、一辆自行车时,孩子们的喜悦溢于言表。

为什么要孩子接受科学启蒙(孩子的科学启蒙不难)(6)

在科技生活周的体验现场,我们还看到新能源电动汽车、双轮智能平衡电动车、不用戴眼镜的3D显示器、音乐演奏机器人等诸多高新科技产品。这些新产品引发小朋友极大的兴趣。兄弟俩兴奋地去和机器人对话,体验不用戴眼镜的3D显示器,聆听机器人演奏音乐……不时发出“真奇妙”的感叹。

我们还参观了掌握煸、炒、烧、烩等多种功能的炒菜机器人,教人灾害发生后该如何逃生和自救的应急逃生装备,新型高科技防霾装备,4D动感驾驶模拟器,拉杆箱式便携折叠电动车,等等。

孩子们在每一个高科技产品面前都驻足良久,积极动手参与活动,最后获得一本“科技周护照”,上面盖了许多小印章。俊俊和锴锴回来时可开心了!

在科技活动周,我们还获赠了《走进博物馆》一书。之后半年,我和先生按照书中指引,带着两个孩子逛了很多博物馆,大开眼界。

每参加一次科技活动周、参观完一座博物馆,我就会买些相关主题、适合两个孩子年龄的科学书籍,进行拓展阅读。孩子们先有了真实体验,再阅读起科学书籍就会印象深刻,也更容易理解书中的科学知识。

在挑选科学书籍时,我特别喜欢带有小实验内容的。这样,我和孩子们不仅可以一起读书,还能根据书里的步骤一起动手做实验……让孩子们在阅读和玩耍中,轻松地学习科学。

亲爱的朋友们,带着孩子做起来、看起来、玩儿起来吧!让孩子从触摸和体验中真正爱上科学!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