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要犀牛角(说谈犀牛角完)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犀牛角(说谈犀牛角完)(1)

其实,除了从外表看纹理,还有观察横切面“粟纹”、“粟眼”区分真假犀牛角及亚、非犀牛角外,古人在唐代就已根据犀角横切面的花纹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正透”、“倒透”、“重透”、“斑花”的“通花”判别法,堪为辨认犀角生死攸关之经典!唐代刘恂《岭表录异》:“……首有二角,一在额上为兕犀,一在鼻上较小为胡帽犀;鼻上者,皆窘束而花点少,多有奇文。牯犀亦有二角,皆为毛犀,俱有栗文,堪为腰带。千百犀中或遇有通者,花点大小奇异,固无常定。有遍花路通,有顶花,大而根。花小者,谓之倒插通。此二种亦五色无常矣。若通白黑分明,花点差奇,则价计巨万,乃希世之宝也。又有墮罗犀,犀中最大,一株有重七八斤者,云是牯犀。额上有心,花多是撒豆斑,色深者,堪为胯具,斑散而浅,即治为盘碟器皿之类”。其中提到“遇有通者”、“遍花路通”、“若通白黑分明,花点差奇”,指的都是亚洲犀角的丰富花色。而“花多是撒豆斑”及“斑散而浅”则指的是非洲黑、白犀角的单调花色。明代鉴赏家曹昭,对“通花”判别法进一步总结归纳:“器物要滋润,粟纹绽花儿好。其色黑如漆,黄如栗,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者为佳,有通天花纹犀,备百物之形者最贵。有重透者【黒中有黄花,黄中有黒花】,有正透者【黑中黄花】,古云通犀,此二等亦贵。有倒透者【黄花有黑】此等次之。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又次之。有黑犀无花纯黒者,但可车象棋等物,不甚直钱”。《格古要论》指出,亚洲犀牛角黑中有黄花者为“正透”,黄中有黑花者为“倒透”,黑中有黄、黄中有黑者为“重透”,花如椒豆斑次之,非洲犀角无花纯黑最不值钱。古人说的“透”是指微透光、微透明,而所谓的“黄花”指的是金黄色的通花,是亚洲犀牛角独有的特征。亚洲犀牛角最重要的特征正是横切面中的金黄色“通花”!通花须经抛光才完全显现,强光下通花呈金色的才是古人强调“未经水火”(即未蒸煮过)的生犀角制品。所以自古以来大多数亚洲犀角的买卖都是上下分段经抛光后才进行的,上半部分用来入药,下半部分用来雕刻。犀角杯的种属判断也依据上述的经验法则。黑中有黄花者称“正透”,也有用“云头雨脚”来形容,意思是乌云当中有雨丝往下散落。“雨脚分明”的最好,指雨丝纹路要清晰,黑、白要分明,这一般指印度犀公犀角。具同样花色特征的还有爪哇雄犀和苏门雄犀的后角。不见“云头雨脚”仅中心通花一束的是印度犀雌犀角。印度犀角由波斯商人经丝绸之路贩卖到中国的历史至少从商代已开始,商代时被叫做“骇鸡犀”,《汉书》曰:“所谓骇鸡犀者,置米饲鸡,皆惊骇不敢啄;置屋上,乌鸟不敢集”,可以证明。“黄中有黑花者为倒透”,外围是透明度很高、胶性很大的桔红色,里面是黄色层,角心有黑色通花一束的,古称“倒透”。“倒透”一般指苏门答腊犀母犀牛的后角。黑中带黄、黄中带黑花者为“重透”。外围有透明度高的桔红色胶性,其间为黑色层,再有金黄色层,中心又有黑色通花如“云头雨脚”状谓之“重透”。爪哇雄犀角以及苏门答腊犀雄犀角古时也被并称为“重透”,爪哇角粗短,苏门角较细长。这样的犀角在唐代“若通白黑分明,花点差奇,则价计巨万,乃希世之宝也”!明代鉴赏家曹昭提到“粟纹绽花儿好”,显然,犀牛角横切面图案像花儿一样美丽绽放的必然跟只有“鱼子纹”、“粟眼”的非洲“撒豆斑”或“纯黑无纹”的犀牛角是不一样的!也必然是亚洲犀牛角里的精品!苏门答腊犀的前角香气浓郁,远胜其它三支亚洲犀角,其角外观遍布黄、棕、青三色,但仍可明显区分出三个亚种:东苏门答腊犀牛,北苏门答腊犀牛,南苏门答腊犀牛。外皮黄色多于青、棕色为一种,棕色多于黄、青色为一种,青色多于棕、黄色为一种。此角横断面的花色呈黄黑(深青色)相间,古时统称为“斑花”。横断面外围是黄色,其间散布着深青色斑点,明显黄多于青的是苏门雌犀角,角整体上也显得较细小。外围深青,深青斑点多于黄色的是雄犀角,角也较粗长。苏门犀的鼻角形状窘束瘦长,长度通常在35至45厘米之间,最长达60厘米,这支角会散发出浓重的沉香木香味,这支角最显著特征是竹丝纹理细腻,胶性特别大,外形瘦长,所以也让它成为历来最受误解的亚洲犀牛角,被李时珍误认为是“大蛇角”……因此,在掌握识别“通花”的技巧后,大家再辨别犀牛角就更游刃有余了。另外,判别真假犀牛角还可看犀角的内腔壁。其它牛科动物角内腔的外壁肉很薄,犀角的内腔外壁肉很厚,所以才能雕制成有复杂图案的犀角杯。亚洲犀牛角的内腔一般平整光滑,可清楚看到附在内腔壁上的纵向微管状蛋白纤维。

综上所述,判别亚、非犀牛角及仿品的方法归纳如下:

一、非洲犀角外形粗糙硕大,外表皮从顶部至底盘覆盖类似“甘蔗丝”纹的明显纵向蛋白纤维管,平行而清晰。亚洲犀角外形娇小而精致,外表皮从顶部至底盘有“竹丝”状竖纹,细腻不明显但互不交叉,由于色层丰富,强光下仍可透视犀牛角内部局部纵向平行的蛋白纤维管;

二、非洲犀牛角体积大、份量重,如巨人,横切面及斜切面有明显密密麻麻的“鱼子”状纹,每颗“鱼子”中间有一小点,谓之“粟眼”,肉眼可视。而亚洲犀牛角体积小许多倍、份量轻,如侏儒,质地细腻紧密,胶原蛋白生长层在相比缩小若干倍后,肉眼看不清“粟纹”与“粟眼”,需用数十倍乃至100倍以上显微镜方容易看清。当然,老的亚犀角制品由于长年风化等原因,不再细腻密实,生长层各单位之间会有分离间隙,如果又是斜切面,“粟纹”也会相对容易看清。不过,凡肉眼即能看到“鱼子纹”及“粟眼”的所谓“亚洲犀牛角及制品”,极有可能就是非洲犀牛角敲打染色所制,毕竟非多亚少,亚贵非贱,这就需要用多种方法共同辨别;

三、犀牛角尖普遍呈钝圆型,角尖至底部呈扇弧形。非洲白犀牛角横截面底部呈类长方形,非洲黑犀牛角呈类圆形。亚洲犀牛角横截面底部呈类椭圆形或类西瓜籽形。非洲犀牛角底盘有“蜂窝状组织、天沟、地岗及刚毛”特征,而亚洲犀牛角有“蜂窝状组织、天沟、地岗、马牙边”特征,无“刚毛”。“天沟”特征不适用于所有犀牛,只有年老犀牛才可能有;

四、非洲犀牛角横截面分白中撒黑斑、黑中撒白点、纯黑三种情况。而亚洲犀牛角横截面有色彩及图案丰富的“正透”、“倒透”、“重透”、“斑花”等独有的“通花”身份特征,有些图案似天然人形或物形,更是弥足珍贵!宋代药学家寇宗奭曰:“盖以乌色为正,以形象肖物为贵。既曰通犀,必须纹头显著,黄黑分明,有两脚润滑者为第一”,指的就是此意。其它牛科动物均无“通花”特征。此条应为判别非、亚犀牛角所有方法中最关键的一条;

五、非洲犀牛角常温下味道较腥膻,死角则发臭,打磨或蒸煮后味变淡。印度犀牛角焦香味浓,苏门答腊犀和爪哇犀角药草味浓,尤以苏门答腊犀前角散发的沈香味最浓。老的亚犀角及制品由于有外层包浆阻隔,所以常温下香味不太明显,如用袋密封数日后取出或用手热搓后仍会闻到香味;

六、亚洲犀牛角中央具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特征,有一条输送钙质的微细白色管道由犀牛角底内腔中央一直通达犀牛角顶端,顶端可见细小孔洞。其它牛科动物的角在靠近外壁的位置有整圈骨塞层,均不具备此特征。

另外,我还苦苦摸索了九条辨识方法做补充,如触水闻摸法(犀牛角遇水香味挥发浓重,摸之外表爽滑)、敲击听音法(两角相敲如玉石或实质硬木牌相叩,清脆洪亮)、纵劈拨丝法(纵向刀劈,生脆易顺纹而裂,纤维明显。有人说用手撕可一撕到头,胶原蛋白纤维纤嫩细弱,我不置可否)、横断切片观测法(横切薄片可观测到深一层、浅一层的横向生长痕迹)、比重检测法(一般是1立方厘米犀牛角重1.46克左右)、磨汁观测法(由于犀牛角几乎全由角蛋白组成,不论皮肉颜色如何,磨汁应为乳白色)、焚烧闻味法(切片焚烧,先有糊臭味,后有焦香和药香味)、蒸煮检测法(犀角不易变形,除非人为敲打拉伸,煮完后外皮可层层剥离)、内腔壁观测法(内腔外壁肉厚,内腔平整光滑且可见连接底盘的生长痕迹)等,这些方法有的太专业,不易大众识别检测,有的测评结论不一定代表普遍性,还有的是破坏性有损鉴定,都只能作为在有条件时的补充鉴定法则。如果大家掌握了以上我提的犀牛角主判六法及犀牛角补判九法,那么真假犀牛角及制品、亚非犀牛角及制品就能轻易分辨清楚了! 现在我们生产的“温病三宝”(也叫“急救三宝”)之一的安宫牛黄丸(其余二宝为“紫雪丹”、“至宝丹”),与1993年前生产的安宫牛黄丸,最关键的区别就是少了犀牛角这味珍贵主药,以水牛角代之。犀牛角是名贵药材,能解脏毒、血毒、尿毒、暑毒,治大热症,还有强心定惊的功效,最重要的作用其实还是防癌抗肿瘤。另外,除有极强的药用疗效外,民间传说有辟邪、镇宅、护平安的作用,所以,犀牛角自古以来被视为“物之珍”、“国之宝”。然而,犀牛是世界稀有动物,受到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保护。为保护犀牛免受屠戮,1993年我国也明令禁止再用犀牛角入药。犀牛角主要含犀氨酸(s一磺酰半胱氨酸)、角朊、碳酸钙、多种氨基酸、肽类,蛋白质、胆甾醇等,而水牛角主要含丙氨酸、精氨酸、肽类等。两者成分相近,但是水牛角的功效远不如犀牛角,因此常常加大水牛角的用量来弥补功效弱势。1916年,苏门答腊犀在我国境内绝种!1920年,印度犀在我国绝种!1922年,爪哇犀在我国绝种!至此,三个犀牛亚种在我国已全部灭绝!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非洲犀牛数量目前仅剩16000头,印度犀牛不到2500头,而爪哇犀只有20头,苏门答腊犀也不到300头。由于犀牛角极度珍稀,又主要成分是角蛋白不易保存,明清时期留下的亚犀角制品价值不菲,尤其是用料足、题材好、工又好的雕件,拍卖价格连续多年攀升,一个明清亚洲犀角杯往往价值五、六十万元,很多精品老雕件都已保存进博物馆。

曾经辉煌一时的犀角雕现在已成绝响,让我们祈福犀牛这个神秘珍稀的物种长存于世!(完)

小薛艺术会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