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自制木制自行车(他们用竹子制作自行车)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David在波士顿生活的时候,有一次被偷了汽车。虽然是件倒霉事,但David反而感到很开心,因为他不用再担心堵车,不用再把自己锁在一个狭小的铁盒子里,错过路上的风景。他甚至发誓,以后所有的工作一定要在骑行可以抵达的范围内,而他也真的做到了。

后来他来到了中国,开始尝试用竹子造自行车,创造了自己的自行车品牌,并带着同样爱好的人在城市中穿行。他想用行动告诉人们,骑行不只是生活,更是与世界建立连接的方式。

岐山村里的“竹子自行车”

位于愚园路1032弄的岐山村,是上海著名的新式里弄之一,里面保留了不少清水红砖、鹅软石贴面的老式花园洋房,虽然大多已经老旧,但仍可见过去的光彩。David的“竹子自行车工作室”就坐落在老洋房的一楼。

虽然面积不大,但一推开门就可见竹子的世界,不同粗细的竹子堆放在墙角一边,四张操作台靠墙一圈,上面固定着未完成的自行车竹子骨架,地上散落着竹子的碎屑,可以感受到浓烈的手工制作氛围。

高手在民间自制木制自行车(他们用竹子制作自行车)(1)

高手在民间自制木制自行车(他们用竹子制作自行车)(2)

David的“竹子自行车工作室”内的风景。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很多人问David,为什么要用竹子来做自行车?David的回答总是两个字“好玩”。

“我最初就是想看看能不能用竹子做一辆自行车,于是在淘宝上买了一批竹子,开始测试它的强度、硬度等等。后来我发现竹子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它不但质地轻,而且强度高。竹子的纤维又富有弹性可以除震,这样骑起来会更舒服。”David介绍道。

当然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David还有另外的初心。David出生在美国波士顿一个多元文化家庭中,父亲来自中国香港,母亲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 他来到中国, 继续人类学专业的研究。在移居上海之前,他曾在北京生活多年。

David喜欢北京的胡同,可以骑车到处转悠,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注意到胡同里有很多报废的自行车,它们要么被遗忘在角落成为了一座生锈的垃圾山,要么被人拿来在胡同里占车位。

“过去,我们都知道北京是世界上的自行车大城,但今天,它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墓地’。我开始问自己,能做点什么让北京的交通变得更加多元化。”

于是,David开始回收废弃的自行车,把零件拆下来,重新改造,但因为生锈得太厉害,“拯救”并不尽如人意。于是他开始思考使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材料,重新引起人们对自行车的关注。“竹子自行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了。

高手在民间自制木制自行车(他们用竹子制作自行车)(3)

David创造竹子自行车,想要重新引起人们对自行车的关注。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随着技术的成熟,David和妻子Candy在北京创立了工作坊,邀请更多人体验用竹子制作自行车的乐趣。“只有通过亲手制作,你才会发现原来自行车拥有那么精密的系统,有这么多不同的部件。你也会更自豪,更想要它,更重视它。”Candy介绍道。

而制作之外,Candy和David还会组织骑行活动,带领大家骑上竹子自行车,探索城市,欣赏郊外的风景。

“骑行的快乐很简单,我们开始享受夜间的风,享受探索的自由,想骑到哪里就去哪里。”Candy说。

高手在民间自制木制自行车(他们用竹子制作自行车)(4)

David和Candy还经常组织骑行活动,带领大家一起探索城市。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自行车文化的“沉与浮”

在Candy的记忆中,自行车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

自行车曾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但由于数量有限,百多年前只有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及少数留洋归来的人家才能拥有,因此,自行车成为当时人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1940年,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创立,是上海第一家自行车生产厂。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飞鸽”在天津诞生。1958年,上海267家小厂合并,组建成了上海自行车三厂,其生产的凤凰牌自行车风靡一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被列为结婚的三大件。而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自行车走进了千家万户,自行车大军在街头涌动的景象也让中国成为了外国人眼中的“自行车王国”。

不过,自行车始终没能追上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上世纪九十年后,随着私家车的普及,自行车开始失去原本的地位。据相关统计显示,2020年末,国内私家车保有量达到2.43亿辆,每百人汽车拥有量达到17辆,相比10年前翻了4.3倍,相比2000年翻了近38倍。

高手在民间自制木制自行车(他们用竹子制作自行车)(5)

废弃的老单车。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文化开始成为主流。 视觉中国 图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自行车的“黯然淡出”只不过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但David认为,自行车消失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此。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中国汽车文化时发现,随着人们开始重视汽车交通工具,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举个例子,在北京生活的时候,邻居经常会说他们小时候的胡同是没有汽车的,他们可以在里面踢球、玩游戏等等,但现在胡同里停满了车,已经不再是社区的一部分,而成为了一个停车场。”

“上海也是如此。我们家附近有一个叫北横通道,十几分钟就能开到虹桥机场,但这其实就是以汽车文化为先的城市设计思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虽然很方便,但它让人们错过了苏州河、中山公园,错过了所有中间的景色,人们完全看不到与这座城市有关的东西。”

自行车文化的衰落,让城市朝着更适应汽车文化的方向发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对城市的认知和感觉。但转机也并不是没有。2014年之后,共享单车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又让自行车的故事出现了新的篇章。

高手在民间自制木制自行车(他们用竹子制作自行车)(6)

共享单车的出现,重新打开了自行车市场,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视觉中国 图

“大家开始意识到自行车是一个便利的出行工具,它不仅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麻烦,最重要的是带动了更多人去骑自行车。”Candy说。

一些人开始意识到,什么是与城市更亲密感的出行方式。“你坐在汽车里,被铁皮裹起来,是跟城市没有任何联系的。但自行车完全不一样,在行驶中你要观察周围,在停车的时候,可以跟别人聊聊天,或者听听快递小哥在一旁说些什么。” David解释道。

骑行,如何找回“消失的附近”

David和Candy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一个叫小溪(Brook),一个叫微风(Breeze),而“Brook and Breeze”也是他们创办的自行车生活方式品牌,这个名称刻在每辆他们亲手做的竹子自行车上,成为醒目的标志。

一次圣诞节,David亲手做了一辆后座可以同时承载多人的长尾自行车“tiger dad”,女儿们特别喜欢。每一次出门,这辆独特的家庭式自行车,都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好奇的人凑过来,跟后座的小姐妹聊上几句。疫情的时候,这辆最多可坐四个孩子的长尾自行更成为了小区孩子们的玩具。

“我觉得自行车最厉害的地方,一个是它比徒步可以抵达更多的地方,二是能够帮你与周围的环境建立关系。”Candy强调道。

高手在民间自制木制自行车(他们用竹子制作自行车)(7)

David和Candy骑在“tiger dad”上,这辆车相当拉风。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高手在民间自制木制自行车(他们用竹子制作自行车)(8)

“Brook and Breeze”也是女儿们的名字,镌刻在每辆亲手做的竹子自行车上。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图

与人发生交集,与社区建立关系,是“Brook and Breeze”理念中重要的一环。小孩子可以通过一辆自行车,认识彼此,融入社区,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成年人似乎更需要这样的媒介,去打开自己。

为此,David和Candy不定期会举行骑行寻宝活动(Bike scavenger hunt)。而与普通的骑行活动不同,参与者必须在线路中完成一些指定的“任务”,比如找到一个在路边睡觉的人,找到一件在外晾晒的红色衣物,找到一个历史超过100年的地方,找到一个可以让自行车躺平的地方,和它一起躺平,邀请一个正在遛宠物的人,把宠物放在自行车上等。

活动中,有人在桥底找到了一支有趣的老年人乐队,并即兴和他们一起跳舞,有人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咖啡馆,在那里学会了一句手语,还有人把挂在自行车上的气球送给了偶遇的小朋友。

高手在民间自制木制自行车(他们用竹子制作自行车)(9)

骑行中,发现城市里老上海招牌。 Brook and Breeze 图

高手在民间自制木制自行车(他们用竹子制作自行车)(10)

找到一个可以让自行车躺平的地方,和它一起躺平。 Brook and Breeze 图

“之前有一个很火的词,叫‘消失的附近’,是说人们在两点一线快节奏的生活里,渐渐和附近失去了连接,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

Candy举了一个例子,她有一位朋友在上海工作时曾租住在离公司很远的地方,因为觉得房子就是用来睡觉的,每天也不需要跟附近的人产生交集。但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他突然发觉自己对上海这座城市一无所知,似乎住在哪里都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附近消失了”。

朋友找到了Brook and Breeze 工作室,学习制作了一辆自行车,并很快把家搬到了一个离公司更近的地方,每天下班之后,骑着自行车在附近转悠,没过几个星期,情况就大为不同。朋友告诉他们,如今不用靠导航,就能认识居住地5公里之内的路,和社区的邻居也更熟悉了。

高手在民间自制木制自行车(他们用竹子制作自行车)(11)

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并不难。 Brook and Breeze 图

“问题被发掘后,人们就会恍然大悟,原来人与人产生交集并不是那么难,原来有这么多有趣的人生活在街区里。而骑行的一个目的,就是帮助他们了解生活的社区,了解自己在社区中扮演的角色。”David说,“所以成为自己的引擎,去探索发现。”

责任编辑:徐颖

校对:施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