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两员大将(汉武帝的三个侍卫代表了半部大汉史)

朔风追司马

欢迎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

“司马迁和李陵是世交,李陵和苏武也是朋友……”我问道,“那么司马迁和苏武两个人有交集吗?”

“没有见过这方面的记载……”对这段历史颇为权威的侯杨方先生,居然也有了一点犹豫,不过他随即点头道,“应该有的,他们三个人都担任过汉武帝的侍卫,也就是郎官,而且是同一时期的。”

按理说应该有吧……那应该是一定有的。那个大汉的风云时代,三个人,便已经是半部史,有泪,有笑,有叹息。

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刚刚从司马迁的墓回来。

汉武帝的两员大将(汉武帝的三个侍卫代表了半部大汉史)(1)

▲ 和马文国先生在司马迁祠前

汉武帝的两员大将(汉武帝的三个侍卫代表了半部大汉史)(2)

▲ 马先生是陕西著名的武术家,“使李将军,遇高皇帝”,闹不好也是一代名将的胚子

到韩城,司马迁墓是一定要去的地方。太史公的墓和祠设在一起,位于黄河北岸的一座孤山之巅,从山下到墓园祠堂,据说有九十九级台阶。我上山的时候,没有数到底有多少阶,只感到山风的刺骨,越向上,越硬,越冷。

司马迁祠下的一方匾额,恐怕便是到这里的后来者们发自内心的感叹——“风追司马”。

我知道这是北国的朔风,它本来就应该有这样的骨气。

汉武帝的两员大将(汉武帝的三个侍卫代表了半部大汉史)(3)

▲ 1907年的司马迁祠和墓

一步步拾阶而上,我心中想到的是胡国光公。他的墓在江西共青城,也是葬在这样一座山的顶部。

我国传统的葬仪,不主张葬在山之巅,这是因为那里有“孤寒”之意,所以一般人不会选择这样的墓地。

但胡公和太史公的墓偏偏都在这样的地方。

太史公的墓地选择理由不明,而胡公的墓地是他的夫人李昭女士选择的,理由大致有两个:一个是此处是胡公深爱之地;一个是不占耕地,免伤其明。

然而这两处墓地,登山而上,即便吹着刺骨的朔风,也不会让人有“孤寒”之感。

胡公的墓地是因为他的朋友太多了,每个人来都要种棵树,于是一座荒山如今已经郁郁葱葱,与大地融为一体,仿佛一条充满生机的巨龙。

太史公墓呢?一步一步行来,没有一条捷径,你只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登而上,这就是历史。这里有的,只有深湛得仿佛要融化的蓝天,厚实得看不到底的黄土,还有,奔流不复回的大黄河。

高洁二字,是硬生生可以把“风水”改过来的。

汉武帝的两员大将(汉武帝的三个侍卫代表了半部大汉史)(4)

▲ 步步向上,一路行来,真如风追司马,高山仰止

此行,我却不是特别受导游小姑娘的欢迎。这是因为当她介绍到司马迁墓的历史时,我做了一点点纠正。

小姑娘说,司马迁墓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蒙古包,因为这是元世祖忽必烈为他建的,周围还嵌有八卦符号,所以被称为“八卦墓”。

别说,看起来还真有几分像呢。在网上见到类似说法,甚至有评论指出,忽必烈修司马迁墓,原因在于感谢他对匈奴描写比较客观,有一份惺惺相惜。

然而我还是饶舌地告诉小姑娘,司马迁的墓长这个样子,和忽必烈没什么关系。其实这座墓里也没有司马迁的遗骨,只是他的衣冠冢。因为这座墓最早是西晋时殷济主持修建的,当时太史公去世几百年了,他真正的坟冢已不可考,所以不可能找到他的遗骨迁过来。

殷济修的司马迁墓是什么样儿的也已经不可考证,到了北宋,这里已经是“荒祠临后土,孤冢压黄河”,一派荒败景象了。故此,北宋宣和年间曾对其进行重修,今天司马迁祠的寝殿和山门,都是当时建筑的遗存,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宋金时代,司马迁的墓已经变成了今天的圆形,而且忽必烈应该是没有重修过的。

理由呢?

元仁宗年间,韩城县的学正段彝所撰《重修汉太史祠记》内云:“后存巨冢,互嵌山石,刻诸新诗雄文,乃宋金钜人魁士之作也。”元仁宗已经是忽必烈以后三代的君王,如果忽必烈重修了司马迁的墓,这段《重修汉太史祠记》大概不会强调宋金时的“新诗雄文”而不提元世祖的功绩。在今天司马迁墓上,还保存着从宋到清历代重修墓地的碑文,其中并无与忽必烈相关的内容。

汉武帝的两员大将(汉武帝的三个侍卫代表了半部大汉史)(5)

实际上,这座蒙古包状的“八卦墓”来历是很清晰的。韩城县文化馆供稿的《司马迁祠墓沿革》中记述,这是清朝嘉庆十九年重修,当时“用砖从外裹而缮之”,也有将近两百年历史了。

“那么,它为什么修的是个蒙古包的样儿呢?”小姑娘不服气。

那我只能推测了——在司马迁墓的顶上,有一棵已经生长了一千七百年的巨柏,可能是迫使嘉庆年间重修墓地时采用这个奇特形制的根源。这棵柏树是司马迁墓的象征,而它的根系已经与墓体合二为一了,若将其砍伐,未免过于可惜。所以嘉庆年间重修时便修了这样一座蒙古包状的圆形“砖城”,一方面更好地保护了墓冢,同时砖城能保存更多的土殖,也可以给柏树提供更多生存空间。

“那么,它上面为什么有八卦图案呢?”

我看到有这样的解释——“据《易经》所载,八卦的原意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研究天地万物变化规律之意。而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将《易经》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撰史中来,也可以说是对《易经》理论的实践和发展。这大概就是司马迁的墓冢上镶嵌八卦符号的用意吧!”

这个也只能推测了。我个人是愿意把修墓的家伙智商想得高一些,他在上面放八卦图案,是有深意的。要知道中国古代八卦的研究者中,可能最有名的得算周文王。“西伯拘羑里而演周易”,西伯指的便是周文王,他在被囚禁落难期间推演周易,最终把伏羲八卦扩展为六十四卦。

这符合清朝人的思路。清代是文字狱最深重的时代(司马公这么大的教训也没教会后人在皇帝面前闭嘴),于是人们想出了种种通过隐晦的方法表达意见。在司马迁墓墙上刻制八卦,大概是想对他也是在大难中才写出了《史记》表达慨叹吧。

一席话似乎说服了小姑娘,虽然她还是嘟囔说导游词就是这么教的,不能随便改……

那,不改也没什么的,这又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

汉武帝的两员大将(汉武帝的三个侍卫代表了半部大汉史)(6)

只有那一抹硬而冷的风,仿佛是忘不掉了——风追司马,朔方的风,让你不能忘怀。

【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