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买粮能感谢农民吗 农民手里的余粮不能卖

城里人买粮能感谢农民吗 农民手里的余粮不能卖(1)

城里人买粮能感谢农民吗 农民手里的余粮不能卖(2)

东北农民这部分粮食不能卖不该卖

最近东北玉米市场收不到粮了。据卓创统计,12月17日的这周全国玉米周度均价收于2533.75元/吨,较上周均价跌13.50元/吨,跌幅0.53%。东北玉米价格略有下滑,购销僵持。有极个别的企业收购价格每吨跌破百元,中粮等多数企业也就是降价10元/吨,当前粮价还是属于高位。粮价不能降得太多,因为市场还在等待着农民卖粮。预测“未来半个月粮价缓慢下降的可能性比较大,农民如无长时间存储的条件与习惯,不要惜售,现在卖粮是较好时机。”那么问题来了,东北农民手里现在还有粮吗?

有!市场调研确认,农民手里还有约1/3的粮食没有卖。现在,贸易商都在盯着这个1/3。那么,这个1/3能不能卖?该不该卖?答案应该是明确的:不能卖,也不该卖。因此,目前的市场行情是涨是跌对于农民手里的这部分粮食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也就是说,别说跌价了,就是继续涨价,农民也不会卖手里这部分粮。贸易商和粮食企业对此应该有所醒悟,早做其他安排,不要再等了,农民留着这部分粮食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说农民手里的这部分粮食不能卖?

十三五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确实“又跃上新的大台阶”。2016年玉米价格大跌以后,加上近几年脱贫攻坚产业扶贫,这几个因素使得东北地区大牲畜养殖得以发展起来。到了2020年,大牲畜养殖业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一是农民的经济能力与农村经营服务上了一个新台阶,规模种养与规模经营上了一个新台阶。二是新冠疫情使得一大批打工的中年青年人回到农村。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没有年轻人是办不到的。

这就是东北农民手里的粮食为什么不能卖的原因,养殖需求太大了。以中等规模户、规模村或者大规模乡镇的形式为主的养殖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产业。最近有自媒体对东北三省一区的119个农村小贸易商进行了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各地发展畜牧养殖集中在养牛业,羊少,猪、鸡更少。粗略统计出来的数据是,这百余个村去年养牛约3万头,今年发展到约8万头。几乎没有养殖空白村了,各种牲畜今年的存栏增幅都十分可观。

发展速度基本一致。黑龙江省大庆市@彪哥-玉:我们镇周围牛、羊、猪舍建得海了(很多)。我们屯子200多户,从2016年玉米跌价开始养牛,现在已经是800多头了。齐齐哈尔@恭喜发大财:以前秸秆没人要,现在地里秸秆都没有了。我们屯总共四五十户,20来户打工的,剩下的一半是种地的一半是养殖的。养殖的一户也有四五十头牛。我们这块儿比2018年养殖翻了几倍。吉林@松原回忆yin:我们村养牛去年一百零几个,今年就二百三十多,羊去年是一万多只,今年是将近两万。吉林省@吉林市长贵AA:我们村养牛去年七百多头,今年是1100来头,猪也是从去年的700多头增加到现在的1100多头。辽宁抚顺:我们夏家堡镇27个自然屯得有1000头牛左右,绝大多数是能繁母牛,转年增长最少要有70%。内蒙古通辽:我们这里苞米没卖的一多半是搞养殖的。我们屯180户,去年养牛不到100头,现在180头左右;羊差不多翻倍,现在3000多只吧。

发展规模都比较大。黑龙江绥化@风生水起8492:我们村1000多户,有800多户养牛,保守估计1万多头。多的一家养40多头育肥牛,冬天要买草。吉林白城@向目标前进:我们村每年牛存栏是五六百头,最近算过差不多1400多头。吉林通化@井底之蛙:我们村去年只养了三四头,今年变成20多头了。辽宁阜新:在阜新、彰武到通辽、开鲁这一带牛增加了五分之二,彰武地区能增加三分之二。我们乡几乎家家都养,全乡差不多四万头,而去年也就一万多头。内蒙古赤峰:我们这去年3000多只羊,今年5000只;牛去年1500多头,今年新增了700多头。这不包括24户养殖小区,一个养牛小区是150头,糟牛(育肥牛)是随用随出的,没法统计。今年还增加了几户养肉羊的;敖汉肉联厂在那里,养殖的糟牛和肉羊都送到那里。养殖是扶贫项目,家家有牛羊。

自留粮已经难以满足本地畜牧业发展需求。内蒙古通辽一网友反映:我们这里大牲畜多,具体的没法统计。我们这个三十多户的小屯子,牛共有500多头,羊有上千只。每家三四十只牛都是少的,国家扶贫发的牛五年内不能卖,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一家发两头牛,现在都发展到十多头了。目前,散养户的养殖量是不容忽视的。内蒙古现在是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而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现在剩的这点粮都不够自己用的,将来有可能要倒流外购。今冬这场雪下得特别大,往年冬天都是放牧,玉米的需求量能少点,但今年根本没法放。内蒙古今年要买草的农户特别多,就因为这场雪,饲料一冬就得增加一倍(内蒙古养殖基数又大)。我家有100来只羊,80多头牛,就比往年的养殖成本翻番了。

为什么说农民手里的这部分粮食不该卖?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这是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结。那么,有没有人测算一下,这份答卷中,农业农村农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应该说,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过程中,农村发挥了最大的蓄水池、最后的缓冲带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把这119个村庄的牛存栏由3万到8万的这种速度,看成是农村吸纳劳动力的幅度。农村形成的这种发展弹性,就是乡村振兴给国民经济的贡献力。

新冠疫情之后,无法返城的农民工,恰与农村农业发展的时机相呼应;而产业发展起来,又与乡村振兴相呼应。2020年中国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也证明了我国农村体制的管理优势。与西方大国不同,我们有严密的村庄系统,加上党政的统一管理,疫情防控中,“中国国情”就是“中国优势”。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那么农村经济在“六稳”“六保”的过程中,更需要继续发挥振兴功能,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做出新贡献。

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也给农村生活一个新的启示:农民要有粮食存储。年初疫情爆发期间,交通受阻,广大农村的口粮供应一时困难。今年,农村地区就涌现出一批粮食加工点,为农民代加工口粮。饲料的存储也是一样,建立适当的存储才能在特殊情况下心里不慌。比如今年内蒙古遭遇大雪,如果储备不足,直接影响生产。今年社会资金进入市场抢收玉米,如果农民把粮食全抛出去,价格还会继续上行,最终农民受损,产业平衡被破坏。所以,农民适当存粮,对农产品保供压力也有缓解作用。如果农村人全都变成消费商品粮商品菜,一旦供应受阻,就会大面积出现问题。而农村保留产销内循环能力,则对“需求侧管理”提供了空间。所以说,农民手里的这部分粮食不该卖。

双循环越来越依靠内循环,内循环没有乡村振兴则不会畅通。中央要求明年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扩大消费包括促进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因此,农村这个经济发展蓄水池不能丢。

来源:中国农网

城里人买粮能感谢农民吗 农民手里的余粮不能卖(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