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白斑病的治疗 谈斑色变

时间已进入7月底,随着气温的升高,近期对虾养殖的外池塘水温已超过20℃,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将进入高发阶段。白斑综合征是对虾的常见疾病,对对虾养殖的危害较大。从发现白斑病毒开始,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到现在依然没有办法彻底解决白斑病毒。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白斑病毒风行大陆、台湾、亚洲养殖业,导致当时主要品种,如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受到毁灭性打击,对虾产量断崖式下降,几乎所有的养殖户是谈斑色变。

对虾白斑病的治疗 谈斑色变(1)

对虾白斑病发病症状

1、养殖虾厌食,摄食减少或停止摄食,死虾空胃。行动迟钝,弹跳无力,静卧不动或游动异常(围着他边在水面兜圈或在水中翻滚),这种行为上异常行为可在几小时内重复出现,直到最后无力活动,腹面朝上慢慢沉到水底,或被其他对虾吃掉。

2、患病的对虾在胸腹部常有白色或暗蓝色的斑点,使整个虾体在外观上呈现一种花斑样改变。而患病的斑节对虾在濒临死亡时则显示出明显变蓝的现象,并多伴有腹部肌肉混浊。一些幸存的对虾可缓慢恢复正常。个别虾可在甲壳、鳃部的表皮下出现大量黑色素斑点。

3、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出现白色斑点。甲壳软化也较常见,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肝胰腺呈棕黄色且易碎。发病的对虾活力下降,应激性下降,病害呈暴发性,死亡率高,因此称为暴发性白斑病。

对虾白斑病的治疗 谈斑色变(2)

南美白对虾白斑病发病特点

1、发病池塘的水质一般情况下还比较正常,不过水质较浓且有机质过多的池塘容易发病,发病较重的池塘亚硝酸盐含量较高。

3、发病时间多集中在养殖的中后期,在对虾长到60~100尾/千克,即在每年的8月和10月份,塘口容易发生这种发病现象。

3、病程长、传染性较强。发病初期,每个塘口约有40~60千克的虾开始在料台和增氧机旁塘底死亡,随着时间推移,死虾量增加,如池塘亚硝酸盐含量居高不下,死亡量会激增,短短三四天会死亡80%~90%,甚至绝收。

对虾白斑病的治疗 谈斑色变(3)

白斑病病因分析

经各研究机构检测分析,目前仍未能准确确定南美白对虾偷死病的病原、病因。根据养虾户的普遍反映和塘口实地检测,认为发生南美白对虾偷死病主要原因有两种:

1、在虾塘水体中生存的条件性致病细菌,在天气变化剧烈、水质富营养化情况下得以迅速繁殖,导致养殖塘口暴发了因致病菌感染引发的对虾“空肠空胃”偷死病。在8月~10月,雷雨天气偏多,下雨后,上层水温低,下层水温高,加上中后期吃料量大,底质污染造成池底细菌大量繁殖,塘底严重缺氧,pH值下降,对虾感染上致病菌一两天以后,开始在塘底和增氧机旁死亡。

2、剧烈变化的恶劣天气,使对虾长期处在应激环境中,抗病能力大大减弱,发病成为必然。这种现象是,大雨过后虾开始大量脱壳,脱壳的虾24小时后才正常进食,这时连续阴雨天,虾壳没长好,应激下又要脱一次壳,这样,虾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细菌或底层缺氧造成虾在池底偷死。

对虾白斑病的治疗 谈斑色变(4)

白斑病的预防措施

所有的白斑病毒病爆发,都离不开两个原因:一是环境紧迫形成的应激,这种应激可能是药物刺激,可能是缺氧,也可能温度变化,也可能是亚硝酸盐带来慢性中毒,二是白虾机体免疫能力的下降。病毒一旦发作,医治痊愈的可能性很低,病毒要预防才有效。

1、要保持水质的稳定,也就是维持相对丰富的藻相与菌相。改善水质环境,可适当施用微生态制剂;保持适当水量和水体稳定,不频繁换水,以提高对虾的抗应激能力或抗病力。

2、注意保持底部清洁,建议养殖中期(30-60天)10天改底一次,后期7天改底一次。能降低底泥中氨氮超标,亚硝酸盐超标的问题,以及缓解对虾养殖后期底部可能缺氧的问题(过氧化钙作用);提高了底泥氧化还原电位,缓解了氧债的问题。

3、内服药饵。白斑病的预防可选用中草药制剂、维生素制剂、保肝护肝产品组成配伍内服。中草药制剂可选用杜仲叶提取物,龙昌幸福100-杜仲叶提取物,主要成分杜仲多糖,杜仲黄酮,绿原酸,抑制细菌,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抗病毒,抑制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性,阻断病毒复制;清除自由基,提高抗应激能力,提高免疫力。保肝产品可选用,龙昌胆汁酸,动物内源性消化液,直接作用于对虾肝脏,保肝护肝的作用更明显。

对虾白斑病的治疗 谈斑色变(5)

如果确定对虾白斑病尚属初发期,大多数对虾胃内充满食物,即可对症治疗。治疗白斑病应以内服药为主,结合水体泼洒中草药制剂及水体消毒。消毒前先泼洒中草药制剂,目的是为了减少死亡。内服药由抗病毒药(大多为中草药制剂)、强抗菌药、保肝护胆药和维生素类药物组成处方。西药对付病毒病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无能为力,而中药可显神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维生素C应选用包囊型,非包囊型维C损耗大,疗效不确定。水体消毒可用碘制剂、海因类消毒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