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乌金山元代墓葬(榆次老城无法相信)

晋中的瑰宝:榆次老城(六)幽境楹联篇

榆次乌金山元代墓葬(榆次老城无法相信)(1)

文/韩静

榆次老城始建于周朝成王九年,这位成王就是“桐叶封弟”故事的主角,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古代,它被称为涂水、魏榆;北魏、北齐时期改成了中都县,隋文帝杨坚开皇七年,改名为榆次县。

上回,我们详细讲到了榆次老城的县衙楹联和文化,其实也没有完全讲完,所以开篇还是继续昨天的话题。

一 瓒侯萧何联

在县衙的东侧有一个小庙,供奉有“瓒侯祠”,里面的尊神便是西汉的开国元勋萧何;

榆次乌金山元代墓葬(榆次老城无法相信)(2)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萧何是比较尊重的,包括汉高祖刘邦自己,也认为大汉能得天下,萧何的功劳要排在第一位,毕竟运筹帷幄才是制胜的关键,他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也颇值得历代官吏学习,因此古县衙是供有萧何的。

这幅联有别于其他单纯说理的楹联,在整个县衙中显得格格不入,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它又出自何人的手笔呢?

不是别人,这正是康熙皇帝的亲笔。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的夏天,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来到了山西,当时恰逢酷暑时节,一行人都给热的是七荤八素。

陪驾的是山西巡抚葛礼,他一看天气这么炎热,要是把皇上再给热中暑了那可是死罪,急忙命下人取来了冰镇西瓜。

榆次乌金山元代墓葬(榆次老城无法相信)(3)

康熙一见,心中大喜,不由得大快朵颐起来;这西瓜是又大又甜,沙瓤可口,把个皇帝算是给吃美了,饱饱的解暑之后,康熙爷一时兴起,提笔写下了这幅联。

以上是个故事,应该有据可查,但是背后的真实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如此。

康熙时期,正是清朝建国的前期,各地的遗老遗少们有不少还谋划着反清复明,榆次就是当时的一个集会的“热点区域”。

康熙四十二年,已经是王朝的太平盛世了,康熙皇帝也终于得空到这里一查,走访情况;

他来到榆次,看到的却不是当年剑拔弩张的局面,而是一派歌舞升平,前明的反对者们也一一过世,再也不复当年,一时感慨,才写下了这幅对联,最后把它送给了当时的榆次知县祖良才。

从那以后,这块御笔亲题的楹联就取代了常规的“明镜高悬”,成了榆次的镇城之宝。

四 四堂的楹联

除了这幅康熙皇帝御笔之外,尚有几幅对联也有意思,比如下面这幅:

治赋有常经 勿施小恩忘大体

驭官无别法 但存公道去私情

这就像古人讲“君子不党”,不搞团团伙伙,小圈子那一套;不是使用国家公器为私人做事情;管理下属也如此,用公道而摒弃私情,不因为小我的感情而影响公义。

榆次乌金山元代墓葬(榆次老城无法相信)(4)

下面这幅也颇有意思:

人人论功名 功有实功 名有实名 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 父必真父 母必真母 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如果其他的楹联还需要解读、评论的话,那么这幅其实基本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也不必在多言。

五 守印大仙

走到最后面,是五堂;这是个比较神秘的所在,又称为“大仙楼”。大仙是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是一座上下两层的建筑,上面供奉的神仙便是守印大仙,狐仙。

榆次乌金山元代墓葬(榆次老城无法相信)(5)

具体这位大仙的来历,至今不可考,只知道清朝时期的一个民间故事讲过一个穷孩子考中举人的故事。

主角名叫柳成,他曾经请过白狐仙当守印大仙;据说还有供黄仙的,不一而足;古代没有照片技术,往往是认印不认人的,所以找一位大神看护自己的官印就成了县官们的头等大事。

堂上一官称父母 莫言当官易 要广施父母之恩典

眼前百姓即儿孙 应知为民难 须多照儿孙以福皇

这是提醒做官的人,百姓不可欺,要真心对待,用心做事。

几幅普通的楹联,却完整的构筑出古人思想的方方面面,确实值得一看,也值得细细品味(韩静)。【轻松订阅 深扒文物山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