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中对孩子的教育有怎样的期望(教育时评家访很重要)

教师家访,是很多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共同记忆。但这些年来,教师家访已经成为一种罕见的现象。

或许是为了寻找回家校亲密合作的“旧日风景”,近日,北京市十部门近日印发《北京市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那么,中小学教师该不该家访?为什么家访日益式微成为一种罕见现象?将家访纳入教师考评体系该不该征求家长的意见呢?下面,围绕这三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该不该家访?

毫无疑问,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家庭、社会、学校形成合力,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任何一方缺席,教育都将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难以短时间见效,所以,家校协作就成了教育成败的关键。所以,国家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基本原则落到实处,并以法律的形式,对家庭、社会和学校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不履行法定义务,就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而如何才能判定家庭有没有履行家庭责任呢?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呢?单纯依靠法院、公安和力量,太过强硬,而社区本身没有执法权也并不具备专业能力,所以,必须依靠也只有依靠教师的力量,才能真正促进家庭履行责任,让家校形成教育的合力,这就是教师家访的法律逻辑和事实逻辑。

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出发,孩子具有天生的向师性,老师走进孩子的家里,考察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会对孩子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促进孩子的成长。

同时,教育还是一种感情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家里,就像走亲访友一样,老师与学生的父母家人成为亲戚朋友,可以有效减少摩擦,形成合力。

另外,教是在家访的过程中,客观上肯定会促进家校目标的共定、理念的共享,方法的共用,最终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局面。

也就是说,教师家访,既有法律依据,也有现实的需要,还能客观上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为什么家访日益式微成为一种罕见现象?

20多年前,家访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近些年来,家访日益式微甚至成为一种罕见现象,需要依靠“纳入考评”来推动呢?

这背后有哪些因素?

很多人认为,这是教师责任心越来越差、时的水平越来越低而对金钱的渴望越来越高造成的。客观说,这些因素并不能完全排除,但我们换一个角度,会不会还有其他因素呢?

我们不妨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家访最普遍。

毫无疑问,家访最普遍的是农村地区和原来的工厂子弟校。农村地区特别是原来的村小,都在一个村子里,吃了晚饭纳凉的功夫,就可以来一次家访。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几乎每天都要家访,因为他上下班都要从我们家门口过,见到我爸爸妈妈就会摆一会龙门阵,那种家访,亲切自然。工厂子弟校也是如此,厂房家属院,也就那么大一块,低头不见抬头见,家访无处不在。这是地理位置因素。

还有对知识文化的尊重因素。由于总体受教育程度低,每家每户有个红白喜事,都要请老师来写对联、当账房先生、做支客司,四面八方的邻居,都会跟老师坐在一起聊天,那种家访,研讨气氛之热烈,远超今天的学术研讨会!

另外还有通讯的因素。在通讯工具缺乏的年代,要进行家校沟通,没有电话、没有网络,只有面谈。所以,距离近,氛围好,又缺乏工具,就给教师家访提供了必要性。

而现在家访越来越少,就是因为少了这三个因素。试想,学生住在很远的地方,老师住在另一个很远的地方,做一次家访,恐怕非得半天一天的时间,还不一定有效,你说行吗?与其跑个通城,还不如一个电话,既方便又快捷!

家访中对孩子的教育有怎样的期望(教育时评家访很重要)(1)

三、将家访纳入教师考评体系该不该征求家长的意见

其实,教师家访日益稀缺,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很多家长并不欢迎。道理很简单,现在人们住在深宅大院,个人隐私保护意识非常强,对面邻居都不认识,更别说带一个非亲非故的人到家里来了。

而从人的心理上来说,家里富有的,住豪宅、开豪车,怕让老师自卑,不愿请老师到家里;而那些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的,又担心老师看不起,也不愿意老师到家里。

加上现在的风气,老师到家里,喝什么水,喝什么茶,要不要吃饭,都够家长纠结很长一段时间了,你说,别人愿意吗?

家访不是教师一方面的事情,访问访问,那还得有一个对象问题。你单方面制定一个家访政策,为什么不征求一下家长的意见呢?

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但这不很容易让人产生“拍脑袋决策”的感觉吗?

四、老师用什么时间家访?如果家长不愿意老师又该怎么办?

最后,我还想谈两个问题,即老师用什么时间家访?如果家长不愿意老师又该怎么办?

老师的工作跟其他工作不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让老师上班时间去家访,课怎么办?老师上班家长也得上班,那也得家长请假等着,你说合适吗?

如果让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去家访,那不是剥夺教师的休息时间吗?即便教师愿意,家长又是否愿意呢?

一旦家长并不同意或者不乐意老师家访,你又要将家访纳入教师的考评,你让教师怎么办?为了应付考评,拍几张假照片、杜撰一个家访记录吗?这不是变相逼着老师作假吗?

家访中对孩子的教育有怎样的期望(教育时评家访很重要)(2)

家访就是填表,就是交差

曾经有一个学校,搞过一个“百人千次家访全覆盖”活动,启动的时候轰轰烈烈,请了很多媒体,连篇累牍报道,一年之后我问那个学校的老师,竟然是无疾而终!

当然,现在还有一种通讯手段,即网络视频电话,美其名曰叫做“云家访”——但就不知道这种方式,和传统的老师和家长围炉而坐的温馨相比,有多大的意义!

总之,家校需要形成合力,但在新的时代,家校如何形成合力,恐怕还需要深入研究,拿出更切实可行的办法,而不是用那个特殊时代的方式,来要求今天的人们。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要,更没有单纯有用的教育方式,走进孩子的心里的教育才是好教育,何必非要用家访,来完成一次作秀之旅呢?

家访中对孩子的教育有怎样的期望(教育时评家访很重要)(3)

家访就是录像,就是作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