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的核心内容及意义(谏太宗十思疏讲解及训练)
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遭挖心、屈原被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余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体会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语言积累与探究
(一)诵读全文,读懂文意
1.边诵读边完成文中标注字词的解释。
臣闻求木(树木)之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得好,安定),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知其不可,而况(何况)于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指帝位)之重,居(处于)域中(天地间)之大,将崇(推崇)极天(皇权)之峻(高峻),永保无疆(无止境)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敦厚),情(性情)不胜(克服)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所有的)元首(帝王),承天景(大)命,莫不殷(深)忧而道著(治理成效显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开头做得好)者实繁(多),能克(能够)终者盖(表示推断)寡(少)。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竭尽诚心)以待下(臣民);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为行路(路人)。虽董(督察)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苟且)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戒慎);奔车(疾驰的马车)朽索(腐烂的绳索),其(难道)可忽(轻视)乎!
君人者,诚(如果,果真)能见可欲(贪图的东西)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则思知止以安人(安民),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养),惧满溢(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则思江海下(居于……之下)百川,乐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则思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慎)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采纳臣下的意见),想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则思正身以黜恶(斥退奸恶小人。黜,排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滥用刑罚)。总此十思,弘(光大)兹(这)九德,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施布)其惠,信者(诚信的人)效(献出)其忠。文武争驰(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君无事(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可以尽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称“豫”,春天出巡为“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不言而化[(百姓)得到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代替臣下)司职(管理职事),役(劳损)聪明之耳目,亏(违背)无为(无为而治)之大道(最高的治世原则)哉!
(二)重点诵读,读出情感
2.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诚恳”。要做一个诤臣,首先要对国君、对国家有满腔的忠诚;同时,又要特别恳切,才容易被接受。
3.文章第1段魏征的情感变化有何特点?请具体梳理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第1段始,说理庄重从容,感情平缓,至“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感情初起波澜:既有对不“积德”却指望“国安”的断然否定,也有不卑不亢的自谦,更有希望太宗无愧于“明哲”的殷殷期望。而“人君”一句感情则再掀波澜,这一句无异于对太宗的当头棒喝:处在如此高位,却“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可怕的后果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吗?
4.第2段,从“凡百元首”至“貌恭而不心服”,魏征的情感又有何变化?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凡百元首”一句转入对历史教训的论述,作者似乎从刚才激越的感情中平息下来,感情委婉深沉。
5.第2段后面的“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应读出什么语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气应深沉诚挚,读出复杂的情感,饱含推心置腹的意味。是提醒,是规劝,也是警告,令人动容。
6.第2段最后的“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读这个句子时,哪个字读得重一点能更好地体现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忽”。这样可以引起唐太宗的注意。
7.文章主要内容在第3段的“十思”。这也是诵读的难点,十个句子结构一致,很容易读得呆板。你认为该作何处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以把“十思”的内容概括为“五戒”。每两句一“戒”。一戒奢,二戒骄,三戒纵欲,四戒轻人言,五戒赏罚不公。诵读时,根据句义关系首先应该把这十个句子分成五个单位。但五个单位之间如果停顿的节奏一样,仍然会显得呆板,表现不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要有轻重和节奏的变化。组与组之间的停顿可稍微长一点,每组句子后一句的前半句,和前一句跟得紧一点,这样和轻重的语气结合,就能把情感的恳切、愿望的强烈表现出来。
8.第3段最后一句要读好句末的语气词“哉”,想一想轻读好还是重读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重读,可以增加表达的力量,以引起唐太宗的重视,也包含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三)重点探究
9.有些汉字历经漫长的演变,义项已经比较复杂。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再查找字典,补充其他常用义项及例句。
(1)人君当神器之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义项及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义项及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董之以严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义项及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义项及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持、掌握。(2)大。(3)督察。(4)选拔。
提示:补充的为“常用”义项,需要大家查字典,自己做出判断。既可以培养查字典的习惯,又能提升辨析字义的能力。
10.本文意在劝说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可谓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文中十余处使用了“则”字,按其用法可以分为哪几类?对“劝说”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用作连词,表示“就”的意思,翻译为“就会”“就要”等。“就会”,既有警示的作用,又有展示美好前景的作用;“十思”其实就是十个“就要”,语气恳切而又坚定。另外,十多个“则”,还凸显了文章严密的逻辑,即“……就会(变坏)”“……就要(怎么做)”“……就会(变好)”。
研读与思辨
(一)把握思路及内容
1.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魏征以“能犯颜直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到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的向背和政权的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2.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地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显得更加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
(2)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很有论辩力量。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3.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首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之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
(2)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1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地引出下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4.魏征劝谏唐太宗“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可概括为哪两个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2)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正身黜恶,赏罚分明,以保持政治的清明;
②生活上,要知足自戒,知止安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保护民力,使百姓安居乐业。
5.文章最后“总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是魏征向唐太宗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征的劝谏了。
(二)体会说理方法
6.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请你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再如,第2段“殷忧而道著”与“功成而德衰”的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的互现,“竭诚”与“傲物”不同结果的比较,“载舟”经验与“覆舟”教训的对照,处处证明君主“积其德义”的重要,主题得到了深化。“奔车朽索”的危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危害与“文武争驰,在君无事”的清明,“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坚定了“积其德义”的信念。
7.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地引经据典,其表达效果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文多次引经据典,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2段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引用《尚书·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载舟覆舟”,总结了历史教训,说明守业之艰难、安民之重要,说明人心的向背将决定皇室的命运。同时,在引述历史教训的最后,化用周公、荀子的话来进行小结,在证据上也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又如在陈述“十思”内容时,作者又多次化用了《老子》《易经》中的话。这些经典中的话流传于世,早已被人奉为至理名言。现经作者援引,融入文中,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也有以少总多、言简意赅的作用,使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具说服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