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不如勤学(好问方能有长进)

●知识和能力是在好问中积累起来的,好问是想干事、干成事的前提和基础

“好问则裕”出自《尚书·商书·仲虺之诰》,意思是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才会丰富。汉代王充《论衡·实知篇》也讲:“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发问。“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权威,想压服伽利略。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同样,牛顿好问,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问,从水蒸气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好问,发明创造了电灯、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1300多种东西。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好问”作为一种求学品质,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勤”。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充分表明他特别注重向别人请教,一遇到不懂的就问别人,这就是所谓的“每事问”。孔子一生都提倡多闻多见多问,认为多闻多问可以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可以都记在心里。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知识和能力是在好问中积累起来的,好问是想干事、干成事的前提和基础。《荀子》讲,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当今时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渐加速,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不坚持读书学习,不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就难以胜任本职,难以完成党和人民托付的使命任务。只有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好问的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从中汲取从政理事智慧,才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干成有益于人民的好事和实事,当好新时代合格的党员干部。

好问不如勤学(好问方能有长进)(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