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朝露的意思(人生如薤露)

南焱十一月初,母亲来北京前,在湖南老家种了两块地,一块种青蒜,一块种藠头她说,等到过年回去时,青蒜、藠头就都能吃了她知道我爱吃藠头,所以特别种了一块地,叮嘱邻居大婶帮助照料,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人生如朝露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人生如朝露的意思(人生如薤露)

人生如朝露的意思

南焱

十一月初,母亲来北京前,在湖南老家种了两块地,一块种青蒜,一块种藠头。她说,等到过年回去时,青蒜、藠头就都能吃了。她知道我爱吃藠头,所以特别种了一块地,叮嘱邻居大婶帮助照料。

老家几乎家家种藠(jiào)头,一般在九月至十一月的秋季栽植,可以吃到第二年开春。藠头的叶片细长,呈棱形管状,颜色偏暗绿,与青蒜的翠绿扁阔叶片不同。藠头的鳞茎晶莹肥白,但不似蒜头那么圆粗。藠头炒腊肉,格外香喷,口感极佳,下酒下饭皆宜。过年时炒一盘上桌,备受欢迎,筷子齐下,瞬间清空,远胜大鱼大肉。

虽然老家常种藠头,自己吃藠头也有多年,但我以前并未留意其在古语中的称谓。直到前不久读到汪曾祺先生的《葵·薤》一文,才恍然大悟,原来古诗文中提及的薤就是藠头。古代的五菜是指葵、韭、藿、薤、葱,薤名列其中,可见薤是古人常食的蔬菜之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提到过藠头的吃法:“其根煮食、糟藏、醋浸皆宜。”

薤,在古诗文中多有出现,汉代著名的挽歌《薤露》或可称始作俑者。“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这首《薤露》的意思是:薤叶上的露水,何等容易消逝,太阳一晒就消失了,第二天早上出来又消失,可是人死去什么时候才会回来呢?据说这首《薤露》出自田横的门客。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派人招抚田横赴洛阳,但田横不肯称臣于汉,在途中自刎。田横留在海岛上的五百门客闻讯,悲伤至极,遂作《薤露》,唱着这曲挽歌,集体蹈海自尽。

薤的叶子细长,不像葱、韭叶粗扁,挂不住多少露水,即便挂上的露水,也很快就流逝、蒸发了。我记得,秋冬寒冷的早晨,田野里一片晶莹白霜,藠头地披着霜露,满眼清冷茫茫,确实令人心生无限凄凉之感。汉代的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由薤叶上的霜露,进而感叹人生之短促,不能不说是十分中肯贴切。已故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曾如此注释《薤露》:露水易干而能复生,人生奄忽却不可再得,人生反不如露水,比对强烈。

田横五百士既哀生命短暂,却不愿苟且偷生,宁愿舍生取义,用短暂一生去成全一个“义”字。此等悲壮,虽千载而下,犹让人震撼。想必五百士和《薤露》悲歌一定感动了很多汉人,至汉武帝时,宫廷乐师李延年特意将其分为挽歌二曲,《薤露》用来送别王公贵人,《蒿里》用来送别士大夫和庶人。

人生如朝露,却一去不复回。《薤露》直接体现了汉代人的人生观。《长歌行》有类似的句子:“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又如《驱车上东门》中提到:“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秦嘉的《赠妇诗》中说:“人生譬朝露。”曹操的《短歌行》诗也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还专门作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哀怜汉末兵荒马乱生民辗转沟壑的苦难时世。曹植也有《薤露》诗,惋叹“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可见,人生如朝露是当时汉人的一种普遍意识,而非个别人的一时想法,在两汉魏晋诗文中不绝如缕。乃至举行欢宴庆典,兴高采烈的高潮之际,却有人起来唱《薤露》,乐极生悲,众人涕泪皆下。这种对生命悲凉的认识和抒发,在古希腊人中也有类似习俗,欢歌宴集之上,让人抬棺材而至,举座气氛遂由喜转悲,知生前欢乐有限而死后暗夜无穷。

世易时移,风俗变迁。随着日后外来蔬菜物种的引进,西红柿、菠菜和莴笋等占了上风。古代本土的五菜种植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除了葱、韭还普及,葵、薤、藿已经少为今人熟知,甚至变得相见已不相识。北方地区现在很少种藠头了,也很少吃这种蔬菜。我曾经在北京多家菜市场寻觅,葱、韭、蒜皆常见,但想找到藠头则颇为不易,偶有寻见,则大抵是从南方运过来的,长叶全部截掉,徒剩鳞茎,颜色也不那么鲜亮。

北方人现在极少食薤,但南方人还是常吃的,湖南、湖北、江西、云南等地还常有种植。藠头除了做炒菜,也是可以腌制的,封在坛中腌好的藠头,味道酸甜而脆,配上辣椒,更可以开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家农村还比较贫困,平时有这种腌制的藠头相佐,便能吞下两大碗米饭。

汪曾祺先生曾经向北京人推荐腌制的藠头,但北京人多用不信任的眼光端详半天,然后望望然后去之。“我曾买了一些,请几位北方同志尝尝,他们闭着眼睛嚼了一口,皱着眉头说:‘不好吃!——这哪有糖蒜好哇!’”汪老本想大肆宣传一番藠头的妙处,见此情景只好把话咽回去了,不由叹息道:“哀哉,人之成见之难于动摇也!”

“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汪老在文中建言,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诚哉斯言。今人倘若食过薤,或者亲眼见一见秋冬时节霜露遍野的藠头地,再读汉代人的诗文,那其中弥漫的悲凉况味,便距我们不再遥远,更可以感同身受了。人生如薤露,古人慨叹非虚,这个比喻实在再贴切不过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