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者的奋斗故事(正青春走近大项目里的年轻人)

建设者的奋斗故事(正青春走近大项目里的年轻人)(1)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者按

建设现代化河南,需要更多年轻人贡献青春力量。

这一代的青年是幸运的,他们生活在一个创业创新天地空前广阔的时代,大量年轻人有机会投身到互联网、直播等新兴业态。进工厂工作、穿蓝色工装还是年轻人的梦想吗?

“五一”劳动节前夕,本报记者走进河南一些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对话坚守在车间一线和项目工地的年轻技术人员和青年优秀建设者,感受他们的工作激情,倾听他们的职业追求,展现新一代青年脚踏实地、埋头奋斗的担当精神。

小焊工的大工匠梦

“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制造的品质,我会一直干下去,并且要干好。”

河南日报记者 陈辉

穿上防护服、拿起焊枪、戴好面罩,“00后”焊工孟江华给人一种成竹在胸、稳如泰山的感觉。

电光石火间,这个21岁的年轻焊工已在中铁装备盾构公司这个大熔炉里淬炼了4年,成长为国际焊接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记者在盾构焊接车间见到了孟江华,聊起为什么选择电焊这一行业,小孟的回答倒也爽快。

“我上初中时不知道努力学习,毕业了亲戚介绍我到郑州铁路技师学院学习电焊,算是误打误撞进来的。”孟江华说,学习电焊的过程是枯燥的,直到来了中铁装备盾构公司实习,才算对职业有了认识,“第一次见到壮观的高科技盾构机,知道它还出口到国外,心里想着要是能参与也挺自豪的。”

一年的实习期里,孟江华格外勤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下班后经常泡在车间“加餐”训练。2020年7月,他在同一批实习生中脱颖而出,正式入职中铁装备盾构公司。

盾构机是个复杂的高端装备,刀盘这一核心部件的焊接质量直接关乎整体制造品质。

“小孟特别爱学习钻研,工作细心有定力,参与过10多个重点项目的刀盘关键焊缝的焊接工作,焊接合格率高达97%~99%,是年轻人中的佼佼者。”刀盘铆焊车间班组长陈承广对这个小徒弟很是满意。

进厂的这几年,孟江华对电焊工作从当初的“误打误撞”变成了“痴迷其中”。2021年12月,从业不满4年的孟江华迎来了高光时刻,他代表公司参加在厦门举行的“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同8个国家和地区的280余位高手同台竞技,最终获得个人赛第三名(一等奖)的好成绩,他不仅是中铁装备最年轻的参赛代表,也取得了公司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同学们都很羡慕我,我也很为此骄傲。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制造的品质,我会一直干下去,并且要干好。”孟江华说,他今年刚评上中级技工,将来的目标是成为高级技师、大工匠。

在盾构车间采访时记者发现,像孟江华这样的年轻技工不在少数。车间负责人介绍,整个生产一线有“95后”技工330人,占车间人数的48%,其中“00后”有108人。

“中国制造的升级正刷新年轻人对工人岗位的认识,我们对技术工人很重视,不仅提供有竞争力的福利待遇,还提供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中铁装备盾构公司负责人说,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制造强国建设的大潮中,成为新时代的“大工匠”。

以氢“蓄能”的科研组

“相比实验室里的研究,我们更关注工业化应用。中原油田绿氢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们小试中试、产业孵化、放大生产的‘主战场’。”

河南日报记者 赵振杰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4月30日,“五一”假期第一天,濮阳市中原油田氢能产业研究院的氢能科研项目组却没有放松。由他们撰写的《氢能产业发展分析及建议》调研报告正进入成稿关键期,多个为濮阳市乃至全省氢能产业发展建言献策的“金点子”逐步完善。

据悉,项目组共6人,年龄均不超过35岁。除了上述调研报告,他们还负责为中国石化正在中原油田建设的首个兆瓦级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提供优化工艺流程等技术支持,为濮阳市制氢及储运扩能提供可行性研究等。“对我们来说,这是机遇更是挑战。”项目组组长陈小敏感慨。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濮阳市将抢跑氢能新赛道作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电解水制氢,且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才算是无碳的‘绿氢’。”陈小敏介绍,中原油田在建制氢项目填补了中国石化绿氢制备空白,也为濮阳市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绿氢生产基地提供支撑。

以中原油田在建制氢项目为依托,中原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起氢能研究所,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随后,濮阳市主动邀请中原油田搭建联合攻关研发平台,提供政策支撑。今年1月,濮阳市中原油田氢能产业研究院正式挂牌,旨在全面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氢能科研项目组成员来自中原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我们原本的专业方向与氢能关联并不大,但氢能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均处在起步期,我们有信心为濮阳市产业发展做好因地制宜的规划。”项目组副组长张丽说。

张丽原本研究油气储运,对储运氢这一产业链条十分关注,“在现阶段,政策红利、补贴力度对下游链条发展十分重要。《濮阳市支持氢能与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发布正当其时。”1996年出生的王平,是项目组最年轻的成员。“相比实验室里的研究,我们更关注工业化应用。”外出调研上游制氢环节后,王平目标清晰,“中原油田绿氢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们小试中试、产业孵化、放大生产的‘主战场’。”

车间里的90后“领头羊”

“在制造业企业,所有的问题都在一线,最好的解题思路来自实践。如果把人比作大树,那么一线就是最肥沃的土壤,只有根深才能叶茂。”

河南日报记者 逯彦萃

“海外用户与国内用户驾驶习惯、审美标准略有不同,要体现这些细微差异,背后有万道工序。”4月30日,“五一”假期第一天,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分公司的工段长王显晔并没有闲下来,而是一直琢磨提升油漆品质的新方案。

这个1994年出生的小伙儿,是上汽集团郑州公司的“元老级”员工,更是大家眼中能文能武的多面手。

2017年上汽落户郑州时,王显晔刚从河南科技大学毕业。作为管培生入职的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大学四年我一直是学生干部,梦想当个改变汽车产业的工程师。”王显晔说,抱有鸿鹄之志的他进入公司就遭到当头一棒:到油漆车间当打磨工。“盯着漆面上毫米大小的灰粒,用湿砂纸打磨平。一天8小时下来,双手泡得起皱。”王显晔说,一天到晚干些芝麻绿豆大的事儿,心理落差相当大。

父母鼓励,领导支持,自身坚持。3个月后,爱思考的王显晔在微不足道的工作中发现了油漆瑕疵的规律,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自此,他像“入了道儿”,越干越深入,越干越有劲,在油漆工岗位8个月,他结合现场实践与专业知识,编写了40多份作业指导书,提升了油漆工作的质效。

凭着敬业与专业,王显晔扎根车间一线,不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他在2018年年初被提拔为油漆组班组长,后又跨界到精试组当班组长,2019年成为工艺部工程师,次年顺利成长为生产工段段长,成了70余名技能工人的“领头羊”。2021年,他带领70多名工友为车间节约成本100多万元。

这几年,王显晔白天与工人一同在车间干活,晚上雷打不动写总结,完成了从基层工人到工程师,从工程师再到技术管理岗的“三连跳”。“在制造业企业,所有的问题都在一线,最好的解题思路来自实践。”王显晔说,“如果把人比作大树,那么一线就是最肥沃的土壤,只有根深才能叶茂。”

始终保有仰望星空的勇气,同时有脚踏实地的毅力。王显晔说,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作为上汽集团的一名工作人员,干好本职工作,不仅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回馈企业,同时也是为了融入时代、融入对国家有贡献的大事业之中。

钟情种“米”的化学博士

“中国正在成为纳米技术的领导者,河南的纳米材料产业化正迎来新的发展时机,推动我省纳米技术快速发展,我们责无旁贷。”

河南日报记者 樊霞 成利军

刘培松种的“米”不是普通的大米,而是以纳米为单位的一种新材料——纳米二氧化硅。4月29日,在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内的河南海博瑞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博瑞),记者见到刘培松时,他正戴着安全帽,在车间里一台主控电脑前分析查看各种数据。

今年33岁的刘培松是杞县人,河南大学化学博士。他痴迷于纳米技术研究,在校期间就获得第四届“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一等奖。

据了解,河南大学非常重视“纳米材料与器件”学科建设,早在2003年就与济源共同建成了纳米材料中试试验基地。该基地研发的多项纳米材料专利技术相继落地转化,已经孵化出10余家企业,并在济源催生出一个纳米材料产业园。

“纳米材料的神奇之处在于,当材料的长度小至以纳米为单位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许多奇异的特性,纳米新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医疗、环保等领域。”一说起自己所钟情的“米”,刘培松滔滔不绝。

在海博瑞担任总经理助理的刘培松介绍,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建成了我省首个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拥有10余家上下游纳米材料公司,海博瑞便是其中之一,石油开采用纳米助剂是刘培松在公司里的主要技术攻坚方向,他成功设计、制备了多种基于功能纳米二氧化硅的采油助剂,一举攻克了纳米材料在油藏高温、高压、高盐等苛刻环境中的分散稳定性难题,产品在多个油田得以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上亿元。

2021年12月,刘培松主持的“石油高效开发纳米助剂”项目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纳米产业技术创新专业赛一等奖。他说:“中国正在成为纳米技术的领导者,河南的纳米材料产业化正迎来新的发展时机,推动我省纳米技术快速发展,我们责无旁贷。”

正是基于这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从2021年5月试产至今,海博瑞在纳米材料产品生产、新技术开发、成本控制等方面齐头并进,多项技术指标居国内同类产品前列,已累计生产各类特种功能纳米二氧化硅产品1.8万吨,销售收入达9500万元。

记者从济源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了解到,济源将为壮大纳米材料进一步招才引智、集聚人才,力争到2035年实现落地科创平台达10家以上,入驻项目100个以上,纳米材料产业集群总产值1000亿元。

健康领域的探索者

“通过研究院的建设将焦作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微生物药物开发策源地。”

河南日报记者 陈学桦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萌萌

“‘五一’节后我们要开展CPC生产菌株代际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丝状真菌CRISPR-AID系统的开发要加快……”4月28日下午,位于焦作市马村区的焦作健康元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会议室内,公司副总经理、河南省健康元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科学家梁恒宇博士正在向项目组成员布置月度科研任务。

健康元集团旗下的焦作健康元是全球最重要的抗感染类药物中间体和原料药制造商之一。梁恒宇所领导的河南省健康元生物医药研究院,是健康元和丽珠两大上市医药集团于2020年10月投资1亿元重点打造的,以生物合成类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为主攻方向的核心研发机构,也是我省“三个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作为80后企业高级研发管理人员,梁恒宇在工业菌株系统代谢工程选育和合成生物学领域已经有了十几年的科研经验。2020年7月加盟健康元集团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先后创建了生物催化、合成生物学、生化原料药、AI制药等多个重大科研技术平台。

近两年来,梁恒宇带领科研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机器学习、基因编辑、酶定向进化、代谢物生物传感器(biosensor)、代谢途径模拟及优化等国际前沿技术,成功构建和选育到多株头孢菌素C、苯丙氨酸、阿卡波糖、莽草酸、左旋多巴、司美鲁肽等药用产物的高产菌种,在原料成本持续走高和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为企业持续降本增效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梁博士是一个严谨务实且极具挑战和创新精神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充满工作热情和人格魅力的人。”焦作健康元人事行政部经理戴孟军如是评价。

对于未来,梁恒宇有着更深远的思考和谋划。“研究院将加大合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面向市场,立足药业,不断增强研究院在集团内的牵动、先导和辐射作用,将研究院打造为绿色医药中间体 特色API 制药用酶 活体微生物基因药物开发四位一体的、国内技术领先的企业核心药物研发机构,并通过研究院的建设将焦作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微生物药物开发策源地。”梁恒宇信心满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