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具体死多少人(最高级别的病毒之一)
文✎昂度科普
编辑✎昂度科普
4月23日,刚果卫生部表明,在其国内发现了一例“埃博拉”确诊病例。
患者从4月5日感染病毒开始,仅仅经过了半个月的时间,就不治身亡,在4月21日去世。
但是该患者在患病长达十多天的时间里,也许已经将病毒传染给了其他人,因此在患者离世后的几天时间里,刚果正在对患者接触过的人进行疫苗接种,以此来遏制病毒的传播。
“埃博拉”病毒的恐怖
其实“埃博拉”病毒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病毒,纵观整个世界医学史,“埃博拉”病毒的发病次数都不是很多,但是每一次发生,都是一场恐怖的灾难。
1976年9月,在埃博拉河流沿岸的村庄,出现了第一例“埃博拉”病毒案例。
当时的患者马波罗洛克拉,他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带血腹泻、呕吐以及七窍流血,当时的医生们都积极给其进行治疗,但是因为不了解起病原因,所以当时的医生并没有将他治好,因此很快马波罗洛克拉就不幸去世。
恰好在当地有一种特别的习俗,在一个人死亡以后,他的亲朋好友会对他的身体进行清洗,然后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水盆里面进行洗手,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团结的象征,但是这一种习俗却让他们全部陷入到了病毒的折磨中。
在死者的身上,有很多的带有病毒的体液,在亲朋好友给死者进行清洗的时候,病毒也被他们带到了洗手盆中,然后通过洗手盆感染到了更多的健康者。
最后直接导致包括护士医生在内的686人集体患病,而就在这686人中,死亡者也高达453人。
好在其中有一位患者出现了出血性症状以后,去往了一家有名的医院进行救助,这才让这些医生见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最后经过好几周的时间进行分析,终于确定这是一种新的人类没有发现的病毒。
1995年,在原扎伊尔也就是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基奎特市,一名已经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医生,正在进行一场手术。
但是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世界上最恐怖的病毒,由于当时他身上“埃博拉”病毒的病状比较轻微,他只认为这是一种小病,于是没有在乎就直接进行了手术。
也正是因为他对于这一场小病的不重视,导致整个城市出现了一场巨大的瘟疫。
在手术之后,他身上的病毒传染到了他的病人的身上,而他的病人在完成手术以后,也成为了一个传染源,开始“帮着埃博拉病毒传播繁殖”,最后整个基奎特市,出现了316人确诊“埃博拉”病毒,其中更是有245人死亡,死亡率高达80%。
在从“埃博拉”病毒被发现到2013年12月之间,“埃博拉”病毒一共爆发疫情多达27次,平均2300多人感染,近1600人死亡,死亡人数占比高达七成。
2013年12月底,“埃博拉”病毒又一次大爆发,这一次的规模堪称是空前绝后的存在,一一名来自内亚的儿童,不慎感染“埃博拉”病毒身亡,而他的家人也因为与这一名儿童密切接触,先后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
之后“埃博拉”病毒便像燎原之火一样,疯狂蔓延,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将非洲多个国家以及美国、意大利、西班牙以及英国等9个国家全部感染。
而这一次的疫情,直接造成了28616人确诊“埃博拉”,而感染后的死亡人数则是高达11310人。
当时的这些疫情国家,都得到了当时医学技术最好的西方科技的支持,但是即使如此死亡率也接近40%。
世卫组织在2022年3月发布了新冠病毒的致死率,数据显示“新冠”的致死率是3.4%,而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最低也有40%。
不难看出“埃博拉”病毒有多恐怖,那么到底“埃博拉”病毒是什么呢?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是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的病毒的统称。
这一种病毒主要感染对象是人类以及灵长类动物,并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性疾病,在战狼2中吴京扮演的冷锋在剧中,感染的病毒,就是这“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进入到人提议后,会迅速开始进行繁殖,然后开始向各个器官进行攻击,让这些器官发生变形 坏死甚至是分解。
在这过程中,病人会出现很严重的内出血,然后引发七窍流血不止。
同时身体内部变形坏死的组织器官,会从口中呕出,最后因为病毒在身体中的大量繁殖,导致广泛内出血死亡,或者“埃博拉”病毒侵入脑部,造成脑部受损死亡。
“埃博拉”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血液和体液进行传播,其中体液包括汗水 唾液以及腺体分泌物,也因为“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方式比较常见,所以“埃博拉”病毒也十分容易感染。
并且至今为止,“埃博拉”病毒并没有任何的针对性的药物,对于“埃博拉”病毒的感染者,我们只能进行针对其病症的治疗,而无法对病毒进行攻击。
也正是因为“埃博拉”病毒如此恐怖,所以世卫组织将其列为了,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
曾经有一位医生是这样说“埃博拉”病毒的:感染上“埃博拉”病毒的人,会在你的面前融化掉,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将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与此同时,“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十分短的同时,黄金治疗期更短,大部分的埃博拉病毒患者在还没有出现病状的时候,就已经宣告了死亡。
像之前讲到的那一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外科医生,在他感染“埃博拉”病毒以后,他最初只出现了发热以及腹泻的症状,此时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而是认为自己是感染了一个小痢疾,所以当他站在手术室给病人进行手术的时候,他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而当4天以后,这一名医生终于出现了病情急剧恶化的症状,但是此时的他已经错失了治疗的良机,身体的大部分器官都开始被“埃博拉”病毒进攻。
并且出现了吐血、便血以及内脏出血等情况,当时的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生了大病,其他医生也立即开始对他进行治疗,但是很可惜,所有的医疗手段都根本来不及救他的命。
在“新冠”疫情中,我们还能见到很多的病人在感染以后,没有打针吃药,只是在家隔离,就彻底好转自愈的情况,这可比“埃博拉”要轻松多了。
中国为啥没有出现过埃博拉病例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埃博拉”这么可怕,并且传染性与致命性都那么恐怖,为什么我们国家似乎从来没有发现过“埃博拉”病毒的病例。
其实主要还是有两点的原因,首先就是“埃博拉”病毒的主要病疫区在非洲。
根据之前的介绍,大家也看得出来,基本上所有的“埃博拉”病毒爆发,都是以非洲为主。
非洲大部分地区的发展都比较落后,在经济水平跟不上社会潮流的时候,非洲的生活也变得十分艰苦,大部分的非洲居民都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当他们长期饥饿以后,就会开始寻找一些,我们不会甚至是不敢吃的食物进行食用,,而就在他们的食谱中,有一种食物就是“埃博拉”病毒的携带者,那就是果蝠。
果蝠是西非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但是同时也是“埃博拉”病毒的主要携带者,“埃博拉”病毒在果蝠体内也不会引起果蝠生病,所以很多的非洲居民就错将带病的果蝠吃进腹中,此时的“埃博拉”病毒就开始对非洲居民进行侵害。
同时,果蝠也是当地的大猩猩与黑猩猩等灵长动物的食物之一,所以“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盛行也就不足为奇。
我们对于“埃博拉”病毒有着相当重视,并且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也十分高,虽然“埃博拉”病毒没有特效药,但是并不代表“埃博拉”病毒无法抑制。
我们能够选择针对“埃博拉”病毒产生的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简而言之是哪里出现问题,就治疗哪里。
之所以非洲出现那么多的“埃博拉”病毒死亡的案例,就是因为非洲有些地区,经济不发达的同时,还战乱不断,导致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一直都没有太大的发展,所以一直以来“埃博拉”病毒的治疗都没有多少进展。
同时我国在防范“埃博拉”病毒的方面,也制定了一些应对方案,每一次“埃博拉”病毒发生之时,都会针对性地颁布一些海关政策。
比如最近的一次“埃博拉”病毒爆发,2019年非洲中部爆发疫情,中国海关开展了严格的防疫把控,对从刚果共和国来华的人员实施身体检查,同时对运往中国的物资也进行了消毒防范。
并且对前往非洲以及来华的人员,都进行了健康提醒,同时在他们出现病发症状以后,立马进行就医,并且进行隔离。
正是因为我们有着完善的医疗设备,以及严格的疫情监控措施,在“埃博拉”病毒肆虐的几十年里,从未在中国出现过大型爆发。
如何预防埃博拉
但是即使是最安全的防御,也会有漏洞,所以我们对于“埃博拉”病毒也不能轻视,,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埃博拉病毒呢?
首先我们要少去疫情区,其实这也不仅仅是对于“埃博拉”,对于所有的传染性疾病都是一样的,任何的传染性疾病,都无外乎三个传播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
只有当三个条件全部满足以后,才会出现疫情的爆发,不论是“埃博拉”还是“新冠”,都有一个传染源。
而传染源主要集中地就在疫区,所以少去甚至不去疫区,可以让我们接触到病毒传染源的几率大大减少,而我们患病的概率也会小很多。
其次就是做好自身防护,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像我们这一次的“新冠”,能够通过接触空气中的飞沫以及直接传播。
所以我们在疫情的时候选择戴口罩出行,切断了飞沫传染的途径,就能减少我们感染的风险。
同样“埃博拉”病毒的传染,是通过体液、血液乃至性传播。
只要我们能够减少与“埃博拉”病患或者“埃博拉”疫区人员的体液、血液与性接触,我们也能减少这一疾病对自己感染的风险。
最后一点就是及时接种疫苗,无论是面对新冠病毒,还是“埃博拉”病毒又或者是其他传染病病毒,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就是及时接种病毒的疫苗。
结语
不论是埃博拉病毒,还是新冠病毒,又或者是其他传染病病毒,只要我们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不去做那些不该做的,积极防疫,积极配合疫情防控。
没感染之前积极预防,感染以后配合治疗,那么所有的病毒,都不会成为危险,最后他们也都将会被我们彻底消灭。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虽然不会结束,但是每一次的胜利者,终将是我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