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ppt试讲10分钟范例(各学科试讲答辩示范)

高中生物备课纸

大学教师ppt试讲10分钟范例(各学科试讲答辩示范)(1)


答案解析


《细胞膜的结构》试讲稿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高中生物组的***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细胞膜的结构》,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咱们知道细胞膜可以有选择的控制物质的进出。

师:那细胞膜为什么具有这种功能呢?这和细胞膜的结构相关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胞膜的结构》。

二、模型展示,讲解新知

师:早在上百年前,科学家们就对生物膜的结构展开了漫长的探索,今天咱们一起穿越时空,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师: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师:同学们,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什么结论?

师:对,生物膜的成分里含有脂质。

师:20世纪初,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且发现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师: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师:很好,说明了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

师: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师: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师:同学们很棒。这个现象说明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师:1959年,罗伯特森大胆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师:那同学们想一下如果细胞膜是静态的,那细胞膜的复杂的功能以及变形虫的摄食运动还能实现吗?

师:对,不能,这也说明了罗伯特森的假设还有待验证,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科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把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进行融合,大家来看一下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这位同学你来说。

师:这位同学说在新合成的细胞当中,既有红色标记的蛋白也有绿色标记的蛋白,且分布均匀。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认真。那么,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师:对,细胞膜可以流动。

师: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这个模型是怎么样的呢?

师:现在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别分发生物膜流动镶嵌的模型,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生物膜都包括哪些成分?

师:同学们真棒!生物膜的成分有磷脂,蛋白质,还有少量糖蛋白。

师:那生物膜的这些成分在生物膜中是如何排列的呢?

师:有的同学说糖蛋白分布在膜的表面;有的同学说瞬脂分子双层排列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还有的同学说蛋白质分子的分布比较多样: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师:同学们,咱们由前面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得出了生物的什么特性?

师:对,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现在咱们来总结一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师:那生物膜这样的结构与功能有没有什么联系?它的功能特点又是什么呢?

三、实验观察,现固新知

师:现在咱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老师这有两个课前准备好的烧杯,在两个烧杯里放入等量的玫瑰花瓣,但在第一个烧杯里加人一定量的15%的盐酸而第二个烧杯里放入与盐酸等量的清水。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烧杯中液体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A同学你来说一下。

师:A同学说加入15%盐酸的烧杯中液体的颜色逐渐变红了,而放清水的烧杯中液体的颜色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认真。那么,这说明细胞膜的什么结构特点呢?

师:对,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并且生物结构与其生物功能是相适应的。

四、小结作业

师: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老师来随机提问一下,看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的怎么样。

师:看来同学们对本课知识掌握得很好,下课以后同学们尝试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一个生物膜模型,看谁制作的又快又好。

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设计


大学教师ppt试讲10分钟范例(各学科试讲答辩示范)(2)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答辩解析》

1.细胞的胞吞和胞吐现象,变形虫的运动和摄食,精卵的识别和融合现象等。

2.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让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的流动嵌模型,它属于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片形式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高中阶段学习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也属于物理模型,通过对物理模型的观察,加深学生的记忆,还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注 点赞 转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