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这两个字怎么写 姜生姜的姜汉字之美
“舌尖上的夏天系列”今天开始啦。
第一次采用投票的方式,请大家帮忙遴选要解的字。
姜是得票最多的。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
姜真的是夏天舌尖的常客呢。
我是四川人,炒菜放姜是常态。北方朋友似乎不怎么吃姜?不过,喝姜糖水,我是到北方才学会的呢。
小儿对菜里的姜甚有意见,每次不小心嚼到,都哇啦哇啦要扒拉出来。但也多次被我请喝姜糖水,从最初的无感觉,到后来觉得不好喝也能喝下去,因为有用。进入自觉阶段,真好。
希望你也慢慢了解姜的好。
2、姓氏
3、牧羊女
4、河水名
答案是什么呢?注意说的是甲骨文的姜的本意。
答案是3、牧羊女。
其实另外三个选项,跟姜后来的意思都有关。
怎么讲呢?我们还是从头来讲。
先看甲骨文时期的“姜”字——
下面画的是一个搂手跪坐的人形,很熟悉,对吗?我们讲“女”字时,见过,甲骨文里“女”字就是画成这样。
再看“姜”的上面,是不是跟下面这个字像呢?
这个字也很形象,画的是羊。
上面两个小山状的东西,画的是羊角。
我们把上下两部分合起来看下——
头顶长着羊角的女子?
没有这类神话传说。
长得像美女的漂亮的羊?
不对。
解释为牧羊的女子,是比较妥当的吧。
米勒 牧羊女
到了金文时期,“姜”字有些变化,但还是看的出来是“羊” “女”。
小篆时期,写成下面这样——
到隶书时期,上面出现了两点,下面的字形也演变得像现在的“女”字。
上面的两点紧挨一横,看上去似乎和小篆时上面的写法,差别也不大。
但是字形进一步演变,到楷书时期,两点的关系和下面的横日渐稀薄,游离,并且由形态相对的两个短斜线,到两个点状,再到楷书时左点右短撇,字形本身有一个因美学标准不同而不断变化的微妙过程(也可以说是以讹传讹的过程),也就看不出和小篆时的关联了。
《说文解字》解释“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
可见许先生写《说文解字》时,姜的本意“牧羊女”已经湮没,以姜命名的,有一条河,也出现了姜姓。
今日关于姜水究竟是哪条河,还有分歧,一说是清江河,一说是岐水。不过两条河都在宝鸡,此地也被成为炎帝故里。
《国语》里说:黄帝以姬水成, 炎帝以姜水成。
清江河
这些意思,跟生姜都没有关系。
今天的“姜”字之所以指生姜,是因为“姜”字太强大了,从指代牧羊女,发展到指养育了一个部落的母亲河,后来又成为了伟大的姓氏之一,更兼并了下面这个字,从而有了生姜之意。
这才是生姜的“姜”的本字。
看着非常陌生对吧?
那看看下面这个字吧,或许有启发。
“畺”是“僵”的本字,僵硬,失去活力的意思。加草字头,指一种植物,可以去寒化僵。
但是这个字,已经很久不用了,所以,大家不认识它了。
再来看一眼吧。
好了,我们测试一下吧。
关于“姜”,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
0人 0%
姜的本意不是生姜
0人 0%
姜本意是炎帝居住的江水流域
0人 0%
姜作为姓氏是后来的派生意之一
0人 0%
姜字后来合并了薑字
姜是一种著名的调料。
姜,味道辛辣,正因为如此,可以去除鱼腥,也可调和海鲜的寒凉。
清蒸鲈鱼时码上葱丝姜丝,四川人还会放几个辣椒,北方的朋友请自行忽略后者。。。
基围虾放姜片也是必要的。
到吃大闸蟹的时候,配个姜末酱油碟。
这两天呢,倒是吃嫩姜的好时候。
吃得惯姜这一口味的,可以来个仔姜炒肉。
吃不惯姜辛辣味道的,可以等着吃腌嫩姜。
糖醋嫩姜芽
甜菜根梅汁腌嫩姜
就是实在不喜欢吃生姜,凉拌菜里放一些,吃的时候拨开了也可以。
生姜末松花蛋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天细菌繁殖非常活跃,适当吃些生姜,可以起到预防肠胃疾病的益处。
夏季若因空调寒气受凉,也可及时喝姜糖水驱寒,效果非常好。不过胜在及时,一般一打喷嚏,就该警惕了。
切姜片熬水,或者买现成的姜糖水冲兑,都可以。
连孔子都说“不撤姜食”呢。
但是用姜也要注意一点,古代医书中就有说: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就是说秋天气候干燥,就不宜多用姜。晚上要休息了,就不要再用姜提阳气。
那一般什么时候吃呢?民间有说法:“早上吃姜,胜过吃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作为佐料放在菜里的生姜,晚餐时吃一点也是没有关系的。尤其在四川菜里,姜、葱、蒜、辣椒、花椒,都是常用的调料。
各种调料:姜末,蒜末,小葱,大葱,蒜苗
我觉得凡事因人因时而异。小儿有时晨起打喷嚏,我会让他喝姜糖水。晚间出现类似情况,我就会谨慎考虑是否要用姜糖水。不轻易用,但也不是绝对不能用。
生姜还是传统治疗恶心、呕吐的中药,有“呕家圣药”之誉。
中医认为生姜能“通神明”,大概因为生姜能提神醒脑,促进血液循环。
可见过长在地里的生姜?我们在阳台的花盘里种过,大家可以试试呢。好养。
姜的叶,有点竹子的风格呢。
拔起来才能看到姜。
来个全景。
好了,该说再见啦。
今天吃点姜?
我们也明天再见!
上期《蜻 篇》测试答案:1 / 本期测试答案下期揭晓 / 敬请期待明日新篇《绿 绿豆的绿》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 一块璞玉写字的手艺人。
文学硕士,临床心理博士生。历任记者、编辑、主编。五四新闻奖获得者。团体心理治疗师,树木投射分析师。
关于每天一个字
每天一个字,每天五分钟,为父母提供素材,和孩子一起亲近汉字。
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每天一个字,订阅阅读。
版权声明
本文由一块璞玉原创,每天一个字独家发布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谢绝其他媒体转载
合作与建议请发邮件至xiongpu@hotmail.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