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第一个故事细节(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长安)

最近一部网剧《唐朝诡事录》以其神奇魔幻的元素、神秘诡异的气氛、悬疑惊险的剧情风靡网络,收视率不断走高。作为推理小说和悬疑剧的爱好者,我自然也要一睹为快,一口气追完,虽然每个案子我基本都在苏无名揭晓答案之前已经找出了凶手,但也不得不承认该剧仍然是国产推理剧中的上乘之作。虽然主打奇幻,但并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架空剧,尽管主角人物都是虚构,圣人、太子、公主也没有点出名字,除了长安洛阳之外的地名也都用的假名,但历史背景却是清楚无疑的,服化道的考据虽说不上多么考究却也中规中矩,所以我也蹭蹭热度,借《唐朝诡事录》聊聊唐朝的故事。

唐朝诡事录第一个故事细节(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长安)(1)

《唐朝诡事录》的故事开始于长安城,也结束于长安城,开篇卢凌风便赞颂“没人不热爱这盛大的王朝,正如没人不热爱伟大的长安”,唐朝的长安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呢?

唐朝诡事录第一个故事细节(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长安)(2)

《唐朝诡事录》故事发生的景云年间,距离都城长安建城已经130年了。有朋友会表示疑惑,西汉不就建都长安吗,怎么长安城才100多年?这是因为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根本就不是一座城。

汉长安城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是在秦都咸阳兴乐宫的基础上重建而成的都城,因为地处长安乡境内,得名长安城,先后有西汉、新莽、汉更始(刘玄)、赤眉帝刘盆子、东汉献帝、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朝代或政权定都于此。

唐朝诡事录第一个故事细节(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长安)(3)

汉长安城地图

公元581年2月,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为帝,建立了隋朝。由于杨坚是以北周旧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汉长安城为都。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这座自汉兴以来已历780年之久的旧都城已不再适合新的大一统王朝的需要。首先,汉长安城历时已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质咸卤,难以饮用。其次,汉长安城北临渭水,由于渭河不时南北摆动,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险。据《隋唐嘉话》记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意恶之,乃移都大兴。”在梦里,洪水泛滥,整个都城都被淹没了,怎么看这梦都不祥,既然水会淹没都城,那就迁都好了。

新的城址选在哪里?当时文帝君臣并不想离开关中,另建新都只是出于对汉长安城本身的不满,与它所处的整体环境没有任何关系,灞河以西、渭河南岸这一区域在交通、军事、经济等方面,仍然是关中建都的最佳位置。对于新都的选址,经过一番认真的调查之后,文帝选在了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之南。从地形条件来分析,由于秦岭山脉在西安城南折向东北,造成西安地区的地形东南高而西北低。发源于秦岭山地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均受到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纵贯今西安东南地区,趋向西北入渭。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区的平原,使其成为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相对而言,只有灞、浐、潏河之间的这块平原最为开阔,东西宽约17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以龙首原为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地形单元。

汉长安城选取了龙首原北地势最平坦的一块,建立起了一代帝都。隋文帝准备放弃汉都,另择新址,龙首原南区就成了首选之地。它相对于北区来说,地势相对起伏较大,愈向东南,地势愈高,但是原面开阔,面积更广,选作都城更有回旋的余地。而且更便于从东西两面引水入城,解决城市用水的问题。同时原南依靠山原,将都城与渭河远远隔开,再无洪水没都的危险。隋大兴城较汉长安城面积大一倍以上,这和龙首原南开阔的地形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开皇二年(582)正月,命宇文恺负责设计建造新城--大兴城,宇文恺把龙首原以南的6条高坡视为乾之六爻,并以此为核心,作为长安城总体规划的地理基础。“六坡”是大兴城的骨架,皇宫、政权机关和寺庙都高高在上,与一般居民区形成鲜明对照。冈原之间的低地,除居民区外,则开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了城市的水域。大兴城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增大了立体空间,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唐朝诡事录第一个故事细节(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长安)(4)

在此之前,从秦汉一直到南北朝,都城之中的城市格局,没有章法,没有布局,皇宫、官署、民居,交错相处,十分杂乱。大兴城的规划吸取了曹魏邺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邺镇东)、北魏洛阳城的经验,在方整对称的原则下,沿着南北中轴线,将宫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郭城则围绕在宫城和皇城的东、西、南三面。分区整齐明确,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京都规划和布局的独特风格,反映了统治者专制集权的思想和要求。特别是把宫室、官署区与居住区严格分开,是一大创新。外郭城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8%,居民住宅区的大幅度扩大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大兴城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为巨大的城市,是汉长安城的2.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

唐朝诡事录第一个故事细节(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长安)(5)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颁诏,任命左仆射高颎为营建新都大监,将作大匠刘龙、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煲为监丞,开始营建新都。第二年三月即已基本建成宫室。同月,隋文帝迁入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自决策建都到迁都,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其建设速度之快实令人惊叹。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人力、物力的组织和管理都应是相当精细和严谨的。当时除外郭城垣还来不及建成外,其他如宫城、皇城、宫殿、官署、坊里、住宅、两市、寺观及龙首、清明、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修建速度相当快捷。这一方面由于新都规划完善,组织施工有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都不少宫殿、官署是从汉长安故城迁建的。如唐玄宗开元初年,长安太庙坍毁,大臣报告说:因为它原是前秦苻坚的太庙,隋文帝迁建于此,故年久朽毁。不管怎样,如此庞大的鸿篇巨制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仍然体现出设计者与施工者的天才神工了。

唐朝诡事录第一个故事细节(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长安)(6)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登基称帝,建立大唐王朝,都城仍为大兴,改名为长安,延续它的辉煌。让我们来看看长安城的布局:宫城、皇城、外郭平行排列,以宫城象征北极星,以为天中;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征环绕北辰的紫微垣;外郭城象征向北环拱的群星。因此,唐人有诗吟“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说的就是这种布局效应。

据宋敏求《长安志》引《隋三礼图》记载,大兴城的街数、坊数的设计也都有所依凭。皇城之南四坊,以象四时;南北九坊,取则《周礼》九逵之制;皇城两侧外城南北一十三坊,象一年有闰,无论事实是否如此,将其解释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设计是都城设计的普遍规律。宇文恺还将风水思想引入大兴城的规划设计当中,大兴城选址在汉长安故城之南,地势敞阔平远,有东西走向的六条土岗横贯,如果从空中俯视西安大地,就能看出这种地面形状很像《易经》上乾卦的六爻。乾卦属阳,称九,自上而下,横贯西安地面的这六条土岗从北向南,依次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唐朝诡事录第一个故事细节(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长安)(7)

从六坡的高度看,地势从南到北渐次降低。那么宫城所处的位置则相对较低。不把宫城设置在最高处是另有原委。根据天上星宿的位置,最为尊贵的紫微垣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有十五颗星环抱着它。紫微垣即有皇宫的意思,皇帝贵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应该相对应,因此,只能把皇宫布置在北边中央位置。而且北边有渭河相倚,从防卫的角度看,也比较安全。

卦论认为初九是潜龙勿用。九二高坡是“见(现)龙在田”,因此只能“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九三之坡,“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如果把百官衙署放在这里,正可以体现文武百官健强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于是宫城与皇城分别被布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上。九五最尊贵,所谓“九五至尊”,属“飞龙”之位,不宜常人居之,便在这条高岗的中轴线部位,东西对称地建筑了两座规模宏伟的寺观,西面是道教的玄都观,东面是佛教的兴善寺,希望能借用神佛的力量镇压住这个地方的帝王之气。中唐宰相裴度曾因把宅第建在这条“九五”高坡上,被人借机诬陷为“宅据冈原,不召自来,其心可见”。其实唐代住在这条高岗上的名臣也不少,比如张说、韩愈、李宗闵、杨国忠、李晟、柳公权。

唐朝诡事录第一个故事细节(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长安)(8)

长安城中东西、南北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为界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隶属万年县,本应有五十五坊,因城东南角曲江风景区占去两坊之地,故实领五十三坊;西部属于长安县,有一市五十五坊。苏无名担任长安县尉,就管理长安城西半部这五十五坊。

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征寓意:108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0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所记载的所谓“五城九逵”。为了避免泄掉帝王之气,隋文帝曾下令宫、皇城之南的居民里坊,取消南北门而仅开东西门。

中国传统风水学在建筑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这一提倡被历代帝王所推崇,长安最初的宫殿建筑均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中国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面向南方。因为帝王是一朝之长,宛如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边,北就是“上”,而坐在南边的群臣则为卑下,南就成“下”了。

唐朝诡事录第一个故事细节(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长安)(9)

此外,将宫城南面之门命名为“朱雀门”,而将宫城内太极宫的北门命名为玄武门,此皆来源传统风水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有其名必有其实,太极宫的北门既然被命名为玄武门,它就必然带有与之对应的“坎”卦之象征寓意(八卦中坎象征陷)。唐初围绕继承皇位而发生的宫廷之战──玄武门事变就在这里发生,恰好与之不谋而合。由此看来,城市街道、建筑的命名大有讲究。

还有,在太极宫中太极殿以北建有两仪殿,“两仪”之称谓也是出自《周易》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外郭城是一个大长方形,面积74.6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城内东西14条大街,南北11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街道的两侧都设排水沟,并种植榆、槐等行道树。其中通往南三门和连接东西六门的六条大街是主干道,宽度大都在百米以上,与之相比,现代北京的长安街最宽也仅80米。最宽的朱雀大街达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轴线,以之为分界,城东属于万年县,城西属于长安县。城的东半部与西半部各有五条南北向的大街,构成街道的对称格局。

唐朝诡事录第一个故事细节(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长安)(10)

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称“里”)。因为街道宽窄不一,排列在街道两侧的里坊也就大小不等。宫城两侧的里坊大体东西宽955米,南北长588米;皇城两侧的里坊大致东西宽955米,南北长808米;朱雀门街东西两侧第一列各9坊东西宽514米,南北长477米;第二列各9坊东西宽661米,南北长477米,三至五列里坊东西宽955米,南北长477米;共五组大小不同的里坊。整个城市以宫城、皇城、朱雀门街为正中,东西两侧里坊不仅两两对称,而且排列整齐。白居易曾写诗形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种描述在唐代诗文中多有反映。

每座坊的四周都筑有围墙,大坊一般开四门,内设十字街,小坊则开东西二门,设一横街,街宽都在15米左右。根据考古发掘了解,十字街将一坊分为四区,在每一区内都还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个小块,分布着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观等。110个坊实际上就是110个小型城池,各坊均采取封闭式管理,坊门有卫兵把守,夜晚关闭,不准出入,“昏而闭,五更而启”。城中实行宵禁(“夜禁”),夜晚街上不准人行走,有军队巡逻。遇到有晚上出门犯了“夜禁”的人则“杖罚”,史书记载曾有过因犯夜禁而被“杖杀”的。许多描写唐代长安的电视剧把夜生活描写的丰富多彩,人们夜夜笙歌、通宵达旦,街道热闹非凡,这是不可能发生的。《长安十二时辰》为了规避宵禁的问题,把故事背景放到元宵节,圣人下令狂欢三天,夜晚不禁,是一个不违背历史事实的聪明作法。《唐朝诡事录》中有卢凌风因追赶凶手被夜巡部队误认为违反夜禁而险些被射杀的剧情,颇合历史真实。

唐朝诡事录第一个故事细节(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长安)(11)

《唐朝诡事录》剧照

外郭城内有东市(隋称都会市)、西市(隋称利人市)两座市场,东市和西市依着皇城南面,互相对称地设置在东西两侧,作为全国交通干线、宽150余米的朱雀大街,横贯城区,从皇城正南方穿梭而过。从皇城正南门朱雀门沿着朱雀门街悠闲自在地往东走三坊之地即为东市,往西走三坊之地即为西市。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大小几乎完全相同,南北长约1025米,东西宽约927米。市场有围墙,开八扇门,内有井字形街道和沿墙街道,将市内分为9区。每个区都四面临街,店铺沿街而设,有饮食店、珠宝店和手工业作坊等。

东、西二市分别设置有两个北门,这四座北门不约而同地面朝朱雀门街这条东西向的交通干线,因此,不论是居住在城区北部的达官贵族,还是居住在城区南部的普通居民,都可方便地购物。此外,东市往东不远处就是长安城的东大门春明门,而西大门金光门就在西市西边不远处,而这两座东西城门以开放热情的胸怀迎接城外各地商人来长安经商贸易,共同书写盛世传奇。长安城的商业大都集中在这两座市场,其它各坊内也有一些零散的商业设施。

唐朝诡事录第一个故事细节(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长安)(12)

东市靠近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等皇城宫殿,所以围绕东市附近,建有众多达官显贵的豪宅大院,因此在东市中随处可见“奢侈品”商铺,属于高端消费人群所处的商务区,出入者以本土权臣显贵居多。西市距三内较远,周围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是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西市商业较东市繁荣,是长安城的主要工商业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因此又被称之为“金市”。

西市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这里有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们多侨居于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里。这些外国的客商以带来的香料、药物卖给中国官僚,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因此,西市中有许多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如波斯邸、珠宝店、货栈、酒肆等。其中许多西域姑娘为之歌舞侍酒的胡姬酒肆,则时有少年光顾。故李白《少年行》就有“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诗句。

唐朝诡事录第一个故事细节(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长安)(13)

唐代的东、西两市虽然繁盛一时,但其实唐朝政府对商业是严格限制的,也就是所谓的坊市制度,城内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分开,百姓以及商户必须在政府所设置的固定的市场内进行交易,在居住的坊区进行交易是不被允许的。整个长安城的商业贸易活动被严格限制在两市进行,对于面积约87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唐政府对东、西两市实行严格的定时贸易与夜禁制度,两市的大门,亦实行早晚随唐长安城城门、街门和坊门共同启闭的制度,并设有门吏专管。日中击鼓二百下开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也就是交易时间仅有中午到日落的半天时间。两市位置均在长安城偏北,如果住在城南端的市民要去两市购物,步行来回是相当紧张的,因为市场关门的同时坊门也将关闭,还要在宵禁开始之前赶回家,时间非常有限,这也大大限制了商业活动。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夜市场景在现实中基本不会发生。不过随着中晚唐政府控制力的减弱,晚间的商业活动也开始出现,但绝不是主流。

政府在两市设有行政管理机构——市署,市署的行政长官——市令负责市场交易、物价、度量衡器物的管理。他们的办公室就在市中,被称为“旗亭”,多在高处的位置,使得他们在楼上就能够清楚地看到市场内的情况。而在市的交易秩序方面,政府为了维护这种市的正常经营,就必须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密的监管。在度量衡的标准化、监督商品质量、物价的监管方面,唐朝政府都保持着很强的力度。《唐朝诡事录》中有苏无名与西市令康元礼交涉的情节,康元礼还是中亚粟特胡人,充分体现了西市的国际化背景。

唐朝诡事录第一个故事细节(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长安)(14)

《唐朝诡事录》苏无名和康元礼剧照

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大唐盛世的结束,长安城也随着大唐王朝日渐衰落。黄巢起义严重破坏了长安城,“黄巢据京师,九衢三内,宫室宛然。及诸道兵(官军)破贼,争货相攻,纵火焚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此后的藩镇战争更是雪上加霜,李茂贞入侵长安,又是一番烧杀抢掠,“宫室廛闾,鞠为灰烬,自中和以来葺构之功,扫地尽矣”。赶走李茂贞控制关中的朱温给了奄奄一息的长安城最后一击,天佑元年(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下令长安百姓按籍迁移,拆毁长安宫室、房屋,将木料顺渭水漂下,在洛阳营建宫室。辉煌了300多年的长安城彻底毁灭,隐入尘烟,“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成为永远失去的回忆。

唐朝诡事录第一个故事细节(唐朝诡事录背后的长安)(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