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要求 统编语文教材的四大变化

统编《语文》教材的四大变化周瑾言,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要求 统编语文教材的四大变化?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要求 统编语文教材的四大变化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要求 统编语文教材的四大变化

统编《语文》教材的四大变化

周瑾言

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个科目,将全部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在三科当中,统编《语文》教材最受社会关注。在此,我们邀请参与教材编写的专家为老师、学生和家长解读其中的变化。

变化1

先学识字再学拼音

打开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学了”的栏目,在“我上学了”之后先编排了一个识字单元,之后才是拼音教学。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变化,即编排顺序是先识字再学拼音。

这么多年都是先学拼音再学汉字,为什么统编《语文》教材要改变惯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先云解释,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习语言和汉字,而不是拼音。这种变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与识字的关系,即识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小学生先学拼音再学汉字的教学有一些问题。比如,小学生识字量少,学会拼音后,可以借助拼音读文章。但很多学生偷懒,很多字即使会认,也不愿意巩固记忆,而是借助拼音读字音。

实际上,我国的语言环境早已发生改变,生活中到处都是识字资源。比如,逛公园、坐电梯、乘火车的时候,父母都可以随时随地教孩子认字。可以说,现在学龄儿童对汉字的熟悉程度比拼音的熟悉程度要高,很多孩子入学前就已经在学语文、用语文。

调查显示,90%的学龄儿童入学前都认识“天”和“人”,而80%的学龄儿童认识“地”。所以,统编《语文》教材在“识字”单元,呈现给一年级新生的第一课是学认“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字。“由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提高心理接受程度,缓解学习语文的压力,降低学习难度,减少畏难情绪。”陈先云说。

当然,拼音的作用不能忽视。低学段的学生识字量小,他们借助拼音能够阅读较长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方言地区,拼音对于学习普通话尤为重要。此外,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他们在入学前虽然认识了一些汉字,但对字义不一定理解,需要借助拼音,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待获得一定语文能力后才能扔掉这个拐棍。因此,拼音的作用很重要,还是应该学习的。

变化2

大量增加古诗文篇目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与尝试。

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共编排了129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数的30%。其中,古诗词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除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初中有古诗文132篇,也比以前略有增加,从《诗经》到清代诗歌,从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呈现。

小学古诗文中,一部分是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篇目,还有一部分是儿童在阅读白话文时已经了解过的。比如,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每学期安排一篇文言文,如《司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学生们对这些课文的白话文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而且所选文言文的篇幅短小、文字简练,有时候一篇课文只有三五句话,小学生学习起来不会觉得吃力。

与以往不同的是,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大大加强了古诗词的积累量。据了解,教材中除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75首古诗词外,还选入了适合小学生阅读、背诵的古诗词540余首。这些古诗词多数没有以课文的形式出现,而是增加在课后的“日积月累”这个栏目中。该栏目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背诵、积累,但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对诗人表达的感情不要求掌握,等学生达到一定的年龄,便会自通其义,在生活、工作中自如运用。

在文言文的学习安排上也有所调整。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过去,文言文是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编排的,而统编教材将文言文教学提前到了小学三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难度和数量。

此外,小学统编《语文》教材还增加了很多成语、名言警句、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文化常识等内容,以期通过积累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底子。而初中的《综合性学习》,则围绕“友”“信”“和”等传统文化关键词,设计了一系列专题活动。

变化3

“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现在语文教学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教辅,很少读课外书,所以语文素养无从谈起。”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认为,“某种意义上,统编《语文》教材‘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据了解,统编《语文》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到了语文课程体系,抓住读书兴趣培养这个“牛鼻子”,大大增加了延伸阅读量,努力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每本教材都有系统的书目安排,告诉老师、家长和学生在每个学段需要读什么书。七至九年级的每册有6个单元,都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八至九年级每册设置1个“活动探究”单元,突出任务性学习理念。

这套教材还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包括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如,小学低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高年级和初中有《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初中教材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教读”课主要由教师讲,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加上课外阅读,形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教育专家认为,学生要在语文学科上脱颖而出,应具备以下特质:具备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书面表达有条理,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统编《语文》教材的投入使用,正是希望帮助学生培养这些能力。

变化4

强调语言表达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在强调阅读的同时,还强调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相比以往《语文》教材的一大重要变化。

统编《语文》教材每一册的每一模块都设置了“口语交际”栏目,突出对口语表达、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此前,2001年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曾首次将“口语交际”提升到和“阅读”同等的地位。但十几年过去,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上,这一块内容仍旧比较弱化,教师教完课,在学生身上体现不出效果,令“口语交际”处于可教可不教的尴尬境地。所以,统编《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力图改变这种状况,提升“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性。

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口语交际”内容的编排上,每册编排4次(六年级下册为3次),其中1次以功能交际为主,涵盖了倾听、表达和应对等口语交际目标。不同话题侧重不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结合每一次交际活动,以小贴士的形式,单独列出几项要点提示,让学生不但明确本次口语交际活动的目标和要求,还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

统编《语文》教材也重视书面表达,即习作训练。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组织独立的习作单元内容,是这套教材体系结构上的重要突破。按照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规律,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册安排一个习作单元,聚焦习作能力发展的某一方面,加强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使习作教学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旨在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重阅读轻习作的状况。

相关链接

《历史》教材增强国家领土主权意识

统编《历史》教材通过具体的史实使学生具有国家领土主权的意识,包括国土和海疆意识。

教材中对历史上中国的疆域演变与发展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尤其是对我国边疆地区如西藏、新疆、东北、西南等地区,以及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所有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了有历史依据的论述,阐明这些地区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历代中央政权对这些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例如,对钓鱼岛及附属岛屿史实的描述,表明钓鱼岛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明清时期已将钓鱼岛列入防区,置于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

教材注重体现时代发展的最新成果,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五个认同”和“四个自信”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论述历史进程中与这些方面有密切关联的史事,凸显教材的时代性。

革命传统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教材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通过具体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局面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道德与法治》教材设“中国梦”专题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内容,并专门设置了“中国梦”“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专题。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小学阶段通过春节、清明节等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和传统礼仪,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古代科技成就等,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初中阶段在不同类型活动中引用、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观念、人物、故事等,以此引导学生感受自身成长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

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珍视祖国的历史。例如,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等细节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如,选取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史实,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建党、建军和建国等重大革命事件,邱少云、雷锋等典型英雄人物,突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在法治教育方面,有机融入法治知识,注重培养法治意识,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把小学六年级上册和初中八年级下册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其他册次教材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小学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规、6部条例和司法解释。

来源:北京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