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疫苗接种时间和方式(初春时节正值麻疹高发期)
长城网3月16日讯(记者 崔梦琳 通讯员 郭玉钗)据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麻疹发病率较往年幅度下降,发病人数明显减少事实证明,接种麻疹类疫苗,是控制和消灭麻疹的有效措施目前,正值麻疹高发期,接种麻疹类疫苗是控制和预防麻疹最简便、省钱、有效的措施为了让广大市民更加了解麻疹,并科学预防麻疹,特邀请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管理所主任医师郭玉钗为大家介绍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麻疹疫苗接种时间和方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麻疹疫苗接种时间和方式
长城网3月16日讯(记者 崔梦琳 通讯员 郭玉钗)据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麻疹发病率较往年幅度下降,发病人数明显减少。事实证明,接种麻疹类疫苗,是控制和消灭麻疹的有效措施。目前,正值麻疹高发期,接种麻疹类疫苗是控制和预防麻疹最简便、省钱、有效的措施。为了让广大市民更加了解麻疹,并科学预防麻疹,特邀请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管理所主任医师郭玉钗为大家介绍相关知识。
一、得了麻疹有什么症状?
目前,感染麻疹的人群主要集中在1-5岁儿童。麻疹的潜伏期为10—14天,发病后,典型的症状为烧三天、出三天、退三天。早期有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及皮肤斑丘疹。同时,常伴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发热后3--4天开始出疹。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四肢,同时伴有高热,体温可达40--40.5℃。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疹退后,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7--10天痊愈。病情严重者,可引起肺炎、脑炎、视神经萎缩等并发症,预后较差。
二、麻疹是怎么传播的?
由于麻疹病毒主要存在于发病初期病人的口、鼻、眼、咽分泌物及痰、尿、血中,通过病人打喷嚏、咳嗽等途径将病毒排出体外,并悬浮于空气中,形成“麻疹病毒气溶胶”。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因此,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三、麻疹能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吗?
不能,人为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病人是唯一传染源。急性患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无症状带病毒者和隐性感染者较少,传染性也较低。病人发病前2天至出诊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出诊后逐渐降低,疹消退时已无传染性。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膜分泌物均含有病毒,恢复期不带病毒。
四、得了麻疹有什么危害?
麻疹的主要危害是患病后的并发症,主要的有喉炎、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脑炎、神经系统病变等。由于麻疹病毒本身可导致整个呼吸道炎症。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吸气性呼吸困难等,严重者需行气管切开术,否则可窒息死亡。脑炎等神经系统病变,可出现智力低下、癫痫、瘫痪等后遗症。
五、如何科学预防麻疹?
由于麻疹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此,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开窗通风换气,打喷嚏、咳嗽时要用手绢捂住口鼻或戴口罩,擦过鼻涕或口水的卫生纸或手帕不可乱丢或借别人用,应及时处理。在麻疹流行期间,不要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免感染。从我国免疫规划的历史看,麻疹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与疫苗接种情况密切相关,为此,接种麻疹类疫苗是预防麻疹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六、儿童得了麻疹怎么办?
目前,治疗麻疹没有特效药。儿童得了麻疹,主要是对症治疗,加强护理。为此,儿童患麻疹后,要及时就医,防止病情加重引起并发症。同时,家长在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卧床休息。患儿应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室内宜安静、温暖。患儿应注意保暖,衣被穿盖要适宜。
2.保持空气新鲜。室内应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空气不宜过于干燥,保持一定的湿度。
3.隔离。禁止患儿与其它儿童接触。出疹5天后即无传染性,不必再行隔离,如并发肺炎,应延长隔离期至疹后第14天,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21天。
4.皮肤护理。患儿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被。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勤换内衣,勤剪指甲,防止患儿指甲抓痒引起继发感染。
5.饮食护理。饮食以易消化富含营养为原则,少食多餐。多给孩子喝热水,以利于出汗和排尿,促进排毒、退热、透疹。
七、患儿家长应如何防护?
1.家长护理麻疹患者时应做好自我防护,带上口罩,减少交叉感染。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不要随意用手抹眼擦鼻。
2.勤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患儿衣被及玩具每天曝晒2小时以上。
3.补充营养,多喝水,饮食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同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4.生活规律,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八、哪些人不能接种麻疹类疫苗
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以及硫酸卡那霉素过敏者。
2.患有急性病、严重慢性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3.妊娠期妇女或3个月内准备怀孕、以及哺乳期妇女。
4.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
5.注射免疫球蛋白后,间隔不足3个月者。
6.患有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