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

黄昏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企鹅”

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1)

图注:在海中游泳的黄昏鸟,图片来自网络

连续介绍了10期《中国百年十大恐龙》,之后又介绍了一些其他古生物,今天终于可以重新回到神奇的西部内陆海继续我们的“西部内陆海之歌”啦,介绍一种生活在这里的神奇潜水鸟,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昏鸟。


马什的潜水怪鸟

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2)

图注:黄昏鸟的部分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3)

图注:1926年发现的黄昏鸟头骨线图,可以看到嘴中两排细长的牙齿,图片来自网络

马什在观察了化石之后确定这是一种没有翅膀的潜水鸟,但是化石中缺乏头骨让他无法完全复原这种史前大鸟的样子。1872年,马什将发现的鸟类命名为黄昏鸟(Hesperornis),属名意为“西面的鸟类”,因为化石发现于美国西部。就在马什命名黄昏鸟之后不久,他的学生托马斯·拉塞尔(Thomas H. Russell)就在堪萨斯州西部发现了黄昏鸟的完整头骨,在看到其嘴巴中细长的牙齿后,马什宣称这种鸟类是链接鸟类和爬行动物的中间环节。


为潜水而生

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4)

图注:黄昏鸟的骨骼图,图片来自网络

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5)

图注:黄昏鸟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马什对于黄昏鸟的判断非常准确,它的确是一种不会飞的潜水鸟。黄昏鸟看上去就好像是鸬鹚和企鹅的混合体,黄昏鸟的体型很大,最大可达1.8米,等于一个高个子的人的身高。

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6)

图注:黄昏鸟的细长头骨,图片来自网络

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7)

图注:国家地理制作的影片《海怪》中复原的黄昏鸟,图片来自网络

黄昏鸟的脑袋长,角质的嘴巴很尖,在其嘴巴中长有两排尖利的小牙齿,这样的牙齿能够咬住滑溜溜的鱼类。黄昏鸟的脖子较长,连接着脑袋与身体,在其胸部两侧长有迷你的翅膀,这对小翅膀退化到仅剩下一根小骨头,这是高度适应海洋生活的结果。与短到可以忽略的前肢相比,黄昏鸟的后肢长而健壮,在脚上共有4个脚趾,黄昏鸟的脚趾之间并没有类似鸭子那样连在一起的脚蹼,取而代之的则是花瓣状的脚蹼。

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8)

图注:潜水捕鱼的黄昏鸟,作者:劳尔·马丁,图片来自网络

没有双翼的黄昏鸟已经彻底失去了飞行能力,但却是游泳的一把好手!黄昏鸟不仅有流线的身体外形,有力的长蹼的双脚,还有加重的骨骼。当进入水中时,黄昏鸟就像飞翔在天空中的鸟类,在海中自由的遨游。


黄昏鸟的大家庭

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9)

图注:编号为AMNH FR 5100的黄昏鸟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当马什在1872年命名了黄昏鸟属之后,越来越多的黄昏鸟化石在北美洲被发现,根据这些化石也建立了更多黄昏鸟的种。在黄昏鸟属下一共有11个种,除了在北美洲的种,Hesperornis rossicus发现于俄罗斯的伏尔加格勒附近(曾经的斯大林格勒),显示黄昏鸟的生存范围远及欧洲。

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10)

图注:黄昏鸟目的家族树,图片来自网络

黄昏鸟所在的黄昏鸟目自成一目,共有11个属,大部分都产自北美洲的海相沉积地层。最早的黄昏鸟目成员在距今996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早期就已经出现,整个家族直到白垩纪末期的灭绝事件才完全消失。黄昏鸟目曾经遍布于北半球西部的海洋中,其中以北美洲的西部内陆海最为常见。


遨游于凶险内海

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11)

图注:遭到海王龙攻击的黄昏鸟,作者:Dan Varner,图片来自网络

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12)

图注:一只剑射鱼正在追杀黄昏鸟,来自BBC《与海怪同行》,图片来自网络

黄昏鸟生存于距今8350万至78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生存地域在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向北直到加拿大北部,此外在欧洲的北海也有它们的踪迹。黄昏鸟生活的海洋危机四伏,以其生存的西部内陆海为例,这片将北美大陆分开的海洋中生存着大量的凶猛掠食者,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海王龙、白垩刺甲鲨、剑射鱼等。对于可怕的掠食者来说,黄昏鸟只能算是小点心,捕杀它们并不困难。古生物学家曾经在一具海王龙的胃里发现了黄昏鸟的骨头,这是最有力的证据。

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13)

图注:博物馆中的黄昏鸟模型,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海洋中充满了危险,可为了生存,黄昏鸟必须进入海中捕食,它的的食物主要是各种鱼类和头足纲动物。其实黄昏鸟并不是终生生活在海中的,它们只有捕食的时候才会入海,其他时间则是呆在海岸或者海岛上。与在海中的敏捷相比,陆地上的黄昏鸟非常笨拙,走起路来很慢,就好像企鹅一样。黄昏鸟会在陆地上建立简单的巢穴,然后产卵繁殖,刚出生的小黄昏鸟会得到父母的养育,直到能够独立生活为止。

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14)

图注:黄昏鸟一生在海岸和大海之间切换,图片来自网络

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15)

图注:在海浪中的黄昏鸟,背后有两只无齿翼龙飞过,作者:Douglas Henderson,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回到8000万年前的西部内陆海,在怪石嶙峋的白垩纪海岸边,你能看到大群的黄昏鸟站在礁石上,它们有的在争斗、有的在交配、有的将刚刚捕获的鱼喂给宝宝。黄昏鸟就像企鹅一样聚在一起,发出响亮的叫声,它们伸长了脖子凝望着平静的蓝色大海,尽管海底潜藏着危险,它们依然会勇敢的跳入海中寻找食物。当黄昏鸟们迎着海浪前进时,它们是这片海洋中最美的风景。


参考资料:

1.Keiichi Aotsuka; Tamaki Sato (2016). "Hesperornithiformes (Aves: Ornithura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Pierre Shale, Southern Manitoba, Canada". Cretaceous Research. in press. doi:10.1016/j.cretres.2016.03.003.

2.Perrins, Christopher (1987) [1979]. Harrison, C.J.O., ed. Birds: Their Lifes, Their Ways, Their World. Pleasantville, NY, US: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Inc. pp. 165–166. ISBN 0895770652.

3.Marsh, Othniel Charles (1880): Odontornithes, a Monograph on the Extinct Toothed Birds of North America.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

白脸颊灰背黑脑壳的鸟(潜入白垩纪海洋的)(16)

图注:生活在洞中的掘奔龙,图片来自网络

下期预告:

恐龙生活在陆地上,这已经是无需解释的事实,但是几年前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会打洞而且经常呆在地下的恐龙,这种神奇的恐龙就是掘奔龙——白垩纪的地下工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