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退休(永不退休的人生是怎样的)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
这个国庆,《夜读》将带你与五位国之大家一一照面。
他们是“顶流”,为国为民做出了不起的贡献,担得起我们最深的敬仰和尊崇。
他们是历史,目睹过 “落后就要挨打”的羸弱,鞠躬尽瘁至老不休只为撑起一方天地。
他们是“镜子”,若你迷茫了失意了,就对着这些宝藏级爷爷奶奶“照一照”,传奇的人生会给你感动、智慧与勇气。
愿时光,永远绕着他们走。愿你,更早知晓他们的事迹。
今晚,《夜读》国庆专栏《我有国士,天下无双》第一期以10个“一”,带你走近101岁的“七一勋章”获得者、两院院士陆元九。
99岁那一年,陆老办理了退休手续。在航天界,他是两个特批永远不退休的人之一。他的名言是,“上天的东西,99分都是不及格!”
《陆老的10个“一”》
01
第一个
在今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里,
不知还有多少中国学子知道,
1949年,这里曾有一位他们的前辈,
在29岁的年纪书写了异国他乡的传奇,
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
他的名字叫:陆元九。
这个博士学位,
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最难读的,
专业程度很高,
课程更比普通的博士多一倍。
究竟有多难?
其时,第一个博士是陆元九,
第二个博士也是中国人,
第三个呢?
没有了。
陆老后来回忆说,外国人不敢读,
但他远离故土来这里,
不是为了轻车熟路
就是要“学点新东西”。
02
一个概念:惯性导航
陆老是我国惯性导航技术的奠基人。
那么,问题来了:
“惯性导航”究竟是什么?
这个陆老用半个世纪之久做的一件事,
对我国的航天有何意义?
我们不妨看一个通俗的解释:
陆老的工作是为不同型号的火箭装上“内耳”,
让火箭可以在茫茫宇宙中,
不依赖任何环境、不受任何干扰地、
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坐标。
陆老撰写的《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教材,
至今仍是每一个航天系学生的案头书。
为了编著这本书,他把自己锁在屋子里面,
特别跟家人和朋友规定好,
有急事才可以敲门叫他出来,
否则他是不会走出房门的。
03
一个信念:学好科学救中国
陆老是我国第一批航空系大学生,
他考上大学的那一年,七七事变发生。
毕业时,日军把很多教室夷为平地。
他把毕业论文从瓦砾堆里翻出来,
一本《英汉字典》上,嵌着弹片。
时至今日,年逾百岁的他听力下降,
但有一段旋律陆老却记忆犹新,
在耳边,也刻在心里。
那是抗战时期东北学生的歌声: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烽烟弥漫的求学岁月,
坚定了陆老报国的心志。
但他对祖国的爱不只是一种情感,
而且是一个明确的目标。
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后,几经周折
他获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
记者王宁:那个时候在美国,您可以申请美国国籍,但您没申请。
陆元九:当时美国种族歧视很厉害,我从重庆飞到印度,从印度坐船经大西洋到美国。在那个船上我要吃面包,被美国人骂了一顿。
王宁:骂您什么啊?
陆元九:就说不要脸,因为根本看不起中国人。你走到船上好好的,他伸腿把你绊摔跤,他在旁边笑。
王宁:以您的脾气,您当时不回击他们吗?
陆元九:哪里敢啊,那是美国人的兵船,他们都是一大堆人在一块,我是一个人。
王宁:那为什么当时还必须得出国去读书呢?
陆元九:解放前中国受人家欺负到什么程度,像“九一八”,日本占了东北,那些流浪学生唱的歌,你们不知道啊,多么爱中国。所以我们从小的时候就有一个中心口号,“学好科学救中国”。
04
十一年
“我是中国人,回去给中国人做点事情。”
1956年,陆老克服重重阻挠办好手续,
和妻子、三个孩子从旧金山
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
23天后,一家人抵达香港,
走过罗湖口岸的九龙关口,
身后的铁门“哗啦”一声关闭,
这成为陆老一生中永远的记忆。
“那几分钟就像从一个世界
走到另外一个世界,
我那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回国什么叫祖国”
11年游子的生活,终于结束了。
回国后的陆老,
全身心投入到航天事业的建设中。
而他回国的这一年,1956年,
后来确认,是中国航天元年。
65年后的今天,
中国航天事业经无数航天人
的努力成绩斐然,
中国的空间站是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
05
一张全家福
自1937年离家赴重庆读大学起,
陆老与父母一别就是19年,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
其间他与家人几度音信全无,生死未知……
陆老回国的护照是一张全家福。
离家的时候,他是一个人,
回家的时候,他给父母带回一个家。
老父亲给自己的孙子孙女起名:
怀来、怀新、怀中。
来,是老家安徽怀来。
新中,是新中国的意思。
06
一根金丝连接线
陆老家的客厅里,
摆放着一个火箭模型,
型号是长征三号。
25年前,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经历了星箭俱毁的发射失败。
他带领团队在现场工作了四个月,
一天要吃平常四倍量的安眠药。
最后,发现问题源自
一根金丝连接线的断裂。
当大家都在为解决了问题而开心的时候,
陆老提出,必须要回答金丝断裂的原因!
经过多次重复试验失败飞行的全部遥测数据,
最终完成了故障技术归零。
从此以后,
“故障归零”成为了中国航天的硬核标准。
那一年,他76岁。
07
差一分也叫不及格
严格,是与陆元九共事过的人,
对他的一致评价。
航天工作的特殊性质,
决定了对质量、安全的极高要求。
陆元九常说:“对上天产品,
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
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
这种严格,体现在他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
评选成果奖的时候,有人建议用举手表决,
可陆老坚持一定要看到所有的报告,
哪怕发现一点儿问题,
他也会马上到基层单位去调研。
参加研究生论文评审的时候,
学生们最怕他在现场。
他的批评从来不会拐弯。
08
一个特殊的房间
陆老的家里有一个房间,
近十年了,始终保持着曾经的样子,
轻易不许旁人进入。
那是老伴儿王焕葆的房间,
从美国读书开始,王焕葆陪伴了他将近70年。
▲陆老和妻子王焕葆
在三个孩子的眼里,
无论这个家经历怎样的风雨艰难,
妈妈王焕葆脸上的表情都是温和而平静的,
她从没有当着孩子面流过一滴泪。
在王焕葆生病的日子里,
陆老一度出现焦虑抑郁的症状,彻夜不眠。
老伴第二次手术,通过直肠造口排便,
伤口有炎症,不能使用通用的粪袋,
陆老就想办法把手纸卷成四边形,
自己做了一个专用的粪袋。
照顾老伴的责任,
让他重新定义了自己的生活。
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就是为了她的幸福而做她需要的事情。
王焕葆离世后,
陆老坚持住在有这间屋子的家,
有人劝过他,也许疗养院的照顾更专业,
可是他不能接受。
这是他和老伴生活了20多年的家,
家不是房子,是亲人。
房子不是家,亲人在一起才是家。
▲陆老和妻子王焕葆身着红毛衣,开心得像两个小孩。
09
一个特殊的“不”
陆老卧室的墙上,
贴着他自己写的“四不原则”。
不急、不恼、不懒,
还有一个“不”,一般人都猜不到:
不馋。
他每天吃饭,只花5到10分钟。
他担心吃太胖会走不动。
直到今天,
他也坚持着雷打不动的运动时间,
哪怕只是走几步路,也是必要的。
即使在抗战的炮火里,
他仍然每天坚持跑三千米。
强健体魄,是他学习的本钱。
因为听力的衰退,
陆老说话比之前慢了很多。
可是他头脑的转速却没有变得迟缓。
半年前,他还热衷于做“数独游戏”,
这个被称为聪明人的游戏,
是陆老的休息。
可是最近他不做了。
儿子陆中很担心地问过他,是不是不会做了?
陆老的回答是:“没意思了,太简单!”
10
一次没有终点的长跑
2010年,陆老九十岁时,
学生们从全国各地跑来给他祝寿。
有人惟妙惟肖模仿他当年上课时的动作和表情,
有人发来贺信,写道:
“尽管我们现在都已年过古稀,
但我们多想再在教室里听您讲述各种原理。”
也有人这样表达对他的敬意:
“陀螺这个关键的航天器件,
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
性格独立、脾气倔强的活生生的生命。”
▲陆老(前排中)和他的学生们
今年,陆老已经101岁了,
此时的他,
拥有最简单的生活和最深处的记忆。
他说:
“我们这一代人,
在炮火中求学,在荆棘里拓荒,
把毕生宝贵的年华,奉献给国家和民族。
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
把创新当作一种没有终点的长跑。”
没有终点的长跑,
陆老在这条路上,
从一个人的孤勇到后继者芸芸,
从白手起家到见证中国航天腾飞,
百年风云,沧海桑田。
他用自己宝贵的一生,
实践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人类生存于世,
便总是会向某个方向前进。
这个方向也许指向某个人,
也许指向某件事。
但一个人的行动更多地是为了别人,
而不是为了自己。
一个人愈是忘我,
为了所爱之人、所爱之事燃烧自己,
愈是一个真正的人。”
内容丨央视新闻《夜读》整编自
总台《吾家吾国》节目、主持人王宁采访手记等
封面图丨视觉中国
监制丨徐冰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李津婵 校对 | 高少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