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了解(古玩古董鉴赏杂谈文物)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收藏鉴赏文物,俗一点的说是玩,有一句成语叫玩物丧志,意思是说玩这个东西太入迷了,就会走火入魔,就会丧失远大的志向,所以认为这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是没有出息的;雅一点的说是文化,同样有一句成语叫陶冶情操,意思是玩这个东西是一种高雅的行为,是在保护中华文化的根,保护中华民族的魂,保护中华民族的血脉。
同样是一个玩字,在不同层次人的眼里,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时看法甚至还是完全相反的。文物收藏一个最大的也是最常见的误区,就是老东西就是文物,不管什么老东西都要,什么老东西都藏,感到什么老东西都好,什么老东西都舍不得放弃,结果收藏了一大堆老物件,没有几件老东西有收藏价值或经济价值的,更没有几件老东西有多少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的,那可就真的是成了文化垃圾的拾荒者。要牢记:只有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先人遗物,才是我们要注意收藏和保护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人们忙于逃避战火,把祖宗留下的宝贝给转手了;八年抗战、数年内战,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把祖宗留下的宝贝给低价卖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一场破除迷信、破除封、资、修的革命运动,把祖宗留下的宝贝彻底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就这样一件原本出身在皇宫贵胄、文人雅士家里的珍贵文物,经过历史的多次折腾,最后终于委曲下嫁到了平常百姓的家里。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有谁还会想到,遗存在普通老百姓家里一件老物件,有可能还是一件国家级的珍贵文物?珍贵文物放在普通老百姓家里,由于一般都没有了使用功能,很多情况下都被认为是垃圾,给处理掉了;珍贵文物放在俗人的家里,很多情况下都被认为是旧物,低价卖给收废品的了;国宝级的文物到了古董贩子手里,大部分古董贩子认为是新货,其年纪不会大,结果低价给转手了;民间珍贵文物只有到了认识它、爱护它、保护它、珍惜它、珍藏它的收藏家手中,珍贵文物的价值才会被重新发现,这些“垃圾”、“旧物”才能重放光芒。
文物不是我们说她什么就是什么,文物它自己会开口说话,它自己会亲口告诉人们,它姓甚名谁,她来自哪个年代。要读懂文物说的话:
一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二必须要有一定的历史常识,
三必须要有深厚的文物鉴赏功力,
四必须要有一定的悟性,
五必须要有一定的德性,还必须得千锤百炼,没有十年、几十年的文物鉴赏功力是万万不能的急功近利、一夜暴富更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
文物不但会自己说话,珍贵文物还是有精神的,珍贵文物同时是有灵魂的,珍贵文物更是会有灵性的,在珍贵文物身上会发出一种精灵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就是我们常话的文物的精灵,行话叫这种光泽为文物的包浆,是一层透明的氧化物,十分漂亮,十分美丽,懂它、识它、尊重它的人沟通,和懂它、识它、尊重它的人交流,和懂它、识它、尊重它的人说话,这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更不是什么江湖骗子蒙人的鬼话,这完全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珍贵文物还是能够通人性的。
民间古玩鉴定不同于国家文物鉴定,民间古玩鉴定远远没有国家文物鉴定那么严肃、严谨,所以也很容易走向极端,目前在社会上、电视节目里不是有很多的文物鉴定专家在鉴宝,有些专家是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所鉴定的文物经常是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赚取了大把不该赚的黑心钱,着实让人可恨可笑,这些文物专家欺负的就是普通人没有鉴定判断文物的能力,我们现在的法律还没有明确的约束力。有的粗劣的仿制品经过黑心专家的鉴定,被鉴定为珍贵文物,而以天价卖给了国人,或者是骗取了巨额的银行货款;有的国宝级文物经过这些专家的鉴定,却被鉴定为仿制品而堂而皇之地走出国门,流向了国外,这些珍贵文物到了国外才成了顶级的艺术珍品,在国内只被视为是工艺品。
有的珍贵文物,尽管其历经数百年、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但其光彩依旧夺目,尤如全新的一样,甚至有的看上去比新的好象还要“新”,普通人一般都认为其年纪不大,而把它给忽视了,把它给慢怠了,最后把它给处理了。所以没有功力的收藏爱好者、古玩店老板、文物贩子,是拿不住重量级文物的,即使文物到了他的手上,迟早还是会跑掉的,应为文物自己也不喜欢和这些人做朋友。珍贵文物会散了又聚,聚了又散,聚聚散散这是珍贵文物的又一个重要特性,一定时间内珍贵文物会向大收藏家集中,珍贵文物的最后归宿以前几乎都是是集中到了皇宫贵胄,现在的最后归宿,我想应该都会是在各大博物馆,古今中外,无不如此。俗语说富不过三代,珍贵文物大概也同样如此,不会世世代代永远留存在少数收藏家手中。
现在的人们多数把古代遗留的东西称为文物,但对于究竟什么是文物,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中国“文物”二字联系在一起使用,始见于《左传》。《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之后,《后汉书·南匈奴传》有:“制衣裳,备文物。”以上所说的“文物”原是指当时的礼乐典章制度,与现代所指文物的涵义不同。到唐代,骆宾王诗:“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这里所指的“文物”,其涵义已接近于现代所指文物的涵义,所指已是前代遗物了。北宋中叶,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起,以后又逐渐扩大到研究其他各种古代器物,把这些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从明代到清初一般把这些器物统称之为“古董”或“骨董”。骨董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张萱写的《疑妖》卷五:“古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宋、吴自牧《梦梁阄》十三团行“买卖七宝者,谓之古董行。”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中有:“杂古器物不类者为类,名骨董。”又谓“‘骨’者,所存过去之精华,如肉腐而骨存也;‘董’者,明晓也。‘骨董’之者,即明晓古人所遗之精华也。”或者又谓:„骨董’之者,即古铜之转音。”到清乾隆年间开始使用“古玩”一词。所以现在民间玩文物还称古玩。目前在很多场合,古玩一般是指书画、碑帖以外的古器物。现在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世界上迄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文物的统一定义。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有二个: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我们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称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辞海》中对文物的解释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
(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
(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
(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
(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也可以说,她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
从打倒孔夫子那一时期算起到现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脉络在普通大众的视线中,几乎中断或者消失了近百年,不要说普通大众不认识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就是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高级知识分子几乎已不完全认识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这确确实实也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无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角,中华民族的灵魂有救,中华民族的血脉有救,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有救。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不管其是在民间遗存的,或是在地下埋藏的,还是躺在博物馆里馆藏的,她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都应当受到同等的重视和保护。历史给了我们百年难遇的大好机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珍惜文物,重视文物,保护文物。
“此文章为个人收藏观,原创文章,特此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