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是哪一年(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群众自发前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袁隆平送行
西南大学学生们来到袁隆平雕塑前敬献鲜花
昨天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袁隆平曾创造性地开创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解决了无数人的吃饭问题。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多地袁隆平雕像前摆满了市民敬献的鲜花。
在长沙街头,不少市民对袁隆平的灵车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名袁隆平的弟子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多名袁门弟子在病房里见了袁隆平最后一面,并都表示要将袁隆平的研究继续做下去,期待能够实现袁隆平生前的“禾下乘凉”梦想。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50多个春秋。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近20年,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不断刷新产量纪录。直到今年年初,袁隆平院士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
“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的孜孜追求。近年来,杂交水稻在国内的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每年在海外的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
自发送别
“袁爷爷,一路走好”
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22日通报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据袁隆平保健医生透露,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
5月22日,一名熟悉袁隆平的人士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当天上午他得知袁隆平身体状况不佳的消息后,赶到了湖南湘雅医院,因为医生正在为袁隆平进行抢救,他开始没能看到袁隆平的状况,直到医生确认袁隆平的身体状态已经无力回天后,大家才进入病房,和他做了最后的告别。
袁隆平去世的消息发布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哀悼。
北青报记者获悉,5月22日下午,自发来到长沙市湘雅医院门口为袁隆平献花、致哀的民众络绎不绝。
16时20分许,搭载袁隆平遗体的车辆缓缓驶出湘雅医院,沿长沙芙蓉大道向前行驶,两侧路人冒雨追随着车队,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不少市民流下了热泪。车队途经交叉路口时,很多车辆主动让行,并鸣笛致意。
北青报记者从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工作人员处了解到,目前殡仪馆已经接到通知,要为袁隆平布置追悼会仪式,但整个仪式的具体时间和流程尚未最后确定。
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是袁隆平的母校。22日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发布后,不少该校师生自发到学校的袁隆平雕像前献花、鞠躬致敬。
一名西南大学学生表示,“哪怕学长走了,但西南大学会一直记得我们有一个如此优秀的校友,来看看学长读大学的地方,走走学长走过的路,延续学长的精神。”还有同学告诉北青报记者,学校附近花店的菊花和向日葵都被买光了。现场视频显示,截至北青报记者发稿时,西南大学袁隆平雕像前已经布满了上百枝各界献来的鲜花,并仍不时有人自发前来献花,并在献花后向袁隆平雕像三鞠躬。
江西九江德安县是袁隆平的祖籍所在地,据当地媒体报道,22日,许多民众来到当地的袁隆平雕像和袁隆平故里,为袁隆平献花,表达对袁隆平的尊敬和爱戴。
生于北京
因“北平”叫“隆平”
袁隆平曾表示,自己和北京的缘分从出生就结下了。
《袁隆平口述自传》介绍,袁隆平虽然祖籍江西,却是在当时名为北平的北京市出生的。其自传显示,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平协和医院(现北京协和医院),因为生在北平,家人给孩子取名为“隆平”。给袁隆平接生的是一名名为林巧稚的女医生,当时的林巧稚还是一位刚毕业一年的年轻医生,不过已经是北平协和医院的第一位中国女医生。后来林巧稚成为了国内知名的妇产科医生,被尊称为“万婴之母”,也是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
在后来的成长中,袁隆平流利的英语为他提供了很多帮助,在自传中袁隆平表示,这最早得益于他的母亲,“我的英语是我母亲发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后来上学,我的英语课从来不复习就都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
袁隆平在自传中回忆说,他当时达到了看英文电影百分之八九十都听得懂的程度。“我现在之所以能在频繁的国际学术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诸如学术讨论会、合作研究、技术指导和宣读论文等等,主要是母校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我母亲对我的英语启蒙也是很重要的。”
立下志向
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据其自传记载,小时候经历的饥荒给袁隆平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让他立下了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的志向。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服从国家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后又到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曾为袁隆平撰写文章的廖红艳介绍,有一次,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中发现了一株性状与众不同的水稻,自行试种后,他推论认为该水稻系天然杂交的水稻。
但袁隆平的观点和当时美国大学使用的经典遗传学教科书相违背,为了探明原因,袁隆平做了多次试验,结果确证水稻与异花授粉作物一样,同样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现象。
于是袁隆平采取了三系法的技术路线。具体讲,就是培育出水稻雄性不育系(即花粉败育的雌水稻),并用保持系使这种不育系能不断繁殖;再育成恢复系,使不育系育性得到恢复,杂交产生杂种优势,以达到应用于生产的目的。1966年 2 月,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提出了上述设想和思路,由此拉开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序幕。
“穗下乘凉”
让杂交水稻研究走向世界
据廖红艳介绍,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和失败,袁隆平从未想过放弃杂交水稻这个目标,而是不断分析总结,调整技术路线。三系法刚提出的最初几年,试验结果总是不如意时,袁隆平提出了“利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设想;1973 年实现三系配套后,当第一批杂交稻长势喜人,却草多谷少时,袁隆平说:“表面上,我们失败了,但本质上,我们却是成功的。长稻谷还是稻草,只是技术问题,我们不该放弃。”
上世纪80年代末,第二代育种技术“两系法”因制种期间抽穗时遭遇罕见低温,大家发现原来光敏不育系不仅受光照控制,也受温度控制,而开始否定两系法时,袁隆平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不育系的技术路线。从失败中看到光明的胆识和勇气,让袁隆平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而他开放、分享的心态,又推动着杂交水稻的研究从湖南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
袁隆平曾说,他做过一个梦,梦见试验田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他和同事都可以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袁隆平的弟子李新奇5月22日告诉北青报记者,袁隆平最关心的就是第三代杂交水稻的问题。近20年来,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 2000 年、2004 年、2011 年、2014 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 10.5 吨、12 吨、13.5 吨、15 吨的目标。
据报道显示,袁隆平团队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 911.7 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 619.06 公斤,全年亩产达 1530.76 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 3000 斤的攻关目标。
荣誉等身
“领奖回家就要去下田”
因为为人类粮食增产做出的卓越贡献,袁隆平一生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198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 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 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 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此外,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然而,荣誉等身并未影响袁隆平将一门心思扑在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上,2019年9月29日,“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京举行,然而在当天接受采访时,刚刚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却对记者表示:“回去第一天就要去下田!”
2019年11月,民警在走访时得知,袁隆平院士的身份证损坏,无法正常使用,民警考虑到袁隆平当时已近90岁高龄且工作繁忙,立即按流程向长沙市公安局芙蓉分局相关部门申请了上门办证业务。
这次为袁隆平上门办证的情况被媒体报道后,有网友注意到袁隆平家中的家具非常简单朴实,让不少人动容。
文/本报记者 屈畅 郭琳琳 李铁柱 匡小颖
统筹/池海波 供图/新华社
袁隆平一生
1930年9月7日
出生于北平协和医院(现北京协和医院)。
1931年至1936年
袁隆平随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湖北汉口等地。
1949年至1950年
在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
1949年8月至1953年8月
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
1950年至1953年
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袁隆平续读3年至毕业。
1961年春天
袁隆平把一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
1964年7月5日
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
1966年2月28日
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引起强烈反响。
1973年10月
发表了《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1974年
成功选育首个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
1976年
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
1981年
“籼型杂交水稻”获得中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1982年
在国际水稻学术研讨会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7年
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
1995年
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10月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7年
袁隆平再次发起研究超级杂交稻。
2001年
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500万元。
2003年
中国大陆一半以上的水稻都为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杂交品种。
2017年9月28日
海水稻项目在国家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测产,次年筛选良种全国大范围试种。
2018年12月18日
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2019年9月17日
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2021年5月22日
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当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独家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