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高三历史复习重点第一单元)
古代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
古代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权利:在诸侯国的世袭统治权
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
局限: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后来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情形,周天子权威受到削弱。
(2) 宗法制:
含 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核 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周王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其最大特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作 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1. “始皇帝”的来历
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诸多规定形成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
2.秦朝确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
(1)措施:
中央:①实行皇帝制度;A、皇权独尊——显示了皇权的不可僭越(如“朕”“制”“诏”“玉玺”等)
B、皇位世袭——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
C、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②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左右两员);太尉(管理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地方:郡县制
形成和演变: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②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构 成 :郡—县(少数民族地区的“道”)—乡、里及亭(治安、公文传递)
特 点:①中央垂直管理; ②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 响:①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
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在岭南和西南夷地区设置机构或任命官吏
②修建直道(九原到甘泉)、驰道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并以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④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影响:①对秦朝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
(1)“汉承秦制”
(2)中央实行中外朝制:汉武帝时,频繁更换丞相,使相权受到打击;
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建立“中朝”(决策机构)与“外朝”(执行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相对应。
(3)、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封国制对中央集权形成威胁。西汉中期出现“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战乱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基本解决诸侯国问题;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包括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后期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逐渐演变为州郡县三级。
(4)、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标准是孝廉。察举制为西汉的强盛提供了人才条件。
2.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掌决策(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审议),尚书省(执行)
(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4)意义: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被历代王朝所沿用,表明君主专制加强。
3. 宋朝分割相权措施
(1)设置中书门下,其长官简称“同平章事”,植物相当于宰相。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散宰相行政权。
(3)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地方收权:军事上,收地方将领的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并设通判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把地方的赋税运到中央。
(5)根本目的:稳定北宋政权。
(6)指导思想: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7)影响:分割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收地方权力,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基础,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积弱”的局面。
历代帝王调整相权,除了防范宰相擅权以外,也有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的因素。有时也是为了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4.元朝
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行省制。
内容:行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十行省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
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中央对行省的控制:①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③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④省官互迁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省制奠定了基础。
5.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先秦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的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度虽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隋唐开始实行。
积极: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②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③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6、古代王朝的监察机构
(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
①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②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各设刺史一人监察。
(3)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案。
(6)评价: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察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检察体制的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考点4、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①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使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②设立内阁:A、明成祖时设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帅六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B、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C、内阁的影响: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D、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二、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①军机处雍正帝; 目的:开始处理西北军务,后来发展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特点: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跪笔受录;
影响: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
②密折制度: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中央的政治权力因这种制度而更为集中
评价:清代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三、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促进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消极作用: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
③还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秦朝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
3、演变趋势:(1)、中央:君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2)、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作者: 烟台家教www.yantaijiajiao.online
版权属于: 烟台家教在线
版权信息: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