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里关于家风名言(家风故事督促家风家教)

编者的话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即日起,川观新闻将从天府家风馆中选取7名优秀典型人物,报道他们的“家风故事”,展现他们家风家教的生成背景、特点亮点和时代价值,以更好传承弘扬天府好家风。敬请关注。

周洁 川观新闻记者 陈松

【人物名片】

杨升庵(1488—1559年),名慎,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朝著名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在科举取仕竞争激烈的古代,杨氏家族不仅杨慎高中状元,他的长辈、族人前后也有七人考中进士,因此杨氏家族有着“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美誉。

朱子家训里关于家风名言(家风故事督促家风家教)(1)

天府家风馆专题展厅之一:杨氏家风文化体验厅。吴枫 韦维 摄

【家风故事】

一日,杨廷和对杨慎说:“你有一件事情不如我,知否?”杨慎回答:“父亲大人位居群臣之上,儿子不如。”杨廷和摇头:“否!”杨慎便又猜测:“父亲大人任宰相时,三次回家乡都为乡亲做一件大好事,儿子不如。”杨廷和又摇头:“不是!”杨慎便再试探道:“皇上南征时,父亲大人留守京城,所有政事由您决定,如古代伊尹、周公一样辅政,此不如您。”谁知杨廷和仍然摇头。这一下,杨慎只有直截了当问道:“请父亲大人明示!”杨廷和这才微微一笑,说道:“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

杨廷和的话,听似玩笑,实则含意深沉!杨廷和的长子杨慎、次子杨惇均考中进士,杨慎在文学上更有大成就。无论古今,所有的家长均“望子成龙”。杨廷和此言,实在委婉地提醒杨慎:你应该对你的儿子加强教育督促,使之成才。他提醒儿子,自己因注重教育杨慎兄弟,所以儿子才能成才。杨慎应该像他一样:在家教家风上多下功夫!

朱子家训里关于家风名言(家风故事督促家风家教)(2)

杨慎高中状元时的模拟情景。 吴枫 韦维 摄

自隋唐科举取仕后,很多大家族出一两个进士就很光宗耀祖了,但杨氏家族前后考中进士者竟有七人之多,足以见得杨氏家风教育的成功。这里不得不提到杨慎的曾祖母——熊夫人。

杨氏先祖本籍江西,元末战乱时候从湖北迁到四川新都,杨氏家族早期对教育并没有多看重。但到了熊夫人这一代,深谙教育之道,熊夫人操持家计,不惜卖掉自己的玉簪耳环,也要供子读书。熊夫人曾留下“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的“四重”家训,教育子孙敦睦人伦,兴家立业,这一重要家训后人无不谨遵,至此杨氏上下一改家风。

朱子家训里关于家风名言(家风故事督促家风家教)(3)

“四重”家训是杨氏家风的重要内容之一。 吴枫 韦维 摄

杨升庵流放云南前夕,借前人创作的《四足歌》,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教育子孙淡泊名利,节俭持家。杨升庵于嘉靖三十八年(1599年)卒于戍所,临终时,他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告诫子孙重义轻利、见义勇为。

此外,受杨廷和影响教导,杨氏还有一条不成文的爱乡族规:凡是入朝或在外为官,均不能忘记父老乡亲,每次回乡,必捐资为故乡做一件益民的善事,以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

在优良家风的润泽下,杨氏逐渐孕育出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如今,在杨氏家族现存的光绪乙未本《杨氏族谱》和民国辛未本《新都杨氏家谱》两本家谱中,除记录着杨氏先祖清廉为官的事迹之外,也记载了杨氏的家规家训。

【人物点评】

朱子家训里关于家风名言(家风故事督促家风家教)(4)

杨氏后人杨升庵14代孙杨德力在为记者讲述杨氏家风故事。 吴枫 韦维 摄

杨升庵后人杨德力告诉川观新闻记者:“祖先传承的‘四重’‘四足’到现在都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是杨升庵的后人,所以更要遵纪守法,懂得尊老爱幼,中国传统儒家中的忠孝礼义也要严格地履行。”

新都区纪委机关党委书记张江军认为,杨升庵家族的家规家训具有借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好的家风会带来好的政风,同时也带来好的社会风气!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