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

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王氏家族书法家最多。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时期,其实评品书法不能以一种书体来断定孰劣孰优。王献之能在其父的笼罩之下独树一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献之的超迈才气。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1)

《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2)

中秋帖:“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3)

鸭头丸帖:“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此系唐代模本,行草书二行十五字,内容为王献之写给亲朋的短札。行笔流畅舒展, 结体妍美质朴。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 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4)

廿九日帖:“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硬黄纸 唐摹本 行楷书。纵26,37厘米 横11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此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

除流传的献之楷书《洛神赋》外,其书多是行草书,此帖中有些字极近楷书,尤为难能可贵。

此帖双勾技术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世传王氏父子真迹,当推此帖为冠,为研究王氏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5)

王献之《十二月割帖》 清人拓本,纵25cm,横14.7cm。

《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后摹勒上石,南宋人收入《宝晋斋法帖》。墨迹早已失传,现仅有拓本传世。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6)

王献之《思恋帖》(图片选自《淳化阁帖》上海图书馆藏本)

王献之《思恋帖》拓本。5行,39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卷九。

释文:思恋,无往不至。省告,对之悲塞!未知何日复得奉见。何以喻此心!惟愿尽珍 重理。迟此信反,复知动静。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7)

王献之《鄱阳帖》 选自《淳化阁帖》卷十(肃府本)

王献之《鄱阳帖》(又称《鄱阳归乡帖》)拓本。8行,57字。行草书。入刻《淳化》(10)、《大观》、《宝贤堂》、《绛帖》、《玉烟堂》、《宝晋斋》。

释文:鄱陽歸鄉,承脩東轉有理,吾賢畢欲事,必俟勝歡慰于懷耶。吾終權宜,至承今年飢饉,仰惟年支都乏絕,不謂乖又至於此耶。吾腳尚未差,極憂也。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8)

王献之《不谓帖》

王献之《不谓帖》,又称《鄱阳一门帖》。拓本。6行,47字。行草书。入刻於《淳化》卷九、《绛帖》卷八、《大观帖》卷九、《宝贤堂》。

释文:獻之白:不謂鄱陽一門,艱故至此。追尋悲惋,益不自勝,奈何奈何! 政坐視其滅盡,使人悲熟!賴子高在此,不爾,無可成。獻之。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9)

王献之《餘杭帖》

王献之《餘杭帖》(又称《触事帖》)拓本。行书。六行,五十一字。入刻《淳化阁帖》卷九。

此帖又名《思恋触事帖》,《淳化阁帖》卷九亦有《思恋无往帖》。而《宣和书谱》卷第十六王献之行书目著录《思恋帖》,不知究竟是指哪一帖。此帖亦收刻《絳帖》卷八、《大观帖》卷九、《二王帖》 、《宝晋斋法帖》 、《玉烟堂帖》 、《束书堂帖》 、《宝贤堂帖》、《快雪堂帖》。

释文:獻之白:思戀觸事彌 至。獻/之既欲過餘杭,州將若/比還 京,必視之。來月十左/右,便當發。奉 見無復日,/比告何喻,願復盡珍 重/理。獻之白。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10)

《东山松帖》,晋,王献之书,纸本,行草书,纵22.8cm,横22.3cm。传为米芾摹本。

释文: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八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给,勿更须报。

此帖无款署和题跋。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廷及清曹溶等印。另有两方古印(文不辨)。原有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已被刮去。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埭”(音带)即堵水的堤。“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之用。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宋内府《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录》,明董其昌《容台集》,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安岐《墨缘汇观》著录。刻入明吴廷《馀清斋法帖》、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11)

王献之 《舍内帖》,临本

王献之 《舍内帖》,首刻于《淳化阁帖》,曾入宣和内府,《宣和书谱》有录20世纪30年代为张学良收藏,后入伪满奉天博物馆。今已不知下落,只能由墨迹影印件睹其形迹,追怀风采。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12)

王献之《保母帖》

王献之《保母帖》,清宫旧藏,流散后,本帖和部分题跋存弗利尔美术馆(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题跋存故宫博物院(姜夔、赵子昂、周密、仇远、鲜于枢等)。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13)

王献之《送梨帖》,临写本 草书 二行十一字。

释文:“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王献之《送梨帖》曾入清内府,图版为《三希堂法帖》摹刻。此帖草法凝重秀健而有法度。

王献之《送梨帖》附柳公权跋,米芾《书史》记载,认為是王献之的字,而《宣和书谱》却收在王羲之名下,今见墨迹卷中并无政、宣璽印。可知例外仍是很多的。宣和藏品,在靖康之乱以后,流散出来,多被割去璽印,以泯灭官府旧物的证据,这在前代人记载中提到的非常之多。(转自启功题跋)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14)

王献之 《鹅群帖》 (选自《淳化阁帖》)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15)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16)

王献之 《鹅群帖》 (传为米芾临本)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17)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唐人摹本 纵25.3厘米 横24.0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地黄汤”是一种中药名,这是一篇谈及此药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黄 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 赵构题签。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宠、文 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2006年春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

释文: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 谢生未还,可(何)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王献之13行书法真迹(王献之书法大全)(18)

兰草帖原迹为明吴廷收藏 清时刻入《快雪堂帖》

杨守敬《学书迩言》称“此帖沉着痛快,已开颜鲁公之先”。也有人认为,此帖平淡天成,而虚婉灵和,为王献之尺牍中“质量最好者”(见杨震方《碑帖叙录》)。

------------------------------------------------------------------

爱好是一种生活方式,越纯正的爱好,越接近灵魂。

请直接搜索shufa-2013 添加关注

添加海龙微信dayou2011交流书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