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临死前写下了血书(读史记介子推为什么)
对于中国人来说,介子推这个人物并不陌生,因为传说中他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关。传说中,因为他不愿做官隐居山里,晋文公重耳为了逼他出山,就让人放火烧山,结果他宁可活活烧死也不愿出来。山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与老母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从背后的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用烟火;第二天被定为清明节,祭奠先人。
介子推割股奉君,还被君烧死。那历史的真相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翻开《史记》,寻找答案。
《晋世家》记载,“骊姬之爱,乱者五世。”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此,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之后经历奚齐、悼子被杀,夷吾被立、去世,其子子圉即位,被重耳杀死等事变。先后被父王、兄弟追杀,逃亡十九年的重耳终于回归,被拥立为晋文公。
重耳在逃亡中有五人始终随行,赵衰;狐偃咎犯,魏武子,包括介子推。正当他们要返国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重耳的舅父咎犯在黄河边发脾气,说:“臣跟从君周旋天下,做很多错事。臣自己都知道,何况是君您呢?请求放我从这里离开。”分明是先发制人,邀功请赏。
重耳赶忙说:“如果我回到晋后,有不与您同心的,请河伯作证!”说完就把玉璧投入河中。
这时介子推第一次出场了,前面艰难的岁月里,没有他割股奉君的情节。
坐在船上的介子推看到了咎犯的表演很是反感。
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乃自隐渡河。
“笑”是嘲讽,重耳得王位是天意,而咎犯以为是自己的功劳,真可耻。与这种人同朝为官也是羞耻。所以就没有跟着大部队回朝,而是回家隐居了。
文公上位后封赏跟随他逃亡的功臣,还未轮到隐居起来的介子推。介子推也不主动要求俸禄,俸禄也没轮到他。介子推跟他母亲说说:“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国君还健在。惠公(夷吾)、怀公(子圉)没有亲信,国内外都不拥护他们;上天不灭晋,必定要有君主,除了国君还有谁呢?
上天在助国君兴起,可是有两、三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很荒谬吗?
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偷了别人的财物,就是盗贼,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功的人呢?
臣下遮盖罪过,主上奖赏奸佞,上下互相欺骗,我难以与他们相处了!
介子推越说越生气,不仅瞧不起邀功请赏的狐偃咎犯们,也不满晋文公重耳的昏聩不明。
介子推的母亲见儿子气到这样,就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死了怨谁?”
介子推说:
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
“不食俸禄!”这个决定意味着辛苦半生的心血将化为乌有,后半生要靠双手养活自己与母亲。忠义介子推,心中确实没有私念。
母亲又劝说道:“也让文公知道一下你的想法怎么样?”
介子推说:“话是身上的花纹,身体隐藏起来了,何必装饰花纹呢?装饰花纹是为了显露自己。”
母亲明白了儿子的意志,不再劝说,转而支持儿子的做法:“既然你打定主意了,那我和你一起隐居吧。”
母子俩至死没有再露面。
介子推的随从们很怜悯他,就在宫门口挂上一张牌子,上面写道:
“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文公出宫时看到了,叹息道:“这是介子推。我正为王室之事担忧,没顾上考虑他的功劳。”
文公派人去叫介子推,但介子推已逃走,听说他进了绵上山。于是,文公把整座山封给介子推,称之为介推田,又起名叫介山。
“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晋文公以这种方式记载自己的罪过,表彰介子推这样的善人。
以上记载,没有交代介子推母子死因。但从晋文公封山表旌看,是他们上山后不久就死了。就像伯夷叔齐那样,年老体弱,贫病交加,饥寒相迫也是活不长的。
司马迁的这段记录源自《左传》
《左传》记载母子两人谈话后: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也没有介子推被晋文公烧死的情节,可见这段不见正史的故事还真是个传说。
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表现了他的“忠”;“不食其禄”,表现了他的“义”;宁死不给晋文公改过机会的方式,也许以此劝谏晋文公,明辨用人之道,为君之道。所以,介子推的忠义符合儒家精神,被世代传颂。
现代人如果遇到介子推这样的难题,我想不会因为看不惯哪个同事就宣布辞职的。我们不是为那个人工作的,而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要学会与领导沟通的方式,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偏执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